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香蕉种植新技术
15890900000008

第8章 香蕉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香蕉各生育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组培苗大棚期

组培苗假植期的主要病虫害有叶瘟病、蚜虫、斜纹夜蛾以及蕉苗的变异,为了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和蕉苗质量,应定期施用灭病威、代森锰锌、多菌灵等杀菌剂和杀蚜虫剂,重视蚜虫的防治,防止受传毒昆虫的感染;每10~15天可追施1次时面肥(如绿旺K、绿旺N、植宝素),由于棚内高温、高湿的条件,组培苗肥水不宜过旺,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并注意降低棚内湿度;发现棚苗有变异株(如花叶、矮化)应及时拔除。

二、营养生长前期(苗期)

主要的病虫害有花叶心腐病、束顶病、蚜虫、卷叶虫、斜纹夜蛾等。应重点抓好两种病毒病及传毒蚜虫的防治工作,春秋季节组培苗移植大田以后,正值蚜虫翅蚜产生的高峰,每10~15天应喷施杀虫剂1次,切断病毒传入源头,园内如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并对病株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应注意蕉园内不间种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蔬菜。此外,营养生长前期也是变异苗表现症状的重要时期,发生不良的变异株,应及早做出处理。

三、营养生长中后期

主要的病虫害有束顶病、叶斑病、黑星病、蚜虫、象鼻虫、网蝽、红蜘蛛等。由于叶片多,此期果园已封行,并进入台风雨季节,蕉园小环境湿度高,有利于3种叶斑病和黑星病的发生流行,应加强防治措施,每15~20天喷施杀菌剂1次,内吸性杀菌剂(敌力脱、应得、必扑尔等)应与保护性杀菌剂(喷克、大生、百菌清、灭病威等)交替使用,可降低成本,也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果园卫生,割除低位病枯叶片,这对降低病虫基数有很好的作用。

四、抽蕾期至幼果期

主要的病虫害有叶斑病、巴拿马病、线虫病、花蓟马、象鼻虫等。香蕉抽蕾后绿叶数已定,因叶片数量和绿叶面积是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基础,应特别注意叶斑病的防治,保证果实生长期有足够的绿叶制造养分;抽蕾期一般也是花蓟马和黑星病的为害时期,应抓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套袋护果。抽蕾期也是粉蕉巴拿马病的发生高峰期,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防止病源扩散。有些蕉园象鼻虫的基数较大,应及时施药治虫。夏秋正是大量香蕉抽蕾季节,华南沿海地区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发生频繁,应做好定桩护树和防涝工作。线虫病较重的地方应及时挑治,对预防挂果树倒伏也有很大作用。

五、果实生长中后期

主要的病虫害有叶斑病、黑星病、红蜘蛛,应继续做好果实生长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认为如蕉园采收前植株有4~5片绿叶,则产量高、果实品质好、耐贮运,黑星病防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后期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过冬蕉则应注意蕉果的防寒保暖和灭鼠工作。

六、采后贮运期

主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镰刀菌冠腐病、黑腐病。香蕉在采收时应尽量避免人为的机械伤,果串去轴分梳后应进行防腐保鲜处理;包装材料采用纸箱包装,贮运中注意轻拿轻放;制冷车运输应特别注意低温的限度,避免因制冷温度过低而招致大量果实受冻。

(第二节)香蕉其他偶发性害虫

一、红蜘蛛

虫体细小,红色,主要在叶背吸食,使叶片失绿变为灰褐色,加速叶片干枯。高温季节(7~11月)发生多,有时1片有上千头红蜘蛛。

防治方法:红知蛛有许多天敌,因此其一般存活数量不多,为害性不大。个别蕉园为害大时应喷药防治,一般杀螨剂如杀虫脒、三氯杀螨醇1500~2000倍液,加01%洗衣粉等黏着剂,均匀喷洒叶背,即可杀死。

二、蝗虫

蝗虫体大、食量大,能飞跳,咬食嫩筒叶和幼果,使受害叶片残缺不全,受害果实产生伤疤,严重的失去商品价值。一般8~11月发生多,靠近杂草的坡地、山地蕉园较多见。

防治方法:可喷8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防治。

三、金龟子

成虫吃食蕉叶,幼虫(蛴螬)在地下吃蕉根,4~6月为害,沙质地较多见。

防治方法:成虫可于傍晚喷90%敌百虫1000倍液,50%巴丹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500倍液,或其他胃毒杀虫剂。幼虫可于根区撒适量甲基异柳磷、呋喃丹等。

四、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幼虫咬食幼嫩心叶,尤其是试管苗种植的幼株,使叶片残缺不全,甚至把心叶全吃光。白天常逃走不见。

防治方法:此虫较易杀死,一般杀虫剂如甲胺磷、敌百虫、水胺硫磷等标定浓度,于傍晚喷洒植株即可杀死。

五、香蕉毛虫

香蕉毛虫身体灰黑色,披毒毛,主要咬食叶片和叶柄,食量也较大,发生量多时为害不轻,也影响田间操作。一般6~11月发生多。

防治方法:可喷洒甲胺磷加速灭杀丁(2∶1)2500倍液杀死。

(第三节)香蕉采收后的病害

香蕉采后病害是影响香蕉果实贮运保鲜、调运与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对香蕉采后病害的研究认为,香蕉采后发生的病害主要有:一、香蕉炭疽病本病在香蕉黄熟期为害严重,青果期极少发病。受侵染的果在刚黄熟时,果皮出现浅褐色、绿豆大的病斑,俗称“梅花点”,2天后扩大连成深褐色梭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斑块,潮湿时病斑上出许多黏质朱红色小点,然后整个果变成黑褐色腐烂。果柄发病,引起落果,俗称“烧爆仗”。此病夏秋气温25~35℃时在黄熟果上发生严重,冬春低温期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在现蕾后采用千分之一浓度多菌灵和200倍稀释液高脂膜水乳剂混合药液喷防,10天1次,连续4次,货架期5天未发病的达902%。

二、香蕉冠腐病

香蕉采收后在25~33℃密封贮藏7~10天,蕉梳切口产生白色棉絮状物,造成轴腐,严重时,果柄也受侵染,病处呈深褐色,蕉指散落,20~25天后果身发病,果皮爆裂,并覆盖有白色菌丝体和镰刀菌分生孢子,蕉肉僵化,不易催熟转黄,青软蕉中央胎座硬,食之有淀粉味感。北运香蕉常发生此病,严重的轴腐率达70%~100%,果腐率达183%。侵染途径是从果实、机械伤口、果轴、果梳的切口浸入。运输途中车厢内高温高湿,发病极为迅速。预防办法是落梳洗涤后采用万分之五多菌灵加200倍高酯膜水乳剂浸果,防预效果在90%以上。

三、香蕉黑星病

香蕉黑星病国外称为蕉斑病,受感染的果皮初期散生或聚生许多凸起小黑点,严重时果轴、果指满布污点和斑,病菌顺水流过的地方发病呈现“旧痕带”。潮湿时小黑点上出现分生孢子,外呈灰色。香蕉黄熟后小黑点变为深褐色,影响外观,商品价值下降。

四、香蕉黑腐病

此病在田间便已发生,多从果柄或果顶侵染,初期病部黑色,后期全果变黑,潮湿时病部有灰绿色菌丝体,果皮革质,果肉腐烂散发出芳香味。此病常发生于冬春季低温期。

五、香蕉酸腐病

偶发性病害,常伴随冻害或贮运期CO2中毒发生。病蕉发酸,腐烂流水,果皮出现一层白色粗粉状物。病果汁液污染好果会传染该病。本病采收前由昆虫传播。

六、百菌清

理化性质外观为白色至灰白色疏松粉末,悬浮率大于50%,pH值为55~85,常温贮存稳定期至少2年。

属低毒杀菌剂,但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少数人有过敏反应;对鱼有毒,施药要远离池塘。是一种非内吸性广谱有机氯杀菌剂。主要作用是防止植物受真菌的侵染,起预防的作用,治疗作用低,药效稳定,残效期长,百菌清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不会从喷药部位和根系被吸收。

剂型75%可湿性粉剂。

主要防治对象是黑星病,雨季发病期或香蕉断蕾期套袋前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果穗及叶片,雨季叶片发病期可连续施药3~4次,施药间隔1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