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40

第40章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江苏编号:Ⅷ-36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贴金九龙壁

金箔就是指将黄金捶打而制成的超薄的金薄片,常被用来装饰佛像或是器具。据现有资料考证,南京金箔锻制业始于东晋,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朝当时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金银箔生产及设置锦署的记载;元代,开始大量生产金箔;至明清,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1975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400多年前金陵金丝的物证。

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关于金箔生产技艺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如今,南京龙潭、江宁等地的金箔生产,仍然延用古代传下的十多道工序,分别为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经捶打出来的南京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

随着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展,金箔制作部分走上了工业化轨道,拓宽了金箔的新用途。传统的贴金工艺主要用于装点宫殿、庙宇;而当前南京金箔在食用、化妆、建筑、工艺、装饰等众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

金箔生产至今仍有大量的工艺流程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了南京金箔参与国际竞争时的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中国出口的金箔至今已远销到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埃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打箔是高技巧高体力消耗的劳动,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业的很少,因此整个金箔业后继乏人,同时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种替代,导致其市场日益缩小,加上金箔的传统工艺不断遭到打箔机器的排挤,金箔的锻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