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奴隶社会时,古代人就很重视礼节。那时候,人们每天起床后就把席子藏在隐蔽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席子是不礼貌的。
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座具有“筵(yán)”和“席”两种。“筵”是用蒲草或苇子编的,面积比较大;“席”的材料比“筵”精细些,面积比较小。那时,人们没有桌子、椅子,只有比较小的几案,谈话、写作、吃饭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地上铺的席子是很讲究的。
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到黎民百姓,铺的席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说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家里人吃饭,都要在铺好的席子上放置几案,按照地位和身份的不同,铺席子的数量也要不同。天子的坐席是五重,诸侯的坐席是三重,士大夫的坐席是两重。席子上的花纹也不一样,也可以显示等级差异。千万不能铺错席子,即便是在家中独处的时候。下面讲的就是有关孔子的弟子曾子与席子的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出曾子是一个多么谦逊有礼的人。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后来曾子死前发现身下铺的席子的花纹超过了自己的级别,于是他坚决要求把席子换成低级的。
言行导航
故事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立即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死前又坚持身下铺的席子的花纹要与自己的级别相符。这些都表明曾子是一个谦逊有礼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