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忠心篇
15889900000021

第21章 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童第周(1902—1979年)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书。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他跟班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值班教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教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时,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气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实验。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自然也为中国人争了光。

言行导航

童第周尽管少年时期学习不是很好,但他勇于进取,发奋努力,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一个孱弱的读书人,完成了在别人看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科研实验,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能力。这难道不正是读书人所应具有的品格吗?愿青少年朋友都能像童第周那样,以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