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科学伴你行-建筑经典
15993400000013

第13章 外国现代城市(1)

世界第一大港西欧

荷兰国的主要港口城市鹿特丹,从本世纪60年代起,港口吞吐量居然超过了世界最大的纽约港和日本神户港,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作为世界第一大港,既不在超级大国美国,又不在海洋大国英国、日本,却在西欧小国荷兰的鹿特丹。这一事实举世公认。

鹿特丹戴上“世界第一大港”的贵冠,是名不虚传的。请看:鹿特丹港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比市区面积还大。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共有泊位651个,可同时供600多艘千吨级、万吨级轮船停泊作业,最大的可泊54.5万吨级超级油轮,超过纽约。它每年接待远洋轮船3.5万多艘,平均每16分钟就有一艘远洋船只进出港口。它每年还接待内河船舶30多万艘。全年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相当于美国新奥尔良和日本神户两大海港的总吞吐量,比世界第二大港日本横滨港多一倍以上,为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吞吐量的3.5倍多。

鹿特丹是中国出口商品在欧洲的主要转口港,10年前就有400多艘中国货轮进港装卸。闻名世界的“欧亚大陆桥”铁路运输,也是以鹿特丹为起(终)点站,以中国江苏省东海岸连云港为终(起)点站的。它将成为世界最长的铁路运输大动脉。

为什么鹿特丹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据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天然条件好。港口水域有近28平方公里,水深6.7米至21米。不但港宽水深,而且地处海运要塞,是欧洲共同体国家通向世界各地的咽喉要道,又是通过多国的莱茵河与马斯河的下游出海口。这个地理位置,使它担负起吐纳欧共体30%货运量和两河沿岸多国外贸商品的75%的转运量,成了世界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世界有色金属储运中心和欧洲粮食贸易中心。这在客观上促成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二是有第一流的建港技术和港口设备。鹿特丹港历史久远,早在16世纪这里就建立了港运指挥中心。最初是用信号指挥,后来改用无线电指挥,现在设在20层高楼上的现代化指挥中心全部使用雷达指挥了。港口备有完全自动化的集装箱船,有大型的子母船,有装卸方便的滚装船,有25万吨级的大油轮,还有大量的散装货轮。在码头上,有多种多样用于储存粮食、钢材、石油、鱼肉、水果、木材、以及储存各种杂货的专用仓库和冷藏库。港口专用铁路线达400多公里。在船只之间,布满着各种吊装机械、桥式起重机、水面浮动升降机、以及专门用于装卸原油的管道。矿石,码头大铲斗一次能铲30吨矿石由传运带直送储存场,全部操作程序由电脑控制。30万吨石油在20小时之内就能运储完毕。港口与货场、仓库、车站、飞机场、加工厂、银行、保险公司,成龙配套效率高。

三是鹿特丹比自由港更自由。港口的“保税仓库”寄存待售和转口货物只收仓储费,免纳关税。外商可以在港区内销售商品,或者根据市场信息临时寄存,或待机转口过境,或存仓寄售,或重新加工和包装,都不受限制,只收港口作业劳务费。港区设有大型炼油厂、金属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等企业,进港货物的一半就地加工为成品半成品,再转口出去,大大减轻了运量。因此,德、法、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厂商,都愿意充分利用“比自由港更自由”的鹿特丹港做生意。

微型城市西欧荷兰王国海牙市附近,有座“一小时可以游遍全国”的马都拉丹城,它是一座微型城市,确切地说是一座玩具城市。

马拉都丹城是荷兰的缩影。它把3.3万平方公里荷兰国土上有着几个世纪历史的120个著名建筑群体与名胜古迹,以及工厂农场、陆海空交通等,汇集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小块土地上,按1/25的比例加以缩小,使之微型化。

建筑物一般都在1米以上2米以下。各类人物都像是有灵感的木偶人。马都拉丹的建筑造型非常逼真,最奇妙的是,它的人物、音响和各类社会活动,如同真人真事,活灵活体现,栩栩如生,是真实生活的体现,只不过给人一种小巧的感觉。当游客信步来到马都拉丹城的时侯,仿佛是进入了童话中的“小人国”。面前的“大街”对于参观的“巨人国”游客来说显得实在太窄小了,走路时得小心翼翼,如不小心踩坏了“小人国”的房屋,就得受罚,赔偿损失。

下面举几个逼真的实例。

在“太阳日”王宫前,游客们可以看到国会的开会仪式。宫殿上空国旗飘扬,威严的仪仗队簇拥着荷兰女王的金马车来到“太阳日”王宫,军乐队奏着雄壮的乐曲,路边的人群争看女王,盛况空前。

当游客来到有尖塔钟楼的圣约翰大教堂面前时,向投币箱投入硬币,顿时传出教堂里赞美的歌声,教堂大门徐徐敞开,六七厘米高的僧侣们排队出门,正在向游客致意。

荷兰是风车之国。游客们可以看到一片“原野”,在那里陈列着荷兰历代的老式与新式的风车,那些风车不是不动的,而是被风吹着不停地转动的。

其中有一座最古老的风车是1723年制造的,车身像座宝塔,4个车翼像4条伸展的手臂,转动在塔尖的轴心上。

在荷兰最大的鹿特丹港的码头旁边,停泊着超级油轮、远洋货轮、救生船、豪华的邮船等各种船只。游客们只要向投币箱投一枚硬币,港湾海面上顿时波浪起伏,船只起锚出航,大小船舰穿梭来往。

国际机场的客机正在起飞和降落。

火车穿过原始森林,又钻入隧洞,又奔驰在风车旋转的原野上。

游客还能看到一些惊险场面。在那边,一座正冒着浓烟的大型石油化工厂的港口油轮的甲板上突然喷出火焰,熊熊大火越烧越猛,使游客深感惊恐不安,刹那间,一艘消防艇全速驶过来了,几根水柱射向起火的油轮,火势立即减弱,冒出了白烟,火灾扑灭了,游客消除了一场虚惊。

公路一边,游客们还能看到大货车与小轿车相撞酿成大祸的悲惨情景。

这座微型的马都拉丹城,是以在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荷兰民族英雄马都拉丹命名的。为了纪念马都拉丹,烈士父母于1952年发起创建了这座微型城,每年吸引上百万外国游客,门票收入相当可观。这笔收入,除用于马都拉丹城的维护保养和70多名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外,其余收入全部捐献给社会慈善事业。

国防地下城北欧国家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国防地下城。

世界建有地下铁道、防空洞等设施的城市不算少。不少城市还建有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餐厅。有些城市还建有地下一条街。日本东京有方便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庞大的地下城。但像斯德哥尔摩那样,建有国防地下城,在地下城内设整套国防军事防御、服务体系的,世界上实属罕见。

斯德哥尔摩地下城的国防基地规模庞大。它有地下兵工厂,在地下海军基地辟有干船坞、军火库、野战医院、军事指挥部,还可以将大型军舰和潜艇开进地下基地掩护。空军也建立了可容纳几百架战斗机的地下飞机库。

瑞典是个主张世界和平的中立国家,在和平环境中并没有放松反对侵略战争的高度警惕性。国家很重视国防建设和地下城防建设。法律规定,凡新建楼房,都必须有地下室。地下室平时做商店、仓库、停车场等,战时就成了防空洞。瑞典全国地下建筑空间达人均4立方米。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国会大厦前的赛格尔广场底下,有个很大的地下商场,还开设了几十家自动售货的超级市场。市南城医院的地下医院设备齐全,据说是全欧洲最大的地下医院。地下城有汽车道和人行道,有电梯和步行楼梯。不少地下停车场是多层构造,可容纳数百辆、甚至上千辆小汽车。因此,在市区街道和广场上很少见到车辆拥塞现象。

斯德哥尔摩的地下发电站,是地下城的基础设施。据说,它的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全部具有防备核攻击的能力。

斯德哥尔摩城下和四周海底都是坚硬的岩石,使地下城坚固耐用。由于城市是由14个小岛和一个半岛组成的,故无论是市区地面还是地下城,都要建设交通大动脉。市区一方面加强水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用地下铁道将各岛连成一个地下交通网。市区的深层地铁要从海底穿过,下车后要乘好几道很高的自动扶梯才能回到地面。全市地铁总长达76.1公里。地铁到了郊区就爬上地面,变成通往各个卫星城的郊区列车。

奥斯陆北欧国家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冬天很长,有半年大雪纷飞,地面积起厚厚的雪,是个天然的滑雪城。

有人说,这里的小孩是先学滑雪,再学走路。小孩在学会走路之前,就被大人在脚踝上紧绑滑雪板,开始学做滑雪动作了。到两三岁开始学会走路时,小孩们已能习惯地使用滑雪板,先是在雪地上跌跌滚滚,跌倒再爬起往前滑,慢慢就能自由地滑行了。学滑雪并不难,特别是小孩们把滑雪当游戏,在游戏之中学会了滑雪本领。奥斯陆人几乎都会滑雪,这样出门就有了行动自由,比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要快得多也轻松得多。

世界滑雪运动,最早起源于挪威。早在4千多年前,挪威人就会滑雪了。

早在2000多年前,挪威人还发明了滑雪展。现代滑雪展的束脚器,就是奥斯陆的松雷·诺尔海姆发明的。松雷·诺尔海姆穿着这种滑雪履束脚器,能作高空跳跃、全速下滑、大难度回旋等惊险动作。可以说,奥斯陆的松雷·诺尔海姆,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创始人。

最早把滑雪运动普及到全世界的是挪威,而挪威第一流的滑雪能手集中在奥斯陆。早在1767年,在挪威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军事滑雪比赛,1843年在挪威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滑雪比赛,1861年挪威成立了世界第一个滑雪俱乐部,1881年挪威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滑雪学校。从1924~1976年的50余年间,世界大赛颁发的141枚滑雪金牌中,挪威运动员荣获52枚。

从小孩到大人都会滑雪的挪威,滑雪体育运动很普及。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挪威,有滑雪俱乐部2000多个,开辟人工滑雪道2000多条。奥斯陆不但有众多的溜冰场、滑雪道、跳雪台,而且还设有专门培养运动员的滑雪学校,建有滑雪史博物馆。

在奥斯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滑雪节,从1892年起被立为法定节日,其盛况仅次于国庆节。奥斯陆北郊的奥尔门科伦山,从山坡到平原在积雪季节是一大片天然的滑雪运动场。这里有世界上最理想的滑雪跳台和滑雪道。多次举行的国际快速降下滑雪比赛的运动场就在奥斯陆。世界最宏伟的滑雪跳台矗立在高山之巅,跳台下有1946年开辟的世界第一条用汛光照明的人工滑雪道,长5公里。在比赛时,运动员乘电梯上到山巅跳台,悬空跳下,在半空中进行特技表演,然后落地滑向远方,奥斯陆为世界速滑比赛创造了优越条件。

飞机型城市拉丁美洲国家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按照喷气式客机图形建造的现代化大城市。

论首都的年龄,巴西利亚可以说是世界各国首都中最年轻的首都。因为40年前,地图上还没有巴西利亚这个地名。过去巴西的首都是在大西洋岸边的里约热内卢。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内陆资源丰富。为了开发内地,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内迁,在距海边1000公里、海拔1100米、气候宜人、土地辽阔、水资源充足的戈亚斯州原野上兴建新首都,定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政府在全国举行征求首都设计新蓝图的比赛,从26幅个人和集体创作的蓝图中,选中了著名巴西建筑师卢西奥·科斯塔的飞机型城市总体规划图。因为飞机具有代表巴西发展速度和力量的象征性意义。

经过3年动工兴建,1960年4月举行新首都迁都典礼。如果从天上向下鸟瞰,整个巴西利亚城区结构,好像一架巨型喷气式客机在起飞。

城区“飞机头部”是三权广场,巴西国家的神经中枢——总统府、议会大厦、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围绕三权广场的是三大首脑机关的楼群。

城区“机舱”是宽阔的大街,长达8公里,街两边林立着许多新式的高层建筑。“机舱”前部是“各部大厦广场”,政府各部的办公楼都集中在这里。“机舱”后部到“机尾”是文化区、体育城,还有高达218米的电视塔。

从“机头”到“机尾”的这条长街宽达250米,比布宜诺斯艾利斯的7月9日大街(130米宽)、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120米宽)还宽一倍,是世界上最宽的大街。

城区“机翼”两侧,沿着人工湖呈“八”字形展伸,在两翼与“机舱”

连结处是商店、银行、旅馆等集中的商业区,“机翼”人工湖两岸都是住宅区,这里遍布公园、草坪、花坛和喷泉,使这个飞机型新城更加绚丽多姿。

为保护环境,方便生活,巴西利亚城内像华盛顿和德国波恩一样,只允许食品、印刷、家俱、修理等小工业存在。住宅区是按“超级方块”建造的。

每个方块有商店、学校、影剧院等,便利居民生活。空地都养花、植树、种草,不让风沙飞扬,保持空气清新、干净。

纽约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70层以上的高楼密布,堪称“摩天大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