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23

第23章 康熙倡廉肃贪

清代初期,官场上一时盛行送礼受贿之风,这股风越刮越严重,普天下老百姓怨声载道,人人憎恨。刚刚登基不久的康熙皇帝,为了保持和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安定民心,下决心要刹一刹这股不正之风。

有一天,一位大臣双手捧着一块极为稀有而昂贵的“如意宝玉”,要献给康熙,以表忠心。康熙见了非常气愤,当即怒斥道:“我看这块‘如意宝玉’,很不‘如意’,拿回去吧!”那位大臣只好狼狈退下。

过去皇帝寿辰,送宝献礼者络绎不绝,而康熙五十大寿前夕,一改旧规陋习,坚决禁止献礼。他告诫群臣:“如果你们按照规矩进献,别的督抚官员一定会跟着学。我素来喜欢文学,你们送点诗文,倒可以留下来看看。”

又有一次,一位官员应诏入宫,他准备了许多珠宝、玉器要送给君王。康熙得知后,立即下令要那位官员将珠宝、玉器一律弃之途中,不准带入京城。

他经常教导群臣说:“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以当时江南提督伍新命为首的一些官员,在南京鼓楼顶上立下一块“戒牌”,刻上了康熙的这句名言,以此约束群臣。

康熙反对行贿受贿,力主倡廉肃贪,决心大、力度大、范围大,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处处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文武百官大多数也慑于法纪,一时清正廉洁蔚然成风。因此,老百姓安定搞生产,生活也有了保障。

由于康熙积极采取了这些治国安邦之举,后来就出现了大清帝国长达数十年国泰民安的“康熙之治”。

言行导航

康熙帝贵为天子,拥四海之财,管万姓之民。按理说,权力他最大,钱财他最多,但他喜欢的却是文学史书,而尤为反对的是行贿受贿、贪污腐败。这足以说明他很善于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对大清帝国政权的巩固极为重视。

康熙帝的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宫廷的腐败堕落,避免了许多劳民伤财问题的发生,对于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反腐肃贪、倡导节俭,不仅是为了改变朝廷中奢侈腐败的风气,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是安邦治国、稳定社会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