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07

第7章 陶侃倡俭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他戎马生涯40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陶侃家境贫寒。父亲病后,全家只有靠母亲一人纺线织布维持生活。为了培养他,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16岁时,陶侃在县里谋到一个小吏的职位。他刚上任不久,就利用工作之便,给母亲带回一坛她最喜欢吃的咸鱼。母亲没有吃,却原样退了回来,还责备他不该贪私,这深深教育了陶侃。

母亲的正直和勤俭影响了陶侃一生。在任荆州刺史时,有一年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就下令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丢掉。没几天,木屑和竹头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纳闷。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又全部融化了,官衙门前到处是水。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大家要集会,共贺新年,到时候人、车、马来来往往,必定会将门前弄得脏乱不堪。下属们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却胸有成竹地说:“去把木屑拉来垫上不就行了吗?”大家对陶侃的细心非常佩服,新春盛会如期圆满地举行了。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讨伐蜀国,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将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陶侃提倡节俭,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没什么,随手采的。陶侃很生气,训斥道:“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在他的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影响下,荆州地区形成了勤俭的好风尚,农业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

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陶侃率兵击败杜弢的反晋武装,又攻克长沙,声威很大。权臣王敦因猜忌他,解除了他的兵权,陶侃被贬为广州刺史。因为公务少,陶侃一下子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但他并没有放纵自己,而是想出了个治懒的办法——搬砖。

陶侃让人弄来100块大砖,自己早晨将砖一块块搬到房外,下午再搬回屋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人不解,甚至笑他,他却正色道:“我正当壮年,总有一天要平定中原、报效国家,生活悠闲不但会变懒,还会败坏身体,以后如何担当重任?”人们听了不禁肃然起敬。

在交友和饮酒上,陶侃也严格要求自己,订下限量。但往往在宴席上别人却觉得还没尽兴,就劝他多喝一点。他说:“我年轻时大醉过一次,母亲很难过,劝我不要因酒误事,所以有了这个酒约。”在他的带动下,部下都很节制,士兵也勤于训练,这无形中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陶侃始终克勤克俭。因为身体不好,本来他早就要辞官了,同事们纷纷苦心挽留,他才又继续任职。后来,病情加重,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长沙郡休养。临行之前,他让人将军用物资、车马、仪仗等物详细登记入册,全部入库,还亲自上锁封存。并嘱咐大家以后要精打细算,一丝一毫的东西也许在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然后将登记簿和库房钥匙交给他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登船离去。

言行导航

陶侃为官一生,始终保持了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的良好作风,他坚持“物尽其才,物尽其用”“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美德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广大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中,应当向陶侃那样,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促使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分钱,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