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西瓜种植新技术
15886200000012

第12章 西瓜早熟栽培的病虫防治(2)

湿度是该病发生的首要条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3)防治方法。首先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具体做法同炭疽病的防治。其次是药剂防治。采用药剂防治要及时,一旦发现个别植株出现轻微症状,马上喷药。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效果均好。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

六、白粉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但也为害叶柄和茎,果实一般不受害。该病多发生在西瓜生育的中后期。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和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片正面居多,以后逐渐扩大,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后期白粉状物逐渐变成灰白色或黄褐色,病叶枯黄变脆,但叶片一般不脱落。茎和叶柄上的粉斑相同,但没有叶片上严重。后期在白粉斑上聚生或散生小黑点。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白粉病是由真菌中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原菌以子囊壳和子囊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温室或大棚的植物活体上越冬,待第二年条件成熟时开始初侵染。首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然后靠气流或接触传到植株上。分生孢子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0~25℃。该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尽管湿度大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有利,但相对湿度下降到25%的情况下,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并侵入为害茎叶。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降低,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白粉病往往发生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寄主叶面有水珠或水膜,病菌的分生孢子会因吸水过多,膨压过高,引起孢子破裂,因此对萌发侵入反而不利,白粉病的发生也不会太重。此外,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密、光照不足、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首先,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方便的地块种瓜,重病地块应进行3~5年的轮作倒茬。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应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植株的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杂草滋生;及时整枝、理蔓、压蔓、打杈,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采用保护地栽培时,应防止种植过密,并要经常进行通风排湿。再次,采用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药。可用15%可湿性粉锈宁粉剂2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5~7天喷1次。也可用5%可湿性硫磺粉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七、猝倒病

(1)症状。猝倒病是苗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西瓜早春育苗的子叶苗阶段最易发生,如不及时防治,会引起成片幼苗死亡。幼苗发病后,首先在下胚轴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而后病斑绕茎一周,变为褐色,病部软化,明显缩缢,子叶尚未枯萎,植株就已倒伏。倒伏后的病株短期内仍为绿色,与健壮植株没有明显区别,而病部则已腐烂。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病原菌属于真菌中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属。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长期在土壤中生存。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越冬。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病原菌在5~20℃的温度条件下都能侵染发病,但以10~15℃发病最快。光照不足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无病土育苗。应选用没有种过西瓜或其他瓜类作物的大田土育苗,肥料要充分腐熟。床土若有带菌的可能,则要进行消毒,方法是:在育苗前2~3周将床土耙松,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400米/毫升加水10~30千克,均匀地浇在床土上,然后用麻袋或其他东西把床土盖好,4~6天后去覆盖物,再过2周即可播种。二是加强苗床管理。做好苗床的保温工作,防止冷风侵入苗床。苗床湿度过大时,可撒些细干土或草木灰进行预防。三是采取药剂防治。苗床一旦发现猝倒病苗,应立即拔除,并及时用药防治。可将70%敌克松原粉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注病菌根部及其周围土壤,消灭发病中心的病菌。

八、细菌性果腐病

细菌性果腐病是近年来由国外传进来的一种新的病害,主要侵害西瓜的果实。有时也侵害幼苗。

(1)症状。果实发病后,初期在果实表面出现数个暗绿色的水浸状斑点,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大块的深绿色水浸状病斑,到发病后期,水浸状病斑变为褐色并龟裂,果皮腐烂。病斑主要发生在成瓜的上表面,近地面果皮发病较少。果皮颜色浅的瓜发病多,颜色深的瓜发病少。幼苗发病时可引起幼苗萎蔫死亡。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细菌性果腐病是由一种尚未定名的细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主要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其中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来源。该病随风、雨水或灌溉传播,通过植株的皮孔或伤口侵入植株。果实发病后,病菌会在果实上大量繁殖扩散,引起再侵染。高湿是该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该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4~5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5℃左右。

(3)防治方法。一是种子消毒。播种前用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半小时,用清水洗净后浸种催芽。二是药剂防治。在果实生长中后期,下雨前后或发病前用1(硫酸铜)∶(05~08)(石灰)∶(200~240)(水)的波尔多液喷雾。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深埋或烧毁,以防再侵染。

九、疫病

疫病俗称“死秧”,是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病害,为害程度逐年加重。

(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疫病是由真菌中鞭毛菌亚门疫霉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幼苗,叶、茎及果实亦可受害。幼苗受害时,子叶上出现水浸状圆形暗绿色斑点,而后中央部分变为红褐色,幼苗茎基部受害后,逐渐软腐缢缩,倒伏死亡。叶片感病,初期为暗绿色水浸状圆形病斑,而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中部变为青白色,潮湿时,软腐似水煮。茎蔓部感病后,产生纺锤形凹陷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茎部缩缢腐败,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果实被害时,呈圆形凹陷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展至全果软腐,表面密生绵毛状白色菌丝。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或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次年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植株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新孢子囊和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是决定此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温度,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5~37℃,最适温度为28~30℃。一般雨季来得早、降水时间长、雨量大,则发病早且重。田间发病高峰往往紧接在雨量高峰之后。

(3)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对种子实行消毒灭菌处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控制浇水,及时排涝。及时进行整枝、压蔓、打杈工作,防止枝叶过密、通风不良。二是采取药剂防治措施。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注意雨后应进行补喷。

(第二节)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又叫生理性病害,是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和不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而造成的,并不是由病原菌侵染所致,没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很多,下面对几种常见的病害作一介绍。

一、缺钾症

钾是西瓜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提高西瓜植株的抗病性,改善西瓜果实的品质有重要作用,缺钾时植株茎蔓细弱,叶面皱曲,老叶边缘变为褐色而焦枯。严重时还会向新叶扩展,使之变为淡绿色,甚至叶缘也发生焦枯现象。

缺钾症的防治方法是合理施肥。要多施优质有机肥。施用化肥时,氮、磷、钾肥要合理搭配,防止氮肥施用过多。坐果后应结合浇水追肥一次,每亩施复合肥15千克、硫酸钾10千克。

还可采用根外追肥,用01%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茎叶收效很快。

二、缺硼缺钙症

西瓜缺硼缺钙时,大片植株或全田植株均表现症状:叶缘黄化,叶的内部上拱,边缘向下卷曲,整个叶片呈降落伞状。

有的植株顶端一部分叶蔓会变褐枯死,使茎蔓停止生长。

缺硼缺钙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干旱。若土壤本身就缺硼,则土壤不干旱也会发生此症。防治方法主要是适时浇水,在瓜田刚开始出现旱象时即浇水,以提高土壤中可溶态硼的含量,满足西瓜生长发育的需要。对于缺硼的田块应喷施硼肥,每亩用硼酸30~70克,或硼砂50~100克,先用少量水将其溶化,再兑清水50千克,用喷雾器均匀喷于茎叶上。还可在整地时把硼肥当底肥施入。常用的硼肥有硼酸(含硼17%)、硼砂(含硼11%)、含硼过磷酸钙、含硼硝酸钙、含硼碳酸钙、含硼石膏等,以每亩施有效硼55~100克为宜,最好将其同磷肥或氮肥混匀后于犁地前普遍撒施在瓜地里。

三、缺镁症

因为镁在植株体内的移动性强,再利用率高,发生缺镁症时,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表现为叶片缺绿,首先是主脉附近的叶脉间黄化,然后逐渐放大,使整个叶片变黄。防治方法是用50克硫酸镁对水50千克,于傍晚前后喷洒茎叶;也可作底肥施入(普遍撒施),每亩施入硼镁肥35~7千克,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四、缺锰症

缺锰时症状首先发生在新叶上,这是因为锰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主要表现为叶脉间发黄,但主脉仍为绿色。缺锰较重时,症状从叶缘向主脉发展,使主脉也变黄,在刚成熟的大叶上也开始出现症状。缺锰严重时,全叶变黄,中部老叶叶脉间也开始发黄。开花坐果后缺锰,会造成种子发育不全,引起果实畸形。

缺锰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乏锰元素。可每亩用硫酸锰(含锰26%~28%)1~4千克于犁地前与有机肥混匀后均匀撒在瓜地中进行防治。若没施底肥,而在西瓜生长期间发生缺锰症时,可用硫酸锰或氯化锰(含锰27%)的005%~010%水溶液于傍晚喷在茎叶上,每亩喷稀释液约50千克。

五、变形果

变形果即群众所称的“歪瓜”,是西瓜生产中最常见的生理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果实一头大一头小,或一边大一边小。发生变形果的主要原因:一是花芽分化不良;二是开花授粉时遇低温,花粉发芽受阻,受精不良,种子偏向一边,致使果实一边大一边小;三是水分供应不足,幼果时干旱缺水,极易形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变形果;四是土壤缺锰也会造成果实变形。

预防变形果的措施:一是要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防止幼苗徒长和病虫为害,促使花芽分化良好。二是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特别是在低温阴雨天气,昆虫活动少,往往造成授粉不良时,人工授粉在采用保护地早熟栽培时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确保果实发育期间水分的供应,在幼果鸡蛋大小至拳头大小时就应及时浇水。四是选择好留瓜部位,一般第一雌花所结的瓜因坐果时温度低,营养不够,往往皮厚、空心、易畸形,应选留第二或第三雌花坐果。五是要及时防止缺锰症。

六、空洞果

空洞果即通常所说的空心果,分横断空洞和纵断空洞两种。从果实横断面看,从中心沿子房心室裂开而出现空洞的为横断空洞;从果实纵切面看,从长种子处分裂开而出现空洞的为纵断空洞。横断空洞果多为第一雌花所结的瓜,因坐果时温度低,授粉受精不良,种子少,再加上当时叶面积小,同化物质供应不足,心室容积不能充分增大,以后若遇高温,果皮则迅速膨大,即形成空洞。纵断空洞果是在果实膨大后期才发生的。主要是因为种子周围组织发育不均衡而引起的。

预防空洞果的措施:一是要保证有一定节位的雌花坐瓜,一般第一雌花不留瓜(第一雌花出现节位高的除外)。二是在采用保护地栽培时,要注意提高开花坐果期间保护设施内的温度,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三是要防止因植株徒长而与果实争夺养分,保证果实有充足的营养供应。四是要保证果实发育期间的水分供应。五是要及时采收,防止西瓜过熟而引起空洞。

七、肉质恶变果

肉质恶变果果肉呈紫红色,浸润状,肉质变硬、半透明,同时可闻到一股酒味,不能食用,完全丧失了商品价值。发生此病的可能原因,一是果实生长后期土壤水分过多,甚至有田间积水现象;二是果实受到了高温或阳光的暴晒,使运送来的养分和水分流通不畅而形成此病,一般阴雨天后突然放晴时,易形成肉质恶变果;三是受病毒侵染时也易形成肉质恶变果。

肉质恶变果从表面上很难看出,切开后才会发现,但为时已晚,因而生产上应以预防为主。瓜地应选在便于排水的地方,排水不畅时应采用高畦栽培,防止瓜地积水。瓜地要深翻,多施有机肥,使土壤疏松,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整枝打杈不可过度,以免西瓜果实暴露在直射的阳光下;如叶片不能遮住果实,可用杂草或桐树叶代替。应注意及时翻瓜,具体操作见“地膜覆盖栽培”有关内容。采收后果实应放置在阴凉处。

还应防止病毒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