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68

第68章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福建编号:Ⅷ-63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

手工焙茶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岩上的乌龙茶类的总称。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大红袍最为名贵,品质最优。

武夷岩茶的制作始于汉代,后经历代的发展沿革,至清代初年趋于完善,开创了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清康熙年间,武夷岩茶更是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故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十道,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焙火等工序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能,其间蕴含精深的科学要义,是研究乌龙茶气候与品质、内因变化与花香形成的重要科研课题。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已经批准武夷岩茶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商标总局也批准其使用“武夷山大红袍”商标。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冲击,加上老艺人疏于传技,传统岩茶制作工艺出现濒危迹象,急需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