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27

第27章 清廉节俭的陈嘉庚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其父陈杞柏(字如松)为南洋新加坡侨商。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米号经理。

1904年起自立门户,开办罐头厂及谦益米店。1906年开始经营橡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经营航运业和房地产,到1925年时已成为拥有橡胶园和黄梨园9200亩、各种工厂30余所、国内外分店100余家的大企业家。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他经营的企业,由于橡胶价格猛跌,企业连年负债,1931年亏损320万美元。1935年,陈嘉庚因不愿屈服于帝国主义银行财团的压力,宣告公司停业。

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时,他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儿园、医院、科学馆、图书馆的集美学校。并成立教育推广部,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个县、市70多所中小学的办学经费。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5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他所创办的学校,经费比当时公立学校充裕,又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这些学校中多数成为中外知名的学校。

陈嘉庚兴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建筑校舍,亲自擘(bò)画;教学仪器、生活设备力求充实;尤其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他重视国内外的华侨子弟教育,鼓励华侨子弟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重视社会教育,赞助各种群众文教活动,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

他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当年募款达1.6亿多万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1940年3月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重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继续进行爱国民主运动。

陈嘉庚恪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不仅教育子女要清廉节俭,自己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他虽然是个亿万富翁,但生活朴素,自奉菲薄,常年居住陈旧卧室,自定伙食标准每日不超过5角(20世纪50年代)。

他工作室内陈设简单:摆放着两只式样各异、新旧不同的沙发;那只新的专供来客坐,而自己一直坐那只旧的。他没有像样的办公桌,在旧沙发的扶手上搭一块废木板,在上面起草文件,阅读书报。

他使用的被子、蚊帐和穿的皮鞋,都是打过补丁的。冬天,他身上穿的那件棉背心,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做的,从南洋一直穿到福建,甚至到北京开会还穿着它。

他经常循循善诱地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该花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曾慷慨地捐出数以千万计的钱来,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兴办教育事业,但未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临终前把遗产300万元全部献给国家。

毛泽东主席曾专门为他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扬他的卓越贡献。

言行导航

对于一个穷人来说,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蕴涵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因为,在她的背后还有一种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而陈嘉庚的勤俭节约就充分体现了对祖国、对民族的高度负责。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向陈嘉庚那样,以祖国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将是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