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25

第25章 传家之宝

清代中叶,大东山麓有个村子叫刘家冲,刘家冲有户殷实人家。这户殷实人家父慈子孝,和睦相处,俭朴过日。家主刘碌“勤俭”治家,虽无大富大贵,倒也家道中兴,一家人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有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刚入冬,一向无病无灾的刘碌突然一病不起,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临终前,刘碌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兄弟俩把家产分了,你妈死得早,没有太多的家产,最值钱的是正厅里挂着的‘勤俭’二字,它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兄弟俩一人拿一字,只要你们照着去做,以后的日子就会衣食无忧。”说完,刘碌就咽了气。

兄弟俩见父亲归天,号啕大哭,不胜悲痛。等办完丧事后,兄弟俩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家分了。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此后,他们就各人过各人的日子。

老大按“勤”字的标准来做,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劳动,长年累月地干活,家底越来越丰厚,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是他不懂节俭,常常大手大脚地花钱、大鱼大肉地吃喝。每逢过年过节更是浪费得不得了,有时吃剩的肉菜倒满了两个水桶。有一年过端午节,老大买了十多斤猪肉、五六只鸡、七八斤鱼、三四斤牛肉、两瓶酒。结果吃不完,天气又热,肉菜馊了,只好倒在水沟里,浪费得让人心疼。俗话说:“大吃如小赌”,再富裕的家庭也经不起他这么折腾,何况他的钱财是靠汗水和劳动辛勤挣来的。尽管老大再勤劳,一年下来也没有攒下多少财富。年复一年,他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我是按家训‘勤’来做事的,怎么就是富裕不起来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老二按照“俭”字的标准来生活,每天省吃俭用,俭朴持家。可是干活出勤不出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早上睡到八九点才起床,有时候白天也在家里睡懒觉。地里的草长得比菜多,田里的稗子草长得比禾苗高。他过着干活懒、吃饭悭的生活。有一年,黄烟很值钱,村里人全都抢着种黄烟,老二也种了不少。到收烟叶的时候,老二只收了一些上好的烟叶就算了,乡亲们劝他勤劳一些,把烟叶全收回来。要知道,再次等的烟叶也能卖三四块钱一斤。谁知道老二却说:“六月天这么热,外面的太阳像火一样。我情愿少吃一点,也不想太累。谁要谁去收好了。”听了老二的话,有人把他地里剩下的烟叶捡回来,晒干卖了,竟得了两三千块。老二知道了,却一点不心疼,还说:“劳累不如少吃苦,别人发财不眼红。”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尽管老二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甚至一分钱掰开两半用,可是,他的家里还是没有富裕起来。“我是够节省的了,为何还这么穷呢?”他很困惑,想不出个究竟来。

兄弟俩对家训产生了怀疑,他们心想:我是按照传家宝说的来做的,怎么就是不富裕呢?是不是家训骗人呢?

老大从正厅摘下红木做的“勤”字,气愤地扔出门去。老二也摘下红木做的“俭”字抛出门外。两块木板并在一起,合成“勤俭”。兄弟俩一起连念了几遍:“勤俭,勤俭……”

突然,兄弟俩茅塞顿开,终于悟出了家训的真谛:勤俭,即是勤劳、俭朴,既要勤又要俭。他们又重新把家训捡回来,挂在正厅上。

从此以后,兄弟俩既勤劳干活,又节俭生活。不出几年,他们都攒下了殷实的家业,过上了红红火火、美好幸福的生活。

言行导航

勤俭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它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勤”即勤劳、勤奋、勤勉;“俭”就是俭朴、俭约、俭洁。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努力工作固然能增加收入,但还要懂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计划开支,量入为出,这样才能积储财富。省吃俭用虽然能节省开支,但离开了勤奋工作、艰苦奋斗,足不出户,坐吃山空,那样总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新时代赋予勤俭以新的涵义,那便是富而思进,合理消费,努力有为,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