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夏小军医学文集
15893000000039

第39章 科研撷英(1)

一、北柴胡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

1992年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1992获甘肃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研究人员:夏小军赫炎光(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张伯崇王兰霞杨玲霞(甘肃省药品检验所)

郭治塬(甘肃省医药总公司庆阳分公司中药材试种场)

北柴胡人工栽培技术

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且为正品。

1生物学特性

1.1物候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至9月底出苗。二年生以上植株4月中旬出苗,7月上旬显蕾,7月下旬至8月上旬始花,8月中旬始果,果熟期10月上旬,终花期l0月下旬,后期花不能结果。10月下旬,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地上部分枯萎转入越冬。北柴胡生育期4月中旬至10月底,约l40天左右。

1.2开花结果

一年生苗不开花结果,二年生以上植株均能开花结果,每株开花朵数不等,约140~960朵。结果率较高,平均单株结果率1250粒,花期延长70多天,边花边果,果实成熟易落。,

,2生态习性

2.1温度

播种时地温应在10℃以上,植株生长气温为l5~27℃。在-7.7℃的低温下,未发现对柴胡造成冻害,也未见在32.6℃的高温条件下使植株枯萎死亡。,

2.2光照

发芽期及幼苗期宜在中度荫蔽条件下进行,成年植株的生长则需要充足的阳光。

2.3水分

柴胡根系分布不深,喜生长在温暖湿润而不积水的地方。出苗期地表应经常保持湿润,土壤含水量应在2l%以上,成苗期如长时间积水,则易引起烂根。

2.4土壤

经对野生及不同人工栽培点的土壤酸碱度测定,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长。

3栽培技术

3.1采种与选种

柴胡属种子繁殖植物,9月份当70%籽种成熟后立即采收,晒干打下,干燥后贮于布袋内,凉爽干燥处保存。翌年夏播,发芽率一般均达60%左右。但隔年陈种子,发芽出苗率有所下降。

3.2选地与整地

选择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的平地或山地梯田栽培,新开垦荒地播种时,务必清除田间的草根、碎石等,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5000kg,过磷酸钙50kg,深耕25cm以上,整平地表,耙细土块。

3.3播种

本地多采用夏播,7月下旬至8月上旬趁墒播种。播种量每亩1.5~2kg,播后可在地表横竖各轻耱一次,如墒情较差,再用石磙镇压一次。有条件时可在表覆盖一层柴禾、秸杆等覆盖物,还可与玉米、白芸豆、荞麦等高田作物以及红花、茴香等中药材套种,遮光保墒,以利出苗。

3.4田间管理

3.4.1间苗植株长至4~5片叶时,应间苗定距,使株行间距离保持在l0×12cm左右,即每平方米留苗8株左右。间苗可与拔草同时进行。间出的苗还可进行移栽,成活率较高。

3.4.2除草杂草对柴胡整个生长期都有危害,以苗期更为严重,生产上采用如下两种办法:一是在整地前一星期,对地面喷洒除草剂,常用的除草剂有阿特拉津、草甘磷等,如用阿特拉津悬浮液,每亩用量0.2cm,加水稀释喷雾,混土后耕作播种。二是出苗后及时清除杂草,幼苗期要除草3次以上,可采用手拔或小铁铲之类的工具进行清除,以防伤苗。

3.4.3追肥播种后第二年和第三年早春返青前耧播尿素每亩10kg。

3.4.4割除花苔不采收种子的植株要在7月上旬现蕾期及时割除花苔,以促进主根的生长。

3.5病虫害防治

3.5.1白粉病主要危害茎杆。防治方法是合理间苗,清除杂草以通风透光。发病时可用20%粉绣宁可湿性粉剂每亩50~60g兑水喷洒植株,隔30天后复用一次。也可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喷洒,每亩用量40~50kg,但夏季高温和早春低温时则不宜应用石硫合剂。

3.5.2蚜虫主要侵害植株的嫩茎叶,严重时植株被刺吸枯萎而死亡。防治方法可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洒,也可用20%速灭杀丁每亩20ml,兑水50kg喷洒。

3.5.3卷叶蛾主要侵害植株的叶片。防治方法是在幼虫刚发生时及时用锌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每亩用量0.05kg。也可用杀螟杆菌800倍液加少量肥皂粉喷洒,每亩用量0.25kg。

3.6采收加工

播种后生长三年采收最佳。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份植株开始枯萎后用镢头深挖,抖去泥土,剪掉毛须、侧根及残茎、芦头,留茬在lcm以内,趁湿理顺,按等级规格捆把晒干,凉爽干燥处保存。剪下的毛须、侧根可按等外品交售。每亩产量可达90kg以上。

(1992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中药资源与鉴定及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议上大会交流,并发表于《时珍国药研究》1993年第4期,与郭治塬合作)

甘肃省庆阳市栽培柴胡的质量考察

柴胡为常用中药,为解决药源不足和提供优质柴胡,我省庆阳市进行了多年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野生变家种的研究,经大面积实验,所产柴胡个大、饱满、气香、外观质量良好,产量也较为理想,栽培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销往国外,显示了极好的推广前景。本文报告对其内在质量考察的结果。

1柴胡皂甙a,d的含量测定。

1.1方法

HPLC法[1]。

1.2仪器及工作条件

SP-88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ODS-2型耐酸柱(日本);流动相水—乙腈(6:4);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54nm。

1.3对照品

saikosapoina,d(日本米山制药制造,日本三国株式会社永井吉澄先生提供)。在本文色谱条件下,样品溶液(0.4mg/ml)为单一峰。

1.4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样品细粉约2克,精密称定,加2%氢氧化钾甲醇液40ml回流提取1h,滤过,残渣加2%氢氧化钾液40ml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合并,加甲醇使成100ml,精密吸取2ml,加4%盐酸2ml在室温放置16h后,再加2%氢氧化钾液4ml,以甲醇定容至10ml,滤过,作为供试液。另分别精密称取柴胡皂甙a,d各5mg,加2%氢氧化钾甲醇液25ml溶解;精密量取2ml,从“加入4%盐酸2ml”起,照供试品溶液项下的方法,得对照品溶液。

1.5测定

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依法测定,得到色谱图,按峰面积法计算含量。

2柴胡总皂甙测定

2.1方法

比色法[1]。

2.2仪器与工作条件

721型光电比色计;检测波长545MM;对照品同上。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重蒸馏水。

2.3供试液及对照液制备

精密称取样品细粉约2g,加2%氢氧化钾甲醇液40ml回流提取1h,过滤,残渣再加2%氢氧化钾甲醇液40ml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合并,用甲醇稀释至100ml,摇匀,精密吸取20ml,蒸去溶媒,加水30ml溶解,用正丁醇萃取4次(30,20,20,10ml)。合并萃取液,用30ml水洗涤后,蒸去正丁醇,加甲醇20ml溶解,精密吸取1ml,加甲醇至10ml,摇匀,精密吸取1ml,蒸去溶媒后,加1%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乙醇液0.1ml,蒸干,加85%磷酸4ml,70℃加热30min,冷却,以水为空白,在54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另取柴胡皂甙d,以甲醇溶解,按照样品测定法测定总皂甙的含量。

4栽培柴胡与野生柴胡的TLC比较

4.1取样品细粉1g,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分别点样20μ1于高效硅胶G板,以乙酸乙酯-乙醇-水(8:2:0.8)为展开剂上行展开13cm后取出晾开,喷以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液,于60℃烘至斑点清晰,以λs=545nm进行扫描。

4.2取样品细粉各1g,加乙醚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分别点样20μ1于硅胶H板上,以石油醚(沸程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上行展开13cm,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硫酸溶液,于105℃烘至斑点清晰,以λs=525nm,λs=700nm进行扫描。

5讨论

5.1对甲醇和乙醚浸出部位进行了TLC和TLC-DM比较,结果表明栽培和野生柴胡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5.2目前国内外文献均以柴胡皂甙的含量评价柴胡的质量,本文以HPLC法对皂甙a和d行了测定,以比色法测定了总皂甙,结果表明,栽培品均高于野生品,并与国外文献比较,均在合格范围内并且偏高。

5.3栽培柴胡显示了极好的药用和商品前景,今后,应进一步考察各种生态因素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应观察栽培3代以后的质量变化,订出相应的药材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原田正敏.生药有效成分定量.宏川书店,平成元年3月︰161﹒

[2]中国药典.一部.1990︰附录﹒

(该文系“北柴胡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刊登于《中国中药杂志》1994年第10期。作者:甘肃省药品检验所王兰霞、杨玲霞、张伯崇)

北柴胡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摘要)

选择三年以内的新种子用手揉搓后,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趁墒撒播,播种深度1cm左右,每亩播种量1.5~2kg。撒播后在地表横竖各轻耱一次,再用石磙镇压一次,并可与玉米、白芸豆、荞麦等高田作物及红花、茴香等中药材套种,播种时地温应在10℃以上,出苗期地表应经常保持湿润,土壤含水量应在21%以上。发芽期及幼苗期宜在中度萌蔽条件下进行,成年植株生长则需要充足的阳光。当植株长至4~5片叶时应间苗定距,使株行间距离保持在10×12cm,即每平方米留苗8株左右。幼苗期需要除草3次以上,可与间苗同时进行。播种后第二年和第三年早春返青前耧播尿素每亩10kg,并在7月上旬显蕾期及时摘除花蕾以促进主根生长。播种后生长三年采收最佳,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植株开始枯萎后采挖,亩产干品90kg以上。对产品内在质量进行了考察,对甲醇和乙醚浸出部位进行了TLC和TLC—DM比较,结果表明栽培和野生北柴胡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以HPLC法对皂甙a和d进行了测定,以比色法测定了总皂甙,结果表明栽培品均高于野生品,其中栽培品(三年生),柴胡皂甙a含量为0.50%,皂甙d含量为0.43%,总皂甙含量1.27%。

(1993年在第7届国际中草药研究讨论会议上大会交流,与赫炎光合作)

二、中药小儿退热滴鼻液

1992年通过甘肃省庆阳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1993年获庆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要研究人员:夏小军赫炎光权晓理(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郑建锋(甘肃医药集团西峰制药厂)

段奇峰(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中药小儿退热滴鼻液理论基础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37℃[1]。发热又分低热(38℃左右)及高热(39℃以上)。正常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下的前部,它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小儿时期,由于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中枢神经调节功能较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良,因而许多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都可有发热的症状。发热又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发热过久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如高热可引起神经兴奋性增高,甚至出现抽搐;过高热可导致中枢抑制而昏迷,体内分解代谢增加,心血管负担加大,维生素消耗增多,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防御机能降低等等,都严重威胁着病儿的健康。[2] 据统计,小儿因高热引起的惊厥在全部小儿人口中占5~8%,占儿童时期惊厥的30%,三分之一病例可发生脑损伤及智力障碍,或转为癫痫。[3]因此,对于有发热症状的疾病,除病因治疗外,即时退热,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治疗小儿发热,除针对病因外,一般采用物理退热和药物退热两种方法。物理退热包括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浴及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简便,但一般家庭不易掌握应用。药物退热有西药退热剂和中药退热剂,西药退热常用的有安乃近、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由于安乃近和氨基比林同属吡唑酮类药物,对小儿造血系统有不良影响,应用不当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后果。个别小儿对安乃近过敏,服药后有时还因出汗过多,体温下降过快而引起虚脱。当前许多国家已开始停止使用这两种药物。[4]长期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制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对视网膜也有一定的毒性。因此,1982年我国宣布淘汰的127种药品中就有非那西丁片。但其复方制剂如APC片等却没有淘汰[5]。尽管上述药物目前多配制成复方制剂,但在小儿仍不可滥用。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或感染时令疫毒,皆易邪气袅张而壮热。故朱丹溪说:“凡小儿有病皆热”。王肯堂也说:“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加之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热为心所主,风为肝所主,小儿神气怯弱,邪热内陷心包则惊厥、昏迷,引动肝风则抽搐;肝风心火,交相煽动,则火热炽盛,真阴内耗,阴不敛阳,柔不济刚,筋脉失养则见壮热、惊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发热日久,耗气伤阴,邪热内传,营血耗伤,且久病成疳。故对小儿发热,必须正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传变。

中医药治疗小儿疾病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历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传统的中药汤剂及丸、散、膏等剂型有服用量大、味道较苦等弊端,柴胡注射液等新型的注射剂又有肌注部位疼痛不适,加之小儿具有恐惧吃药打针的心理特点,故给儿科中药的应用带来许多困难.

我国现有二亿多个家庭,三亿八千万少年儿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优生优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因而就迫切需要一种使用方便、奏效迅速、给药准确、患儿容易接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新型小儿退热制剂,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保障千千万万儿童的健康。鉴于此,国内各地近年来都在抓紧进行小儿退热新制剂的研制,并有银黄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等新药问世。尽管上述药物的作用安全可靠,但要口服给药,小儿仍苦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