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世界运动灵魂——田径
15884900000004

第4章 田径运动动作技巧(2)

4栏间跑不是跑,而是跨步跳

(1)适当调整栏间距;

(2)改进攻栏技术,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3)加强腿部力量,提高速度。

5栏间节奏不稳定时如何纠正

(1)反复练习摆动腿下栏和起跨腿的提拉过栏动作,适当加大下栏后第一步的步长;(2)反复进行栏侧过栏或没有栏的栏间跑练习。

四、接力跑

接力跑是相互配合的集体径赛项目。练习接力跑能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

在田径场跑上正式比赛的接力跑有:男、女4×100米,4×400米,有时女子还有4×200米。

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当中,还有不同形式的接力跑,如:不同距离的团体接力、迎面(穿梭)接力、异程接力等。

在国际上,接力跑被正式列为径赛项目是19世纪末。当时的比赛规则规定接棒人在20米接力区内,跑进中从传棒人手中接棒(从前是原地接棒)。而现在接棒人在接力区前10米即可开始预跑,但传接棒的动作仍应在20米的接力区内完成。

1912年,4×100米和4×400米接力跑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成绩分别为42″2和3′16″7。目前男子4×100米和4×400米的世界纪录分别为37″40(电动计时)和2′54″29。女子4×100米接力跑于1928年才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成绩为48″4。

接力跑的技术基本同短跑,只是要传递接力棒,要求各棒队员之间协调配合,保证在快速跑进中完成传、接棒动作。

(一)4×100米接力跑技术

1.起跑

(1)持棒起跑:第一棒运动员采用蹲踞式起跑,通常右手持棒,其基本技术类同短跑起跑,但接力棒不得触及起跑线及起跑线前面的地面。持棒的方法一般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棒的末端,用拇指和食指分开撑地,如下图所示。

(2)接棒人起跑:第二、三、四棒运动员多采用半蹲式或站立式起跑。第二、四棒选手站在跑道外侧,第三棒选手站在跑道内侧。接棒运动员起跑姿势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能否快速起跑和进入加速跑,并能清晰地看到传棒选手以及设定的起动标志。

2.传、接棒方法

一般采用不看棒的传、接棒方法,这种方法分为两种:(1)上挑式:接棒人手臂自然后伸,手臂与躯干约成40°~45°角,掌心向后,虎口张开朝下。传棒人将棒由下向前上方“挑”送到接棒人手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棒人手臂后伸的动作比较自然放松,易掌握;缺点是第二棒接棒后,手已握在棒的中部,这样不便于持棒快跑。另外第三、第四棒传接棒时,棒的前端已所剩不多,所以相对容易掉棒。

(2)下压式:接棒人手臂后伸,与躯干约成50°~60°角,掌心向上,虎口向后,拇指向内。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下“压”送到接棒人手中。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每一次传接棒都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持棒快跑。缺点是接棒人在手臂后伸时相对紧张。在4×100米接力跑中也可以采用混合式的传、接棒方法:第一棒运动员右手持棒,沿弯道内侧跑进,用上挑式将棒传出;第二棒运动员左手接棒,沿跑道外侧跑进,用下压式将棒传出;第三棒运动员右手接棒,沿跑道内侧跑进,用上挑式将棒传到第四棒运动员的手中。

3.传、接棒的时机

在20米接力区和10米预跑区的30米内,传、接双方都能发挥出接近自己最高跑速时,为传、接棒的良好时机。一般把这一时机设计在约离接力区末端3~4.50米处,其根据是此时传棒运动员仍处于高速之中,而接棒运动员也能加速到一定的水平。

4.传、接棒时的获益距离

一般当传棒人距接棒人2~1.5米左右时,即发出约定口令,随即接棒人迅速后伸手臂接棒。传接双方在高速情况下顺利完成传接动作的瞬间,身体重心相隔的最大水平距离,习惯上被称为获益距离,如每一接力区能产生1.5米左右的获益距离,那么全程即有4.5米甚至更多的获益距离,这对提高4×100米接力跑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获益距离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臂长、手臂的伸展程度以及传接棒技术的熟练程度等。

5.接棒人起跑标志的确定

这一标志的作用是当传棒人跑到此标志时接棒人开始起跑。这个标志离接棒人起跑处的距离是根据传接双方的跑速以及传接棒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6.接力队员的棒次安排

4×100米接力跑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各棒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和传接棒技术。一般第一棒应选择起跑好并善跑弯道的选手;第二棒应是传接棒技术熟练且专项耐力较好的运动员;第三棒除应具备第二棒的长处外,还要善跑弯道;第四棒通常是短跑成绩最好、冲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

(二)4×400米接力跑技术

4×400米接力跑的传接棒技术相对简单,但由于传棒人最后跑速已不快,所以接棒人应慢速跑进,目视传棒人,顺其跑速接棒,然后再快速跑出。

第一棒采用蹲踞式起跑,持棒方法同4×100米接力第一棒。第二棒采用站立式起跑,通常站在接力区后沿的前面,头部转向后方,看好同队的传棒队员,如果传棒人最后仍有一定的速度,那么接棒人可以早些起跑;如果已较缓慢,则应晚些起跑;如已筋疲力尽,则要主动接棒,并力争早些完成传接棒动作。第三、四棒的接棒方法基本同第二棒,只是要注意服从裁判安排,并注意在不影响其他队跑进的情况下从两侧退出跑道。

4×400米接力跑各棒次运动员的安排原则一般为:1.第一棒安排技术良好、实力较强的选手,力争在第一个400米成为领先者,这样有利于第二棒运动员水平的充分发挥,并对全队士气起到鼓舞作用。

2.第四棒应是全队实力最强的选手。接力跑的胜负有时会突出地表现在最后一棒运动员的竞争上。

3.按运动员实力及竞技状态排序,一般为:乙、丙、丁、甲。

(第二节)跳

一、跳高

(一)跳高技术发展概述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是一种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跳高是运动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也有人称跳高是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跳高运动员个子很高,腿特别长,特别有劲,一蹬地,身体便腾空而起,越过2米多高的横杆。跳高运动员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始终充满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刻苦努力,一定能越过更高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绩。经常参加跳高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腿部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发展技巧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跳高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古代日耳曼人中曾盛行过跳跃横排马匹的比赛,非洲的图西人还曾有过利用厚木头的跳板或石头踏跳进行的跳高游戏。跳高作为比赛项目始于爱尔兰和苏格兰。1800年,跳高已经被列为苏格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世纪60年代以后,跳高在欧洲和美洲开始普及。在这以后,随着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跳高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跳高在世界各地流行很广,也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多种跳高姿势,最流行的是背越式。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并以背先着垫的跳高方法叫背越式跳高。

1896年第1届奥运会和1928年第9届奥运会,分别将男子和女子跳高列入比赛。最年轻的奥运会跳高冠军是联邦德国的女运动员迈法特,她在1972年16岁时夺得奥运会跳高冠军,成绩是1.92米。现在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男运动员是古巴的索斯塔马约尔,他在1989年跳过2.44米,女运动员是保加利亚的科斯塔迪诺娃,1987年,她跳高跳过了2.08米。

(二)跳高技术

1.跨越式跳高技术

跨越式虽是一种较原始的跳高方法,但它技术简单,易于掌握,且对场地设备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宜在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练习手段,在少年儿童启蒙训练阶段和运动员改进助跑起跳技术时采用。跨越式跳高从侧面沿直线助跑,摆动腿一侧靠近横杆,约成30°~40°角。助跑6~8步,随着技术的掌握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助跑步数可以适当增加。

助跑可采用自然跑进的方法,节奏逐步加快,起跳前不要求明显地下降身体重心,最后一步依靠摆动腿积极有力地蹬摆,顺势地完成起跳动作。向上腾起时上体应保持正直姿势,两臂充分上摆。

当摆动腿摆过横杆时,做内旋下压动作,同时起跳腿稍向外旋,并迅速向上抬起。此时除两腿做一下一上的补偿之外,起跳腿同侧臂向下、向后摆动,带动上体适度前倾并稍向横杆方向侧倒和扭转,帮助起跳腿和同侧髋部摆脱横杆完成过杆动作。

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用摆动腿先落于沙坑。

2.背越式跳高技术

背越式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跳高技术。由于它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性用力的潜在能力,所以取代了其他传统的跳高方法,成为现代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背越式跳高具有快速的技术特征,且能与力量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技术动作表现出很高的效率。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坑四个部分组成的(如下图所示)。

(1)助跑

快速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特点之一。为了利用助跑的速度提高起跳的效果,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距离较长,且采用更接近于普通跑的跑法。

运动员的助跑大多采用8~12步,全程呈抛物线曲线,或者是一条直线接抛物线曲线。这种助跑路线的优点是便于加速和使速度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最后3~5步在曲率逐渐加大的曲线上助跑,使身体的内倾逐步地加大,至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垂直部位时达到最大内倾。研究表明,运动员由内倾姿势进入起跳,有利于提高垂直向上的起跳效果和使身体自然地转向背对横杆。此外,由于内倾状态下身体重心自然地下降,膝关节的弯曲程度相对较小,这有利于在同等工作距离的条件下缩短起跳的时间。可见,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是形成背向越杆的需要,也是产生高效率起跳的前提和保证。助跑的最后一步,约与横杆成30°角。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但要求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略有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抬腿积极自然,动作连贯,两臂配合大幅度地摆动。在弧线上跑进时,身体逐步地向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头、躯干和腿的支撑点应在力的作用线上。助跑的整个过程,加速节奏明显,尤其是最后几步应积极跑进,加大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

为了使助跑快速、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最后第二步保持继续跑进的姿势,动作结构无明显的变化。摆动腿着地以后,身体重心迅速地移至支撑垂直部位,并依靠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保持身体的内倾姿势。此后摆动腿有力地蹬伸,直至脚趴地蹬离地面,推动髋部和躯干大幅度地快速前移。这瞬间膝关节约成150°~160°,蹬伸幅度达到50°~60°。摆动腿的这一主动动作,对加快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和迅速踏上起跳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求保持身体的内倾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髋,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然后,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地。着地时起跳脚外侧跟部接触地面,接着通过脚的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朝向弧线的切线方向。随着身体由内倾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蹬伸动作依次由髋、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和三个关节充分伸展,运动员顺势向上跳起。

为了加快起跳的速度,在起跳过程中,腿臂的协调配合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运动员采用屈腿或折叠式的摆腿方法,即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蹬地面以后,以髋发力加速前摆大腿,同时小腿随着惯性自然地向上折叠。起跳腿着地瞬间,摆动腿已靠近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接近最大限度。然后大小腿的角度有所展开,摆动腿沿着助跑弧线的延续方向加速上摆,直至减速制动,这时大小腿约成90°~120°。整个摆腿过程随着膝关节角度的变化,摆动半径随之改变,使摆动的加速和减速节奏十分明显,从而对起跳产生积极的动作效应。

摆臂的方法有双臂摆动和单臂摆动两种。前者有助于加大摆动的力量,后者有助于缩短起跳时间。但无论采用何种摆动方法,都要求快速、充分,与摆动腿的摆动协调配合。

(3)过杆与落坑

过杆是最终决定跳跃成败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过杆技术应利用人体旋转,以及根据人体与横杆相对位置的改变,控制旋转速度的变化,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顺利地越过横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