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华体育奇葩——武术
15888300000001

第1章 武术概述(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武术在中国的各个民族中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由中华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武术主要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形式,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具有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它的内容可以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种。每个民族的武术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风格。武术的竞赛项目主要可以分为:拳术、器械、套路三种。

(第一节)武术的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武术的产生和缘起于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们在原始的狩猎生产活动中,慢慢的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非常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围,但这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步的。

武术起萌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会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非常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被人们争相模仿、传授和习练,这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创造、慢慢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武术的成形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兽多人少,自然环境非常的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争斗中,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人们又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形成了武术的萌芽。人们从考古发现中能够看到,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手斧、石球、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石铲、石斧、石刀和骨制的渔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就已经很平常地出现在生产中和生活中。这些原始的武器和生产工具,最后都成了武术器械的原型。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这就进一步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各部落战争中,远距离的战场就会使用弓箭或投掷器,而近距离的战场一般会使用棍棒、刀斧和长矛,只要能够用于捕斗搏击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根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的三苗部族老是反叛,征伐了很多次都没有让他们降服。最后,禹不对他们进攻了,只是让士兵们拿着斧和盾进行操练,让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自此以后不再反叛。这就是原始社会一次很盛大的武术自卫练习。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节)武术的发展

武术的发展我们首先得从夏朝开始说起。随着夏王朝的建立,经过战场上不断的交锋,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实用化和规范化起来,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发展:一方面是军队的武术活动;另一方面是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在商代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武术训练的手段——田猎,商周时代一般用“武舞”来练兵,并且还用来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习舞,射箭等设为教育的内容。相传在周朝时,我国出现了一本中国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周易》,也被称为《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使这本书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其中有这么一句“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让中国产生了太级学说,太级学说从根本上奠基了中国的武术体系,直到战国时代,各路诸侯争霸,他们都特别的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就像齐桓公为了选拔天下英雄,他就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在这个时代,剑的制造和剑道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武术发展,我们先从秦汉开始说起,在秦朝汉代时,武术非常的流行角力和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王公将相乐饮酒酣时常常出现手持器械的舞练场面,就像《史记·项羽事纪》中有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写照。另外,还有“刀舞”和“力舞”等,虽然有一些娱乐性在里面,但在技术上更接近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也就是今天的武术运动。

到了唐朝这个时代,武举制的开始实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就像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很高的荣誉。裴旻将军的剑术享誉一时,裴旻的剑、张旭的书、李白的诗被誉为唐代三绝,所以武术在当时已经相当具有影响。

进入到宋元朝时,武术的发展主要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这时的民间练武活动迅速兴起,就像习射练习的“弓箭社”,习枪弄棒的“英略社”等为典型代表。因为商业经济非常的活跃,一批“路歧人”出现了,他们浪迹江湖,以习武卖艺为生。他们的武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是明清时期,各门各派的拳种纷呈。拳术主要有长拳、内家拳、猴拳、少林拳等许多家;并且形成了以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为主要的拳种体系。

武术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到了近代,它渐渐地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国的时候,民间出现了很多的拳社和武士会等武术组织。南京在1927年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进入到1936年,中国武术队首次赴柏林奥运会参加武术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武术正值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的武术协会在1956年组建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等,为武术的发展打开了宽广的道路,并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在武术发展中,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是武术走进亚运会的标志。武术第一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是在1990年。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预示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

(第三节)武术的文化

一、中国的武术文化与古都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古国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各种势力的交汇中心,并因为政权的变异而不断转移阵地,这样的交汇和变迁,既有刀光剑影、兵戎相见的战争风云,也有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和熙春风,多民族相兼容和军中武艺与民间武功相贯通,其实这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一)古都长安

中国古老的都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从西周开始前前后后共有12个王朝在西安建都。中国“国学”中有用“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内容,在《礼记·内则》中也有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15岁)舞《象》,学射、御。”西周王都的天子之学“辟雍”,就是学礼习武的地方,在《麦方尊》的铭有:“在辟雍……王射大鸿禽。”古都西安在西周时期的军旅武艺活动非常的兴盛,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其实就是说的五种兵器:即戈、殳、戟、酉矛和夷矛。《月令》还有记载:“孟冬之月……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从《周礼》、《礼记》和《仪礼》中的“三礼”中传递出西周国都的尚武之风中渗透了浓厚的礼教思想。

隋唐朝的时候在中国的古都西安推行的“武举制”,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中国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推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唐代之后的各个朝代所继承和效仿。

(二)古都洛阳

洛阳从东周开始成为古都,前后历经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梁、后唐七个朝代。隋炀帝和唐朝的武则天也曾经把都城从长安迁都到了洛阳,所以又有“九朝古都”的称号。春秋时期的“士”就是指的武士,武士教育让东周时代造就出许多出生入死的武士和剑侠。他们经常出入于王宫,活动于京都,不惜一死答谢知己,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仗剑报国,在中国武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