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03

第3章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安徽编号:Ⅷ-2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界首市

刀马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界首市颍河南岸的13个村,因每个村的村民都以业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有“十三窑”之说。

据传,隋代时,界首人民便已开始立窑烧陶,但是,这时的陶器并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数百年的实践,界首彩陶迎来了它的新发展。陶器艺人们丰富了彩陶的刻划题材。除刻画自然界的花鸟外,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也“搬”上了陶坛;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鲜明。这一时期的彩陶被称为三彩刻画陶。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700℃~800℃,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1000℃~1050℃,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这样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界首彩陶鲜艳夺目,色彩丰富,颇受欧洲人的欢迎,建国不久,很多国家领导人喜欢带着界首彩陶,送给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要员。

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技艺陶瓷厂,使得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得以传延。但是,近几年来,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现在陶瓷厂不景气,面临资金困境,以传统技艺生产的彩陶制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而年轻人多不愿从师学艺,因而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