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的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微生物侵染所引起的,如枯萎病、病毒病、炭疽病等;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又叫生理病害,如缺硼缺钙症、缺镁症、缺钾症等。西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茶黄螨、黄守瓜、种蝇、潜叶蝇、蝼蛄、小地老虎等。下面介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并简介西瓜的连作障碍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侵染性病害
一、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是西瓜生产中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往往造成严重减产减收,甚至绝收,是限制西瓜重茬的主要因素。
(1)症状。枯萎病从苗期到成熟均可发生,以抽蔓期到结果期发病最重。苗期发病时,子叶萎蔫下垂;真叶皱缩,枯萎发黄;根部变成黄白色,须根少;茎基部变成淡黄色,瓜苗倒伏枯死。成株发病时,植株生长缓慢,茎基部变软,呈黄绿色水浸状,以后逐渐干枯,表皮粗糙,根颈部纵裂,像刀割一样。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加重,早、晚也不能恢复正常,最后全株枯死。空气潮湿时,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出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上流出黄色至褐色黏稠的树脂状分泌物,纵向撕开病株的根或茎蔓,可见到导管变成褐色。
(2)病原及发病规律。西瓜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通过土壤传染的病害,病原菌为真菌中半知菌亚门的尖孢镰刀菌。其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株残体及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中潜伏,成为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之久,甚至更长。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也能越冬。
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处或根毛顶端的细胞间侵入瓜苗。
带菌的种子,在种子萌发时,病菌可直接侵入幼根。病菌侵入西瓜植株后,先在细胞内生长、扩散,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由下向上扩展,堵塞导管,分泌毒素,致使植株萎蔫枯死。
西瓜枯萎病发生的轻重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连作重茬。凡是连作重茬的地块发病均很重,连作越久,发病越重。
二是温度和湿度。枯萎病菌在8~34℃条件下都能生长,但以24~28℃最为适宜。湿度太大或太小均不适宜病害的发生。因而,久雨后遇晴热天气,或久晴后逢连阴雨的情况下,往往枯萎病发生严重。
三是品种不同,发病轻重不一样。一般抗病品种发病轻,感病品种发病重。四是施肥不当会加重枯萎病的发生。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长期施用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也会加重枯萎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西瓜枯萎病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病害,植株一旦发病,一般情况很难治愈,只能减轻症状,因而,西瓜枯萎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轮作是避免西瓜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免重茬。
轮作年限,旱地一般为7~8年,水田为3~4年。
(2)采用嫁接换根。利用抗性砧木进行嫁接栽培,防病效果较为理想。日本在生产上应用嫁接栽培来回避枯萎病的时间较早,我国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嫁接栽培方式。
(3)进行种子和苗床土壤的消毒。种子消毒可采用高温灭菌,也可采用药剂灭菌。药剂灭菌可用50%多菌灵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浸泡种子半小时,然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育苗用的土壤和肥料最好选用无菌的,若有带菌的可能,应予消毒,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的药土撒施床面,每平方米苗床撒01千克。
(4)及时清理田园,消灭病株。当田间发现病株时,应立即拔掉并烧毁,同时在原病株周围土壤中撒入多菌灵或托布津粉剂,以防病菌扩散。
(5)采用药剂防治。为预防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可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等可湿性粉剂,按每亩有效成分07千克掺细土25千克混匀,制成药土,于西瓜定植时撒在定植穴内。西瓜植株在田间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防治,发现得越早,防治效果越好。方法是:将病株根系周围的土扒开,露出根须,然后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的混合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5~1千克。药液渗完后不要立即盖土,让阳光暴晒1~2天再盖土,效果较好。
(6)采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有效措施。目前较抗西瓜枯萎病的品种有郑抗1号、郑抗3号、郑抗4号、西农8号等。特早佳龙对枯萎病也有一定的抗性。
二、病毒病
西瓜病毒病是影响西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有日渐严重并不断扩大的趋势,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如何防治和减轻西瓜病毒病的发生,已成为西瓜生产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1)症状。西瓜感染病毒病后,叶脉间退绿、斑驳、花叶、畸形,叶端狭长,有时呈鞋带状,严重时停止生长,叶小蔓短,顶梢上翘,出现这种症状是感染西瓜花叶病毒所致。还有一种症状是:幼叶变细小、畸形,常丛聚卷曲,茎蔓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常落花,坐果减少,这种症状是黄瓜花叶病毒感染引起的。
(2)病原及发病规律。西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西瓜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现知西瓜花叶病毒有两个株系,即WMV-1和WMV-2。WMV-1仅浸染葫芦科植物,发生在美洲;WMV-2除侵染葫芦科植物外,还侵染豌豆、野豌豆、苜蓿、三叶草及锦葵科作物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存在WMV-2株系,尚未发现WMV-1株系。WMV-2的热钝化温度为50~60℃,稀释终点为10-4~10-3,体外存活期为10~12天。西瓜花叶病毒的主要传毒蚜为桃蚜、棉蚜和菜缢蚜,叶甲也可传毒。桃蚜发生较早,传染病毒也早;棉蚜发生时间长,数量多,传毒更多。甜瓜种子可以传毒,但西瓜种子是否传毒,说法不一。
黄瓜花叶病毒在国内外广泛分布,在温带是为害西瓜的一种重要病毒。有60多种蚜虫非持久性传毒,主要虫媒是桃蚜、棉蚜、苜蓿蚜和伞形蚜。寄主范围广,热钝化温度为60℃,稀释终点为10-3,体外存活期为14天。
上述两种病毒的流行主要取决于毒源植物的多少和蚜虫的发生量。野生寄主植物、邻作病株均可成为病毒来源。毒源植物多、高温干旱、日照强烈,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
有翅蚜的迁飞将病毒带至瓜田,使其扩散蔓延。高温有利于病毒的繁殖,缩短潜育期,增加田间再侵染数量,降低植株抗耐性,发病早而重。若在蚜虫迁飞盛期降雨多,空气潮湿,温度低,则发病晚、危害轻。凡缺水、缺肥(特别是缺钾肥),管理粗放,瓜苗长势较差的田块,均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在自然条件下,西瓜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常常复合侵染。
(3)防治方法。西瓜病毒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坚持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化肥中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及时浇水,防止瓜田过于干旱;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的抗性。
二是加强种子消毒。虽然目前对种子是否带毒尚无定论,但进行种子消毒可做到有备无患。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40分钟,可钝化大多数病毒而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浸种后种子需置于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三是及时清除瓜田周围杂草及病株。及时清除瓜田及周围杂草,消灭野生寄主植物。有条件时,瓜田应尽量同邻作寄主植物隔离一定距离。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掉,减少病毒来源。
四是防止接触传染。在整枝压蔓等田间管理中,要避免接触有病植株,以防接触传染。
五是及时防治蚜虫。防治蚜虫工作应在有翅蚜迁飞高峰前3~4天进行,待发现西瓜植株上有蚜虫为害再防治时,蚜虫已经传毒,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蚜虫迁飞的测报工作很重要。防治蚜虫可喷10%的二氯苯醚菊酯500倍液,或速灭杀丁30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或25%的鱼藤精600倍液,或鱼藤铜500~800倍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是覆盖薄膜。使用银灰膜或透光塑料薄膜覆盖瓜沟,或喷施高酯醇液,有避蚜和驱蚜的作用,可减少感染。
七是提早播种,避开病毒病的发生时期。西瓜病毒一般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在河南地区以5月底至6月底发病最重,秋西瓜生长前期如遇持续高温干旱,则发病亦重。一般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发病越早,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大。因此,可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使西瓜尽可能在病毒病发生高峰期前结果,甚至采收,以减轻或避免损失。
八是采用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高锰酸钾加50%扑海因混合剂,具体方法是两种药剂各05千克,加水1000~1200千克,充分混合均匀后即可喷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炭疽病
(1)症状。该病从幼苗到成熟,在叶、蔓、果实上均可发生。幼苗发病时,近地面茎蔓变成黑褐色,缢缩猝倒。叶片受害时,初为小的黄色水浸状圆斑,以后扩大变褐,病斑周围有一紫黑色圈,其上生长黑色小点或粉红色黏稠物,病斑扩大,相互连接成片,干燥时破碎,叶片枯死。在叶柄上和茎蔓上呈狭长的褐色凹陷病痕,病痕扩展,茎蔓可能死亡。若果柄染病,幼果颜色深暗,萎缩以至死亡。成熟果实发病,病部初为水浸状环,以后呈黑色凹陷圆斑,其上着生许多环状排列的黑色小黏点,潮湿时病部覆盖有粉红色黏稠的分生孢子团。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西瓜炭疽病的病原菌是真菌中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菌。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田间借飞溅的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4℃,30℃以上或10℃以下停止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7℃。田间气温在18℃左右开始发病,当气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发病最重,炎热的夏天较少发病。相对湿度在87%~95%时,病菌潜伏期只有3天。湿度越低,此病越轻,当相对湿度降到54%以下时就不会发病。
(3)防治方法。除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消毒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整枝压蔓打杈工作,保持瓜田良好的通气透光性。采用保护地栽培时应经常放风,降低棚内湿度。浇水时应避免大水漫灌。在施肥上,应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二是采用药剂防治。西瓜炭疽病采用药剂防治时,效果非常好。用50%托布津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叶片正反面均要喷,以叶片的反面为主。
三是防止果实在贮运期间发病。果实成熟后要适时采收。收瓜一般应在晴天进行。西瓜采收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擦洗瓜皮,进行消毒;贮运期间要保持较低温度,并注意通风除湿。
四、蔓枯病
蔓枯病又叫黑腐病、斑点病。蔓枯病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而以叶片受害最重。
(1)症状。叶片初发病时,呈现出黄褐色斑点,逐渐变为黑褐色圆形或同心轮纹病斑,发生在叶缘上呈弧形,老叶病斑上出现小黑点,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潮湿时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死。茎蔓发病时,病斑多在节的附近部位,最初产生水浸状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上密生小黑点而稍凹陷,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并呈星状开裂。果实受害时,最初产生水浸状病斑,病斑中央变褐枯死,而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开裂。
蔓枯病与炭疽病的主要区别在于蔓枯病病斑上不产生粉红色黏稠物质,而是产生黑色小点。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西瓜蔓枯病是由真菌中子囊菌亚门的瓜类球腔菌侵染所引起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附着于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散出孢子,经风吹、雨溅传播。病菌多从伤口处侵入植株,后经7~10天的潜育期即可发病。种子表面也可带菌。病菌在5~35℃的范围内均可发育并引起侵染,最适温度为20~24℃,病菌在55℃温度条件下10分钟即死亡。高温多湿、通风透光不良、连作地及植株生长瘦弱时,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其一,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消毒。其二应加强田间管理。因为高温多湿是诱发蔓枯病的主要因素,在保护地栽培时应及时通风排湿。避免大水漫灌。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防止再侵染。其三,采用药剂防治。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霜霉病
(1)症状。霜霉病在西瓜整个生长期中都能发生,主要为害西瓜叶片,一般先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呈水浸状淡绿色小斑点,并逐渐变为黄绿色。因叶脉的限制,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并变为褐色,但边缘仍呈黄绿色。在湿度大时,叶背长出灰紫色或紫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像被火烧烤过一样。连续阴雨时,病叶会腐烂。遇高温干燥天气时,病斑迅速枯黄,扩展缓慢,病情发展也慢。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西瓜霜霉病由霜霉菌侵染所引起。该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叶残体上潜伏,待夏季温湿度适宜时侵染植株。在田间主要由气流传播。该病在5~30℃的温度条件下均可发生,最适温度为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