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仁爱篇
15889500000023

第23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字希文。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

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么高,为什么一下子降低这么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的人才!”

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他博通六经,许多学者都来请教他,他为他们讲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请四方游士吃饭。儿子们有时没衣服,便穿着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也觉得颇自在。

不久,他当了“右司谏”,遇到旱灾和蝗虫害,奏请皇上派遣特使调查救济。他禀告皇上说:“假如宫中半日没有吃,会怎么样呢?”

宋仁宗产生恻隐之心,命令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的灾民。每到一个地方,就搬出仓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奏请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几种弊端,后来做了“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简称“参政”)。敌军侵犯边陲,他自己请求亲赴边疆。

麟州发生寇匪,许多人请他不要去,他为了修筑旧寨,招服流亡的人,免除他们的租税,并且把酒的专卖权开放给人民经营,河外从此便恢复安宁。

他生性好施,凡是贫穷的亲戚或没亲戚关系的贤者,他都施舍。当他刚显赫时,他想照顾亲族,力不从心者长达20年。从西陲挂帅到参大政后,他常在故乡买千亩良田,号称“义田”,以帮助族人,达到每天有饭吃、每岁有新衣、婚娶凶丧有补助的理想。他从族里选择一位年老而贤能的人,主持计划和出纳。

有一天,他得到钱氏南园,想要搬去居住。听到风水先生告诉他:“住在那里,子孙会出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们一家人独享富贵,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这里受教育。得到富贵的人,岂不是更多吗?”

于是,他就把那块地捐献出来兴建学校。

他与富郑公(即富弼)共同管理朝政时,看见监司簿有不才的官员,他便一笔勾销(撤职或资遣)。宰相富弼说:“一笔勾销很容易,但恐怕被撤职或资遣者一家人会伤心?”范仲淹回答:“让一家人伤心总比让一路的人伤心好吧!”他处理这件事情非常得体,不会以小惠为仁。

他逝世后,皇上给他谥号“文正”,并追封他“魏国公”。他的儿子纯仁也当宰相,纯佑、纯礼和纯粹都是有名的卿侍。

言行导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仁爱”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

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

可见,他的“仁爱”思想和主张完全体现在了他的一言一行上。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