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科学伴你行-建筑奇观
15993500000010

第10章 精塔荟萃(1)

最高的喇嘛塔在我国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塔院寺内,有一座高56.4米的大型佛塔,这就是我国最高的喇嘛塔,由于该塔气魄宏大,造型优美,已经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原是建于北侧的显通寺的一个塔院,后来由于建造了这座大型喇嘛塔,遂独立成寺,取名为塔院寺,并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大禅处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睺寺、菩萨顶)。该塔因通身白色,俗称大白塔。

大白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共分塔基、塔身和塔顶3部分。

塔基平面为八角形,正南面有3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石洞有1座小浮雕石像。

右边的石洞立有佛的迹像碑,上刻释迦牟尼双足迹像图。脚印“长一尺六寸,广六寸,行辐轮相,十指皆现”。按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代玄奘到西域取经,回国时,随身带了佛足拓印,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图刻碑于洞内,左边的石洞有清代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塔的北面也有1座石洞,供奉护法佛韦驮之像。塔南面中间石洞,有通往塔心的熏塔用的烟道,目的是防止塔内藏匿蛇、蜘蛛等动物。塔的8个正面均留有烟洞口。塔基4角建有4个小亭、拥簇着大白塔。塔下层建有3间塔殿,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像及木雕刘海戏金蟾等珍贵文物。环绕塔基建有长廊,以避风雨。

大白塔的塔身外形像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身上面是塔顶,上面盖有圆盘,围长23米,饰垂带,悬铜铃。圆盘以上是5米多高的风磨铜宝瓶。圆盘上悬挂的铜铃有252个,微风吹过,叮咚作响,令人神往。整个塔周围长83.5米。

1952年,当地拨款16万元维修大白塔,塔身全部用米浆拌和石灰砌筑而成,外涂白垩。整个大白塔洁白的塔身配以金黄色的铜质塔刹和圆盘,显得非常雄伟壮丽。

繁塔扬名于世在塔的大家族中,绝大多数以高耸著称,而河南开封市的繁塔,却以又矮又胖,高、宽比例最接近而扬名于世。

繁塔坐落在开封市区东南3华里处。那里原是一座宽大的土台,后因黄河几次决口,淤为平地。相传殷艮七族之一的繁氏(今薄姓),曾在这一带居住过。因此,人们便把这座土台作做繁台;塔,称作繁塔。

塔6角3层,高31.67米;底层边宽14.10米,向上逐层收缩5%。据《北道刊误志》记载,繁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从塔内现存经文刻石和助修碑记等题记得知,塔确切的建造年代是北宋太平兴国20年(977年)。

北宋时期的繁塔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是一座9层高的凌云巨塔。它的名字也不叫繁塔,而叫兴慈塔,别名天清寺塔。

9层的兴慈塔怎样变成了3层的繁塔呢?原来,“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见皇都十里香”,香火盛极一时的繁塔寺院,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几经兵燹、雷击,到了元代已是“百鸟喧啾塔半摧”。明初,朱元璋为铲掉韩林儿在开封的王气,塔再次遭到摧毁,最后“止遗三层”。清代重修时,在塔顶上建了1座很小的7级小塔,从形式上看,只是繁塔的塔刹,由于这种不同时代的修建,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独特的砖塔形式。随着岁月的流逝,繁塔的这段曲折经历,已很少有人知道了。然而,它别有风格的粗矮体型,却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它的另一特征是:塔身内外墙面几乎全部用约33厘米见方的灰砖镶砌而成,每块砖上都有1个圆形小佛龛,是我国已知最大的造像塔。这些数以千计的佛像,或傲然翘首,或低头沉思,或潇洒自得,或胸怀豁达,……各有神情,栩栩如生,是我国砖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繁塔的攀登形式,也不同寻常。从塔内登至3层后,必须走出塔外,沿壁盘旋而上,才能到达塔顶。

单层浮雕砖塔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35公里清凉山的山谷中,有1座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至代宗宝应元年(758~762年)的单层砖砌浮雕舍利塔。这是现今国内仅有的一座装饰华丽的浮雕砖塔。这座方塔,原建在已毁废的修定寺内,叫做修定寺塔。又因为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橘红色,当地群众也称之为“红塔”。

修定寺塔原有塔顶、塔身和塔基3部分,通高近20米。塔顶早年已毁,尚有一些残留的琉璃瓦。塔基、塔身保存尚好。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外砌雕砖。图案有力士、伎乐、飞天、滚龙、飞雁、帷幔、花卉等。

塔身也是正方形,高9.5米,边宽8.3米。外壁全用模制雕砖镶拼,内容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铺首、宝象、侍女、飞天、童子、天马、猛狮、花卉、彩带等72种图案,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逼真。四隅有角柱各一,角柱断面为马蹄形,外砌雕砖16块,都是小型团花图案。角柱内侧又有框柱。角柱上端压外圆内方的砖雕龙头。角柱的柱础是石凿的覆莲。

塔身雕砖面积300平方米,总共用各种形式的花砖3442块。

南壁开门,塔门拱券形。门额与门券间嵌半圆形青石石雕3世佛造像龛,并有弟子、菩萨、天王像等共9尊。佛像背后有火焰纹背光,具有盛唐艺术风格。石质门框上遍刻牡丹图案等。

修定寺塔的砖砌结构非常严实。外壁的雕砖与内层砖衔接处用榫卯相套和互相嵌筑的方法紧紧扣合,使整个塔身浑为一体,十分坚固。千余年来,虽受多次地震仍没有倾圮。

和尚墓塔群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西北约半公里的少室山麓,从北魏以后,便成为埋葬少林寺历代住持僧和有地位的和尚的墓地。大约在14000平方米范围内,建立了220多座墓塔,人们称之为少林寺塔林,简称塔林。

在塔林中,每座塔上几乎都有塔铭,记载死者生平,有简有详;也雕刻佛像,有拙有精。塔的造型多样,有的四方形,有的六菱形;有的柱形,有的锥体;有的为直线形,有的为抛物线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喇叭;有的用独石雕刻,有的用砖石层叠。进入塔林,所见形态奇妍,种类繁多,是一处研究和欣赏宗教雕刻艺术的难得的墓塔群。

在塔林中,现在保存下来的塔,最早是唐贞元七年(791年),最晚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建造的。

少林寺所以成为名扬中外的古刹,不仅因为这是一所最早建起的禅宗寺院(所以也称少林禅寺),而且也以少林武术著称,这派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少林寺内,过去曾有过一些武艺高强的武僧,并且得到政府表彰。在塔林中,就有两块关于征战有功的和尚的塔铭。一块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赐少林禅寺都提举征战有功顺公万庵和尚塔铭”,另一块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建立的“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恩祖征战有功大才便公本大和尚塔铭”。还有两块是关于担任武术教师的塔铭。一块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建立的“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庄严圆寂亲教师就公天竺和尚之塔”,另一块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赐少林禅寺授教师武公本乐和尚享寿四十一之塔”。这是由官府授给“教师”的头衔,很可能是替明代政府训练官兵,成绩卓著才刻塔铭的。

据说塔林中现存的墓塔,只抵原来的2/3,其余的1/3,历年来,由于山洪暴发,多被山水冲毁了。

单层圆形唐塔唐代的单层塔在各地保存下来的,大多是四方形的,如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河南登封少林寺同光塔、法玩塔。而圆形的砖塔,现存的只有山西运城市西北约5公里的泛舟禅师塔了。

泛舟禅师是唐代报国寺的僧人,塔就建在原报国寺所在地。塔平面为正圆形,立面分塔顶、塔身和塔基3部分,高约10米左右,每部分高度约各占1/3,整个造型,显得匀称庄重。

塔基作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约砌30多层砖。塔身分须弥座、塔室和出檐3部。须弥座从塔基上砌,逐层收进。再上为束腰,周围一圈很矮的蜀柱,柱与柱之间有壶门,成小龛形状。蜀柱之上为上枋,有一层雕刻的图案纹饰。须弥座之上为塔室,正门辟塔门,门作长方形,石制门框不施雕刻。门内是小室,空无一物。塔室外周为圆形,有浮雕的直棂假窗。与塔门相对方向,有高97厘米、宽70厘米的塔铭。塔身之上的叠涩出檐共11层砖。

出檐伸出部门很大,其直径不仅远超出塔身,也大于塔基约1/10。檐上的塔顶,又分塔盖和塔刹2部分。塔盖如屋面,塔刹尖端有1颗宝珠。

从题铭所载来看,泛舟死于唐贞元九年(793年),塔铭刻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代常有先建塔、立石、后刻塔铭的习俗,因此,这座圆塔应建在公元793年。

密檐式砖塔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县城西北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矗立着著名的崇圣寺3塔:寺东为千寻塔,即大塔;南、北为小塔,排列成品字形。

因为小塔的塔身表面涂了一层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纹,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大理白塔。

这3座塔中,千寻塔最高,为69.13米,方形,是一座16层的密檐式砖塔,也是我国现存密檐式塔中层数最多的一座。它比最古老的登封县嵩岳寺塔还多1层。千寻塔内空心,修建似“井”字形交叉的木骨架,可以攀登到塔顶。塔身建在高1.11米的石砌台基上。台基上部是用砖砌成的须弥座,高1.9米,四周围石栏杆。塔身的第1层高13.45米,以上各层逐渐变矮。第2、3层均高12.7米,这两层的塔身和檐最宽。最上层为6.26米。塔的第1层只在西面开1券门。一层以上凡单檐层在东、西两面有券洞,内置石雕佛像,双檐层则在南、北两面开小窗,与塔心相通。各层四面两侧各砌单层小方塔。千寻塔的塔顶为砖砌方形,置铜制覆钵,上有一个相轮。1925年大地震时,将最上部的塔刹震落。

千寻塔的建筑年代众说纷纭,从塔内造像和原崇圣寺铜钟铭文来看,此塔似为南诏晚期的建筑,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造型与西安市小雁塔极为相似。

南、北小塔均为八角形多层式砖塔,共10层。南小塔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从风格上看似为五代(907~960年)时期的建筑,要迟于千寻塔。

最早的琉璃塔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角,有座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祐国寺塔,因为外壁镶以褐色琉璃砖,远远望去好像铁铸,所以自元代时,民间一直称为“铁塔”。

其实,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宋太宗从吴越王那里取得一颗释迦牟尼的舍利骨,迎至开封开宝寺,为此建造供佛木塔。自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始到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成,历时8年之久。木塔8角13层,高360尺。太宗赐名“灵感塔”,因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又名福胜塔。可惜福胜塔只存在55年(989~1044年),就被雷火击毁了。到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诏重建灵感塔,为了避免火灾,建塔地点改在上方院的夷山上,而且选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琉璃砖。塔平面呈八角形,13层,原高220丈,现高55.881米。塔身用80余种形制的琉璃砖砌筑成各种仿木结构,如斗拱、椽头、飞檐、角梁等,檐上覆盖黄瓦,显得宏伟挺拔。铁塔的面砖上都有纹饰和图案,如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宝相花等50余种。塔的全部104个檐角上,各有人首鸟身的“人面鸟”,振翅欲飞,姿态动人。檐头悬有风铎,遇风叮当,确实是宋代玻璃砖雕艺术的佳作。

最使人感到奇异的是,从外表看,铁塔面面开窗,层层可眺。实际上并不如此。原来塔中心有一根自基至顶的粗壮的塔心柱,塔心柱周围有一层琉璃壁砖,壁与柱之间用仅能容身的梯道连结,各层8面虽都有窗棂,但每层只有一面为明窗可供远眺,其余7面仅作窗形装饰,称做盲窗或假窗。这种做法使塔身更加坚实,所以,千年来屡遭水淹、地震、冰雹、战火等自然的、人为的破坏,依然屹立如故。

最高的铁塔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寺前东边一座土丘上,建有高约17.9米,8角13层的铁塔。塔基用特制青砖砌成,塔身全为生铁铸造,重达53.3吨。据塔身铸铭:此塔原名“佛牙舍利宝塔”,铸于“皇宋嘉祐六年辛丑岁八月十五日”。

嘉祐六年正当公元1061年,距今已有900多年。这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铁塔。

佛牙舍利宝塔,通称玉泉寺铁塔。塔基为双层须弥座,每层每边铸有“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和海山、水波、涨藻等纹饰。上下两层,图样各异。

底层八角都各铸金刚一尊(有称为托塔力士者),冠胄衣甲,托塔伫立,脚踏仙山,刚健威猛。塔身仿木构楼阁式,每层均设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

斗拱下边,有数以百计的小佛像连续排列,组成边缘图案,环饰塔身。斗拱以上飞檐前端铸出龙首凌空,用以悬挂风铃。每层塔的相对四面各设一莲弧门龛,其余四面中央多铸佛像,其大小仪态各不相同。佛帝有6侍,门旁有2卫。安排有度,布局谨严。在二层的南、北、东、西4面,分别铸出塔名、塔的重量、铸塔时间、工匠姓名及有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