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5893200000008

第8章 病毒性肝炎的西医治疗(2)

(7)阿糖腺苷。该药为一合成的嘌呤核苷,对病毒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静脉注射该药可以明显降低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所致脑炎的病死率,1978年起用它治疗乙型肝炎。用法:每千克体重5~1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7~10d为1疗程。本品有发热、厌食、恶心、腹痛、腹泻、眩晕等副作用,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故临床上已不大应用。

(8)真菌多糖类。真菌多糖类药物主要从中药中筛选出来,种类很多,目前在国内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猪苓多糖、云苓多糖(又名云苓肝泰)、香茄多糖、银耳多糖。这一类药物具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症状,降低转氨酶,以及抑制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但临床并未见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二)免疫抑制剂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人肾上腺皮质每日分泌糖皮质激素5~30mg,其主要作用为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故从理论上讲,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于一个过度免疫反应而招致严重、持续的组织损伤的病毒肝炎是有治疗作用的。另外皮质激素尚可加强肝糖原的合成及贮存,促进肝内蛋白代谢,加速肝内胆汁之排泄作用。鉴于上述原因在急性肝炎、淤胆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肝、重症肝炎时均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具体应用方法: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mg,静滴,亦可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滴,如果病情较轻,则可用强地松每日30~40mg,晨起顿服。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副作用较氢化可的松小,近年来发现以较大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用7d左右后,用较快的速度撤除,患者出现转氨酶上升,部分患者表面抗原转阴,配合干扰素和其他保肝药物效果更好。但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且容易导致感染及电解质失调,故大部分学者对此疗法持保留态度。

(三)抗病毒治疗一般的抗病毒药物对肝炎都缺乏肯定的疗效。目前有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该药是核苷类抗病毒药,据报道对体外及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成人每次0.1g,每日1次,用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的副作用。

§§§第三节对症治疗

病毒性肝炎可引起机体多脏器、多系统损害,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在疾病进程中尚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胃脘不适,恶心呕吐,腹胀,呃逆是肝炎最常见的上消化道表现。中医上叫做“肝木克土”或“肝气犯胃”。有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溃疡者几乎占80%。而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并发胃黏膜溃烂、出血者几率更高。常用治疗药物如下:单纯性胃炎选用硫酸铝胶囊,每次1g,口服,每日2次。糜烂性胃炎及消化道溃疡选用甲氰咪呱,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可用本品0.3g加入生理盐水300ml静滴,每日1次,5d内为1疗程。或者雷尼替丁0.15g,口服,每日2次,7d为1疗程。严重者用奥曲肽(又名人工合成生长抑素八肽)0.2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该药对病毒性肝炎特别是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高胃泌素血症以及胃酸增高有抑制作用。恶心、呕吐者用胃复安,20mg肌注,每日2次,严重者用恩丹西酮4mg肌注。消化不良者可用多酶片,每次0.5g,口服,每日2次。呃逆可指压眼眶或针刺足三里穴位(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内关穴位(腕横纹正中上二寸),或用阿托品封闭穴位。少数肝病患者常有胸骨后烧灼样不适,进食不畅,吞咽困难,此为肝源性胃食管返流病与肝病对食管下端括约肌失调有关,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因在上消化道钡透时可出现钡透滞留而易误认为食管癌。治疗用胃复安20mg,肌注,每日3次或吗叮啉,每次10mg,口服,每日3次。中药常用启膈散治疗(药物组成为丹参、丹皮、郁金、干荷叶、茯苓、浙贝、砂仁)。

(二)腹泻肝病腹泻轻者粪便稀而不成形,每日稀便3次以上。重者可出现稀水样便,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每日排便5次以上,继发感染时可有脓血便或黏液样便,常伴腹胀、肠鸣及营养不良,一般给予助消化药物如多酶片,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或颠茄片,每次25mg,口服,每日3次。严重者给予补液治疗,每日补液量2000ml左右,糖、盐各半,酌情补钾。并发感染者给予黄连素,每次0.3g,口服,每日3次。中药常用附子理中汤合香连丸加味(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

(三)胆道感染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慢活肝并发胆道感染是很常见的,人们常用“肝胆相照”来形容肝脏与胆道的密切关系。并发胆道感染者常有右上腹隐痛、口苦、B超示胆道有炎性改变,在急性期白细胞及中性偏高,少数患者可并发胰腺感染。治疗用抗菌素,常用氧氟沙星0.2g静滴,每日1次~2次或甲硝唑250ml静滴,每日1次~2次。中药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丹参、木香、草蔻、大黄、黄连、黄芩、元胡、川楝子等),出现胆绞痛者用阿托品0.5mg肌注,每日3次,或654-2 10mg肌注,4h 1次。

(四)贫血肝脏是胎儿的主要造血器官,出生后虽以骨髓造血为主,但维生素B12、叶酸、铁等重要的造血因素均在肝内贮存以满足骨髓造血需要,故患肝病时常存在贫血,患者多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由于肝功能的破坏,凝血因子的缺如及凝血机制的紊乱,患者可出现全身出血症状,如有严重失血,血红蛋白可低于60g/L,以失血为主的病人多为正常细胞或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缺乏叶酸为主者可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为主可为小细胞性低血色素性贫血。在积极治疗肝病的同时,巨幼细胞性贫血可给予叶酸30mg口服,每日2次,维生素B12500mg肌注,每日1次或隔日1次。缺铁性贫血或失血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输入全血。部分患者还兼有粒细胞缺乏可用西药升血药物质治疗。中药治疗肝性贫血可采用当川合剂(药物组成为当归、川芎、鸡血藤、丹皮、红花、生地、何首乌、仙鹤草、土大黄)。若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可酌情输入浓缩血小板。维生素K系重要的凝血因子,存在于脂类食物中,肝病时厌油食,因而维生素K吸收不足,应予补充,常用维生素K1,每日20~60mg,肌注或静脉滴注。中药以三黄泻心汤加味(黄连、黄柏、栀子、白术、党参、黄芪、白蒺藜、制乳没、土大黄)为常用。

(五)骨营养不良肝病时由于钙、磷代谢的紊乱可引起骨代谢失调,主要包括骨质疏松、佝偻病及骨软化。临床上以骨骼疼痛、易骨折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排骨汤、鱼骨汤等,亦可补充钙剂如活性钙100mg,口服,每日2次~3次,还可给予雌性激素,常用乙烯雌酚1mg口服,每日3次,以促进钙吸收。

(六)肝炎后综合征肝炎经治疗后临床检查肝功能正常,抗原阴性,甚至肝活检均属正常,但患者主观症状持续存在,称为“肝炎后综合征”。本病多见于知识分子及医务人员。临床表现为肝区不适,情绪不宁,纳差恶心,腹胀腹泻以及潮热盗汗、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皮肤发痒等。与肝炎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理障碍有关。做好患者心理疏导为其重要的治疗方法,症状严重者给予对症治疗。中药可用逍遥散加味(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枳实、川芎、香附、甘草、大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用谷维素20mg口服,每日3次。

(七)肝源性心肌病

肝病特别是肝硬化、重症肝炎时可出现心肌损害,称为肝源性心肌病。其机理为肝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直接侵犯心脏,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广泛出血、感染,特别是低蛋白血症,机体热量缺乏,电解质失调等均可成为重要因素。国内有人报道41例肝硬化患者尸检资料中,发现心脏有病理性变化者占70%。肝源性心肌病临床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时有心前区疼痛并可有心包摩擦音,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室内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临床检查方面除肝功异常外,常有心电图相应改变及心肌酶升高,主要为肌酸肌酶升高,治疗:①积极治疗肝病,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调;②可给予辅酶Q10营养心肌,减少输液以减轻心脏负荷;③心衰者用西地兰0.4mg肌注,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