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环保小卫士
15893600000009

第9章 借鉴国外环保经验(2)

在大型国家建设项目中,瑞士也非常注重环保。笔者曾到被称为“瑞士世纪工程”的新阿尔卑斯山穿山隧道现场采访。实施投资140亿瑞郎的“世纪铁路工程”势必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然而,从施工现场观察看,周围的环境并没有任何改变。瑞士人的做法是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点。比如从隧道中挖出的矿石,大块的被用来修建水利工程和湖泊的防护堤坝,小石块用来铺路基,再小一些的石块则直接作为就近修建的水泥厂的原材料,而生产出来的水泥则用于加固隧道,可谓环保与建设两不误。

严格的环保措施也催生了瑞士的环保产业的发展。瑞士在垃圾回收处理、废水处理、仪器和控制系统、利用垃圾燃烧发电、节能以及低污染发电等领域技术先进。瑞士环境工业从业人员5万人,占所有劳动力1.3%,年销售额为95亿瑞郎。

三、良性的互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时常会出现各类新的环境问题,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资源的开发日趋重要。目前,瑞士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投入的环保研究资金分别为3.5亿瑞郎和1.3亿瑞郎。

当然环保也需要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为促使公众遵守环境保护法令,联邦政府通过网络公布各类环保法,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送发宣传品等方式让公众直接、便利地获取信息。环保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人与环境”的课程,一些环保组织经常为儿童和年轻人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远足、短期实习或者夏令营。

全面的环保法律和法规,工商企业和民众积极投身环保并从中受益,各方面的良性互动让瑞士的经济、风景都如画。

瑞士:旅游发达环保一流瑞士是欧洲中部的一个“山国”,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0%;同时,尽管瑞士的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但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每年前来这个素有“花园之国”美誉的国家旅游观光的游客多达上千万。然而,瑞士的自然环境始终保护得非常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前来攀登阿尔卑斯山,瑞士从此有了旅游业。今天,旅游业已成为瑞士继机械、化工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每年接待的游客多达1000万,旅游创汇居世界第12位。

瑞士全国人口只有700多万,但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全国人口的40%,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成了一大课题。瑞士的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是世界公认的,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的环保意识都非常强。

瑞士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的立法,例如,明文规定谁伐一棵树就得种一棵树,乱砍伐者要受到法律制裁。政府的环保措施既严格又具体,要求全国除了大山、湖泊、农田以及建筑物外,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要有绿地植被覆盖,不允许有一块裸露的土地。即使是施工工地,也要临时用帆布围起来,不让尘土飞扬。

为减少污染,瑞士5300公里的铁路线全部采用电气化,城市大力发展有轨和无轨电车,近年来还开发了电瓶车等环保项目。宾馆饭店、办公楼直至私家住宅,没有特别许可不得安装空调,提倡自然通风或使用电风扇。2004年夏,瑞士出现150多年来罕见的持续高温与干旱,但在这方面也没有破例。

在瑞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备有各类垃圾箱,不容许将垃圾零散倒入,必须分门别类装入统一规格的黑色塑料袋,扎紧后对号入座放入垃圾箱。瑞士的垃圾分类很细,彩色玻璃瓶与白色玻璃瓶也要分箱投入。虽然瑞士水源充足,但废水都要集中起来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以防止对湖、河水源的污染。

瑞士旅游景点的环保尤其受重视,早在20多年前,瑞士就有8个旅游景点不允许汽车驶入。游客上雪山或其它林区旅游,都得自带背包或手袋,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或野餐后的垃圾背下山投入垃圾箱里。因此,在瑞士的旅游景点,即使游客十分拥挤,人们离去后也看不见杂乱无章的景象,湖里几乎看不到杂物漂浮,湖水总是那样清澈如镜。

种植花草是瑞士人的爱好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每个城镇的路旁街面都是花的海洋,每座住宅的房前屋后,甚至窗台上,都缀满五彩缤纷的鲜花。鲜花、绿草、树木构成了整个瑞士的主色,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国家。

瑞士公民从小就受到环保的良好教育与熏陶,少年人在成年礼上,从父母手中接过的最好礼物是一本环保手册。不在公共场合乱扔废弃物,不随便践踏草地,不往湖泊或河流中投扔杂物,已成了瑞士人人遵守的公德。瑞士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每个瑞士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环保在瑞士

在瑞士,人们仿佛置身于环保大课堂。苏黎士大学的教师及其助手们一般都不驾车上班、出游,而宁愿打票坐公交车。据说,教师一般一个月最多开两三次车。他们会如数家珍似的列举出公交车和小轿车的载客量、能源消耗量、排污量,以及用于净化其污染所需的成本之间的开支差异。有这样重环保的教授就会有同样爱环境的学生。在学校的机房、实验室,学生们打印、复印都是用略带糙黄的再生纸,而且,大家都自觉地将已用过一面的废纸翻过来再用。

普通老百姓亦是如此,如果开车出门办事,偶尔遇上堵车,尽管时间非常短,但驾驶者一般都会熄火,避免过多的废气排出。超市里一般都设有有偿回收塑料瓶的自动装置,回收电池的装置总是搁在回收房门口最醒目的地方。虽然超市也给顾客提供一些非常薄的小塑料袋,但主要的购物袋都是纸的或布的,而且均需顾客自己掏腰包买,其减少“白色污染”的良苦用心一目了然。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自然地将旧报纸、老书籍、旧鞋子分类捆扎好,在指定的日子里放到大门口,等资源再利用部门免费上门收集、处理。

5.瑞士环保“三部曲”

地处阿尔卑斯山坳的瑞士,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街道整洁,环境保护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切与瑞士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瑞士的环保也经历过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历程,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瑞士的环保经历了三个阶段: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以及空气保护。瑞士是个山地国家,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庇护着土地和居民区,起着防止水土流失、预防雪崩和泥石流的作用。从上个世纪开始,瑞士的蒸气火车投入运营,由于瑞士没有煤炭,机车使用的燃料是“就地取材”的木材,导致森林大量被伐,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190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环保法规,即《森林保护法》,及时制止了对森林的盲目砍伐和破坏。

二战结束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瑞士兴建了许多工厂、住宅区、美式商务中心、高速公路等,工业污染、废水和废料以及家庭垃圾成为破坏环境的主要问题。一些湖泊里漂浮着死鱼、垃圾,流经巴塞尔的莱茵河受到医药工厂的严重污染,引起国际纠纷。汽车的大量出现也给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瑞士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时制定新的环保政策,成立了国土管理局,将农业用地从工业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和住宅区中分离出来,大量植树造林。法律规定,不论什么原因砍伐了一棵树,必须在其它地方植一棵新树。

正因为如此,近50年来,瑞士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达到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以日内瓦为例,该市有森林和绿化地百余处。日内瓦绿化队已成立了一个世纪,也就是说,100年前,日内瓦人已经开始对城市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活动。

为防止汽车尾气污染,瑞士各州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恢复和增加了一些无污染,载客量大的有轨电车线路,并修建了许多大型郊外停车场。车辆管理部门每年定期检查汽车尾气排放,合格者发给绿色标签。同时,瑞士各州鼓励使用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开辟了多条自行车专行线和步行街。

西方社会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延伸,与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西方人过去保护的是一座教堂、一个建筑物,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比方说,各州需要在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或建设新项目,须经文化和环保部门商议、评估后才能将其完整地拆迁至瑞士中部的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保存。西方国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污染和治理,已逐渐将看得见的投资转向环保这一看不见的投资,中国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整洁舒适的环境同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瑞士人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街头巷尾几乎看不到随手丢弃的废弃物品。居民在家里自觉地把垃圾按照固体、液体、有害物质等进行分类,保证不让有害物质破坏环境。此外,环保部门经常免费向居民分发环保宣传资料,并定期开放垃圾处理场、净水场让民众参观。这应验了瑞士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弄脏自己的瑞士。

6.挪威:环保美德从小培养

挪威人的环保意识,闻名遐迩。在那里不仅看不到随地乱扔废物,连狗拉的屎也会被主人立刻用随身带的塑料袋拾起带走。今天挪威处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完全来自于人们自觉维护优美环境的好风尚。

1995年5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星期天,笔者正在住所附近绿草如茵的维格朗雕塑公园闲步散心,忽然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女孩手里拿着一张糖纸,歪歪斜斜走向旁边的一个果皮箱,把纸仍在里面,然后又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不远处一位年轻妇女正坐在椅子上微笑等着她。

母亲鼓励女儿养成美德这件小事,常常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现在上街,每当看到国内衣着时髦的年轻父母随地乱扔果皮废纸,甚至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或放任自己孩子这样做,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每到这时,那位挪威年轻母亲的微笑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挪威国民心入很高,生活一般都比较富裕,不少人拥有别墅、游艇,小汽车更是几乎家家都有。然而,他们的生活却相当俭朴。我们有时到挪威友人家里做客,他们的家宴一般只有两三道变通的菜,有时辅以自家院中采摘的浆果,但是气氛很温馨。他们用的电器、家具讲究方便实用,并不追求时尚,更不整天忙于更新换代。即使在我们到过的挪威大臣家里,装饰用品也都很普通,有些甚至已相当陈旧。

除一些年轻人外,挪威人过夜生活、上歌舞厅的很少。许多人闲暇时喜欢户外运动,或在家听音乐、看书。一位挪威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挪威地广人稀,山水阻隔,天寒夜长,生活单调,前辈们只能以滑雪和看书消磨时光,这个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7.挪威环保立法

挪威政府在1274年就制定了反倾倒废物的有关法令,1887年制定了水法。在环保和清洁生产方面,挪威现行的法律主要是《企业的系统健康、环境和安全规定》(简称《内部控制规定》)。这是一部框架法规,包含了《规划和建筑法》、《自然资源节约法》、《文化遗产法》、《开放空间娱乐法》、《产品控制法》、《野生动物法》、《污染控制法》等八部法律,其中《产品控制法》(1977年)和《污染控制法》(1981年)是最重要的两部法律。

《内部控制规定》包括三部分:企业指南、法规本身、法律评论意见,其目的是促进企业做好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安全、废物处理。“内部控制”是指要保证企业为实现清洁生产、环境安全而实施的一套措施。该法遵循一个原则:你是被禁止的,除非你得到排放、生产、建筑等各类许可证。该规定强调企业自身的责任和管理方面的承诺,详细规定了企业的相关义务,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工具。

《产品控制法》旨在对有关产品进行控制,以防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该法的主要内容:一是企业负有关注人身健康和环境污染的义务。二是企业负有选择替代产品的义务,即企业在使用含有危害健康或环境的化学成分的产品时,应当考虑相应危害较小的替代产品,如果选择某一替代产品在成本上具有可行性,则企业有义务选择该替代产品。为帮助实现产品替代,挪威政府公布了150种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化学品的清单。与《污染控制法》不同,《产品控制法》不是禁止企业做什么,而是要求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在生产和进口中实施措施、减少危害,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学习有关知识,清楚地知道其产品和进口的商品是否会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