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41

第41章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浙江编号:Ⅷ-37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七星剑

龙泉宝剑产于浙江龙泉县,此地蕴藏有矿石“铁英”,磨剑的“亮石”,做剑鞘的花榈木,可以淬剑的秦溪山泉及充足的木炭燃料,为铸剑提供了绝好的先天条件。龙泉宝剑以“精美绝伦,斩铜如泥”而著称,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按其不同性能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刚利著称)、软剑(以柔韧著称)和传统武术剑。此外,还有云花剑、手杖剑、鱼肠剑、鸳鸯剑等29个品种,近百种款式。

龙泉宝剑的制作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铸匠精益求精的钻研,龙泉宝剑在产品的质量上形成了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传统特色。

龙泉宝剑选材考究,有“三斤毛铁半斤钢”之说,锻打火候掌握得当,成分均匀,花纹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独特,研磨十分讲究。龙泉宝剑的锻打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兵器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龙泉宝剑,既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又是运动器械,蜚声国内外。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喜爱把它挂在室内或床头,既为避邪,又是装饰。

但是,当今锻剑工艺已完全现代化,这对传统技艺造成了巨大冲击,追求产销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策略影响了剑的质量,锻剑之地的环境也受到破坏。上述问题导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第一作者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浙江编号:Ⅷ-38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张小泉剪刀老铺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清代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创始于杭州,其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具有“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

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张家产业数易其主,但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张小泉剪刀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现已发展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

上世纪50年代,生产一把剪刀是在“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简陋条件下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的;而如今,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

随着冲压、注塑工艺的大面积应用,传统的工艺逐渐被遗弃,即使是仍在采用的几道传统工序,也只有退步,没有进步。众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操作。致使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复存在,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急需抢救、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