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作家
15891700000003

第3章 写作知识积累的技巧

一、速写法

用记录手册的形式、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所见的人物,景色、事件的轮廓,及时地记录下来一些最使你感动、最有价值的原始材料的方法,以作为写作时想象、联想、构思的材料基础。

例1:足球在脚下被踢来、踢去,它圆圆的毫不反抗,沿着草坪滚动着,队员拼命追逐奔跑虎虎有声,我愿看足球比赛,但我不做那圆圆的足球。

例2:小张房间壁上没有任何装饰,独有的是他那半身佳照,有一尺多长的镜框镶着。一进他的卧室就立刻映入你的眼帘。其实他长得并不好看,即使漂亮也用不着自我欣赏。

例3:停电了,家里点上了蜡烛,室内显然很暗。远比不上吊灯灯光的明亮和谐、温柔。但我喜欢它的献身精神,喜欢它通过燃烧向上的创新精神。

所以要以最经济的笔墨,记录下最使你感动,最有价值的事物。

二、札记法

就是用简练的文字把读书看报时的心得、剪报评注、疑点问题等记录下来,以利从中吸收营养,生发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能为将来写文章提炼观点,准备材料。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就好像歌手练嗓子,画家练速写一样。

札记法不仅积累作文材料,而且能提高写作水平,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是练脑、练笔的一种最佳形式,坚持下去,必有所得。

例:举世闻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临终时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法,不过,我自己觉得好像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有时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贝壳,但真理是大海,我还没发现。”

牛顿的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任何一个伟大科学家,他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知识这大海来说,仍很微小。牛顿懂得这个道理,他的科学建树是与他这种谦逊态度分不开的。这句话使我更深刻地理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哲理名言的含义。

三、摘录法

在阅读书报时把新鲜的观点、精妙的论述,精彩的描写或警句和深刻的哲理原文抄录下来,可抄一句、一段。摘录要忠于原文,以便写文章引用发挥。

例1:鲁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辛亥革命时期,一个革命者叫秋瑾,革命前由于坏人告密,秋瑾被反动派杀害了。革命后,她的家乡来了一个她的同志王金发,作都督。王金发捉住了杀秋瑾的主谋,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可是又把这个坏人放了,理由是说,现在已是民国了,大家不能再结旧怨了。但到了第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金发却被袁世凯的走狗枪决了。在里边出力很大的,就是他放走的那个杀过秋瑾的坏蛋。(摘自《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故事说明革命胜利后,不对反革命进行镇压就要失败,就要吃大亏。

例2: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朝鲜)。

不要装饰你的衣服,而要丰富你的智慧(阿拉伯)。

不学习的人,像不长谷物的荒地(印度)。

(选抄自《人民日报》1978.5.15《外国谚语》)

例3: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摘自《雷锋的故事》35页)

在摘录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并注明书名、作者、年、月、日、页数等。摘录的材料可以记录在专门手册上,也可用资料卡片的形式进行摘录。

四、日记法

把观察到的人物、场景、语言、事件、个人感受细细地实录在本子上。每天一篇,这种方法即是日记法。这是一种写作基本练习,有人把日记法叫做“生活素描”,或叫做“实地写生”。它是一种创作准备,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细节,细节是作品的命脉。没有细节,作品就干巴无味。但细节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生活。积累细节必须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人物谈吐、风俗、家常俚短、串门闲谈、风景都是日记主记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加上简短作者评点。马烽在《我怎样学习写作》一文中说:“写日记对我文字上的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从五年来写日记中,我觉得有不少收获,单就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上,与开始比较,就要熟练多了。在造句上、修辞上、自然而然地也有不少进步。”可见日记法练笔对初学写作者的重要作用。

例1:“人生有用的时间知多少”(1990年7月15日)

诗人艾青写过这样一首诗:“离开了时间就没有生命;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行;没了生命,时间成了云烟。”人的一生有用的时间有多少呢?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假如人的寿命是75年,可从出生到上学是7年,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需16年,然后参加工作,加上睡眠1/3时间十余年,用在工作上有效的时间不满20年。人的一生有效的工作时间这么少,我更觉得郭沫若说的这两句话:“人世间,比青春更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的含义是多么深刻。我要养成惜时的好习惯来延长我的生命,使人生有用的时间增值。

例2:“校园清晨”(1990年12月5日)

冬天的太阳变得很懒惰,6点多钟了才从后山慢慢地爬上天边。天刚亮我来到校园欣赏校园美丽的姿容。

雾薄薄的依恋着你,久久不愿离去,给万物披上一层洁白的清纱,清新的凉风徐徐吹来。路悄悄地睡着。丁香树的树枝挂着串串的“珍珠”,垂柳垂着满头的银发。用手一碰,“珍珠”滚落下来落在脸上,凉丝丝的。教室、操场排满了霜花,简直成了冰雕的世界,美啊!可爱的自然,美啊!清晨的校园。

例3:“猫”(1991年1月1日)

我家邻居养了一只猫,一身洁白光亮的毛,一双大大的眼睛像两颗彩色斑斓的宝石,闪闪发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摇来摇去地讨人喜欢。

小猫真是个觉迷,白天就知道睡大觉,睡觉时侧卧着把身体团成圆形。望去,还以为是一个大绒球呢!

最令人喜欢的是和小猫戏耍。闲时我拿条小绳在小猫面前摆动,它立刻前爪趴下全神贯注盯住绳子。嘴里发出“喵喵”的声音,好像在示威。不一会它先用一只前爪试探性去逮绳子,当你大幅度摆动的时候,它便猛扑起来,与摇动着的绳滚在一处,令人忍俊不禁……

五、实践法

作者从写作角度出发,有目的地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取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正确、深刻地反映生活,这种方法叫实践法。

实践法是为写作准备材料的最好方法。实践是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或经验不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如一位中学生的作文“夏夜”一文中,描绘十五的月亮景色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写出了“满天繁星”之词,闹出了生活上的笑话。汉朝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就总结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宝贵经验。如果不是他游历祖国山河大川,名胜古迹,亲身实地调查,他决不会写出历史巨著《史记》。以此可看出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不参加社会实践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对待生活要有正确态度,要热爱生活,要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就会事事关心。积累大量丰富的直接的材料,才能正确客观地反映生活。

六、构思法

积累写作的素材,动手写文章,一定要先打腹稿,打腹稿换个写作术语就叫构思。构思法就是据题目的要求,把自己已有的一些材料和认识,经过精心思考,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篇文章的雏形或大致轮廓的方法。构思是一个人写文章时必不可少的。

动手写文章之前,要先构思。那么,怎样构思呢?首先要展开联想、使思路打开,也就是充分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尽量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我的老师》。题目要求记一个人,这个人和作者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明确是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我们先联想一下:

①刚上小学,李老师领我们上厕所。

②写字拿不好笔,写不好字张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

③唐老师冒雨打伞送我回家。

④毛主席对老师尊敬的事例。

⑤一次调皮被老师发现,老师没批评我却笑了。

⑥一次劳动,我的饭洒了,老师把饭让给了我。

⑦有的同学不爱学习,老师非常焦急。

⑧老师的孩子病了,托别人照料,自己却不肯耽误一节课。

⑨老师对公婆非常好。

⑩老师爱好广泛,什么都会,唱歌、拉琴、打球。

老师到医院去看我,给我补课,喂饭。

倘若联想开去不只以上几条,还有很多很多。然后再同类进行联想,如④就可联想出许多伟人尊师的事例。这样你就觉得有东西可写,但不是联想出来的材料都用,而要据题目要求和文章中心选取材料,把联想的众多材料进行归纳捏合、补充,使之成为文章写作材料。

有了材料如何安排组织呢?那就是围绕中心尽心选材,选取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最富有说服力,表现力的材料。选材时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中心确定了,材料选好了,怎样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呢?一是按事物本身发展过程安排材料。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全过程。二是按空间位置安排组织材料。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由左到右按空间位置顺序安排材料,是写一个地方,一种环境常用的方法。三是按事物性质分类安排组织材料。采用这种方法可把题目分解成几个问题来组织材料。如:《前程似锦,重任在肩》,先说前程似锦是什么意思,再说重任在肩是什么意思,最后再说怎样为实现我们的重任而奋斗。当然在组织安排材料的构思中,也要考虑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应当选择哪种人称最有表现力。

文无定法,当然构思也无定法,那就根据文章内容,认为哪种方法便于组织材料,写起来顺当,就用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