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15885400000040

第40章 幸福篇(2)

有一天,穿着新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公主似的佳佳怯怯地拉着幼儿园老师的衣角说:“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老师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她说:“老师爱我,妈妈不爱我,她从来不和我在一起。”佳佳的妈妈得知后伤心地说:“我哪里对她不好了?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多贵的东西我都舍得给她买,怎么能说我不爱她。”原来,佳佳的父母很忙,很少和她在一起。佳佳每天由保姆接送去幼儿园。从幼儿同回家后,保姆忙于做家务也顾不上陪她,陪伴她的只有一大堆洋娃娃和电动玩具。她虽然享受着丰富的物质待遇,但感到孤独,觉得父母不爱她,反而觉得老师更爱她,更像妈妈。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总是用物质上的给予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物质变成了感情的替代物。而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希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感情,倾听他们的心声。金钱买不来爱。

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

有这么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总是埋怨孩子笨、脑子慢、学习成绩不好,怀疑孩子心理不正常,为此带着孩子去请教一位专家。谁知这位专家和孩子交谈后,给其父母开了这样一个家教偏方:“一张笑脸,两句鼓励,三份野餐,须在草地、河边、阳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药’不分剂数,周六、周日常用。”

原来这位专家和那个10岁的小男孩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孩子头脑清晰,反应灵敏,用词准确,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正常。孩子向专家吐露:“我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早上吃完饭就上学,放学回家吃完饭写作业,然后睡觉。星期六还得去上画画课,有空还要弹手风琴。好不容易爸妈说带我出去玩一天,可爸爸又有事。我现在就想玩。”他还悄悄告诉专家:“你别跟爸妈说,我特想看动画片,爸妈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看连续剧,不让我看。”根据孩子的诉说专家认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父母,于是为他的父母开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字当先。殊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1821年,德国一个小女孩拿木梳在家门口玩,无意中把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然后放在嘴边轻轻一吹,竟然发出“呜哩呜哩”的声音。这时一位音乐家正好路过,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个小女孩的杰作,并按小女孩的木梳和罗马笛以及其他乐器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口琴。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镜片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眼前了。眼镜商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

不让孩子玩,等于在泯灭他们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驱动力,一切创造发明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父母容易忽视的。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英国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父亲非常惊异地发现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物理学家。

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有许多有特长的孩子,就是在课余时间玩自己爱玩的东西,从而有了小发明、小创造。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要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孩子玩耍时尽量不要干涉他。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该让孩子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他深得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之妙,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小天地,不必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

◆不要管得太宽太细,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有的父母在关心孩子安全的幌子下,将孩子管得很死,使孩子处处在父母的支配下,胆小怕事,性格懦弱。

◆给孩子玩耍的空间。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间,也不要担心他会弄得乱七八糟。其实,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游戏空间,一个好的游戏空间,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动机。

◆选择好玩耍的器材。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供符合他生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器材。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的教科书。只要一打开这本书,就会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去经历大自然的洗礼,他们才会知道大自然有多么神奇。

你的孩子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花草树木了?有多久没有和动物近距离接触了?又有多久没和大自然接近了?作为父母的你对于这些问题想过没有?或许有的父母有说,现在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哪有多余的时间去让他们接近大自然。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了呢?难道你忘了小时候和动物们嬉闹的情景了吗?难道你忘了那些花草是多么漂亮了吗?你忘了你在它们的包围中心情是多么快乐了吗?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快乐是现在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的,所以,父母就更应该给孩子创造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而不是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了。

当然,虽然孩子天生就有想走进大自然的欲望,但是也会有一些性格内向、行事胆小的孩子,还有一些沉迷于玩具,不愿意过多地进行户外活动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更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加以引导了。父母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童话中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也可以从讲述一些自然常识入手,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有些孩子缺乏对大自然的了解以及认识的渴望,往往是与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有关。所以,家长必须培养孩子观察大自然的能力,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仅仅靠这种自发的、无序的好奇心是无法系统、准确地发现种种的自然现象,也没有办法掌握其本能和规律。所以,父母要随时提醒孩子注意那些重要的、特别的、带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对于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让他写观察日记,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兴趣和能力。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能力的孩子,父母则可以让他们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思考分析一些浅显易懂的自然现象。

对于孩子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动手能力,父母也需要注意培养。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比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大自然更亲切,也更熟悉。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极强的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主动性,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有那个条件。农村的孩子熟知桃树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因为他们亲手种了桃树;他们了解鸡鸭、兔狗、牛羊的生活习性,因为他们自己亲手喂养。这些说明了,只有将自己彻底融入自然,才会真正体会到空气、阳光、山水是那么让人珍视,让人热爱。城市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直接动手的机会,但是也不是没有。比如,让孩子种一盆花、栽一棵树或是养上两只鸟,找机会让孩子去乡下感受生活,去田野劳动、去农村锻炼……当孩子亲身感受到在自己的劳动下,美丽的花草蓬勃生长,可爱的动物健康成长时,他们就不仅充分体验了劳动的愉快,更愿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毋庸赘言,只有热爱自然的人才会热爱人生。

当孩子对大自然表现出好奇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例如,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常常会问父母:“这是什么?”当孩子在这样问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对大自然发生了兴趣,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思考和发问,尽量解答他的问题,引导他去观察和探索。父母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不耐烦地应付,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住在高层建筑里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听到汽车的声音时,往往会趴在窗户上面往下看,如果他看到了汽车,就会兴奋地叫“嘀嘀、嘀嘀”。这是因为整天住在楼房里,孩子缺乏必要刺激的表现。所以,父母应当经常抱孩子到街上浏览,让孩子认识一下社会事物。

对于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大自然当然不是那么难以接近。但是,有些东西是有农村无法感受到的。比如,像是博物馆、动物园等有意义的场所,这是一般农村所没有的。父母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带孩子去认识一下这些东西。

动物园可以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动物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到的。父母在带孩子去参观的时候,应尽量避开节日人多的时间。每次去的时候都要给孩子不同的讲解,逐渐提高讲解的水平。有的孩子从小就害怕动物,一进动物园就紧张,什么都不敢看。这个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帮助,慢慢地消除孩子的紧张感,同时丰富孩子这方面的知识。

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有必要去接近大自然,让他们从大自然中感受一些在平常的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东西,让他们对充满奥秘的大自然产生兴趣。

让孩子做个快乐的天使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天天快乐。可是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快乐,是否生活得开心,很多父母却关心得不够。父母之间一见面,常常问你家的孩子学习怎样?身体好吗?而很少问问孩子生活得是否快乐。

其实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开心是衡量生命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健康性格是感受和创造快乐的很重要方面。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怎样让孩子做一个快乐天使呢?

1.让孩子保持童真

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和成人的接触时间过多。这种生活方式使孩子的爱好受到抑制,自由愉快的活动受到剥夺、禁止。结果使某些孩子“少年老成”,在生活中过分理性,缺乏童真,看起来他们知识掌握得很多,但是很肤浅,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早熟。

孩子之间密切的接触和经常的感情交流,对其快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在接触中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2.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如果孩子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融洽,表明他已具备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快乐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能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气氛。

人类对情绪的觉察在婴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一个孩子在牙牙学语前,就能够从周围的情绪、气氛中敏锐地感到是否安全、快乐。所以,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认识和体味快乐情绪的第一课堂,而母亲无疑是最重要的“老师”。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每天早晨醒来,母亲微笑着对孩子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唱些轻柔的“摇篮曲”。这样孩子一睁开眼睛,就会笑眯眯地说:“妈妈早上好!爸爸早上好!”临睡前则道声“晚安”,养成一种习惯。对外人也是如此,无须嘱咐,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就会主动问好。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孩子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3.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他所喜爱的电视节目被挤占而整个晚上都愁眉不展;而有的孩子,却可以从看书或做游戏当中照样觉得开心。这表明,如果一个人的乐趣只是集中在一件事上,那么,他快乐的基础就太脆弱了。

有的父母过早地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让孩子上“特长班”,并以为那就是“开发智力”。结果孩子往往因不感兴趣而厌学、沮丧;若孩子感兴趣,或因“特长”长于同龄人而受到赞扬,他的快乐感也可能仅仅在这一点上,在别的方面很少得到快乐。因此,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愿望,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由于“自主”而感到快乐。以大人的有意识的培养带动孩子的无意识的参与,让孩子在参与中体会到快乐,家长绝不要生拉硬拽。

4.教孩了战胜困难和挫析

调查表明,童年完全没有尝过痛苦和挫折的人,长大后十有八九不快乐。适当地对孩子“心狠”一点,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急于替他解决,而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战胜它们,这对孩子是大有裨益的。

当孩子走路摔倒了,父母不要急着去扶他,让他自己慢慢爬起;当孩子把鞋穿反了,父母不要急着去帮他,让他自己重新穿好;当孩子请求:“妈妈,你替我做吧!”母亲应该说:“再想想办法。妈妈帮忙可以,代替可不行!”孩子终会认识到,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是最大的乐趣。

5.必须适当限制孩子的物欲

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对已有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它为理所当然,甚至否定它的价值。要让孩子主动地活动,不要剥夺孩子的活动。

注意让孩子积累经验,丰富的经验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重要营养。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孩子,人生的快乐不能与物质财富的占有画等号。要鼓励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快乐,而不是父母赐给他们快乐。尽量避免父母寸步不离,一切代替包办的生活方式。适当地给孩子一些丧失、困扰、威胁,甚至不愉快的经历,才能使孩子重新认识其所得到东西的价值和身边的幸福。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安慰;当孩子胆怯畏缩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大发雷霆时,及时给予诱导……只要父母努力为孩子在生活中寻求快乐,为孩子提供产生快乐的动力,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快乐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