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的陵冢周围,原有富丽堂皇的寝殿、便殿等,197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大量当年营建寝殿的建筑材料,有虎纹和玄武纹条砖,丹凤纹和龙骨纹空心画像砖,大型青玉兽纹铺首和琉璃壁等。青玉铺首制作精美,面饰“四神”浮雕,下有双眼、齿纹和环鼻梁,原是寝殿大门上的装饰。以此推想,当年寝殿建筑是非常壮观的。史书记载,陵园中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白鹤馆”和“驰逐走马馆”。陵冢东南方有一座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即是当年白鹤馆的遗迹。
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称为“衣冠所出之道”,是祭祀时迎送武帝衣冠的专用道。
陵冢的地宫占地1顷,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文献记载,地宫内极为豪华,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四周充沙以防潮,并设机弩以防盗,地宫还充满大量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记载,除随葬了大批金银珠宝外,还有“珍兽、鱼鳖、牛马、虎豹、飞禽,凡百九十物尽瘗埋之”。
茂陵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掘。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均对茂陵进行挖掘,使地宫遭到很大破坏。
仅存的女皇陵我国封建社会中,唐代的武则天是惟一的女皇,她的陵墓乾陵,即为仅存的女皇陵,因武则天是与唐高宗李治同葬的,因此,乾陵又是惟一的两皇合葬墓。
武则天,名(音照),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不东)人,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死后在感业寺出家。永徽五年(654年)被高宗李治封为昭仪,次年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之后,在7年中,先后废掉中宗和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女皇。神龙元年(706年)死,次年与高宗合葬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乾山,距西安80公里,是“唐十八陵”
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陵园。
乾陵建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乾山有3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就像门阙一样,乾陵地宫就坐落在北峰。这是一座海拔1047.9米的圆锥形石山,据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载,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1960年,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勘察,发现了陵园4门和围墙、献殿、城角等建筑遗迹和大面积建筑遗址,内城陵园占地218公顷,围墙周长40公里,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4门形制大体相同。至今,4门附近仍有以门命名的村庄。据《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建屋378间,现仍有零星遗迹。
乾陵的石刻很多,遗留至今的共有124件,主要集中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两侧。从南端土阙起,依次排列有标志帝王陵的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将军石人10对,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尊。内城4门外还各竖石狮1对,北门外竖石马3对。汉、唐时期,帝王陵前多置石狮,象征守卫,但以石狮作为陵园4门的主要“守卫者”,则是以乾陵为始的。乾陵内城四门的诸石狮,以朱雀门前的1对蹲狮最精彩,其高3.5米。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另外,朱雀门外还有李治的《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是我国最早的皇帝陵墓碑。
乾陵的地宫是凿山而成的,墓道长63.10米,宽3.90米,呈斜坡形,墓道至墓门用石条填砌,共39层,各层用铁栓板固定,并注铁汁合缝,非常坚固,因此,陵内可能还保持当年的壮态。乾陵修建正处在唐朝盛朝,武则天又好大喜功,她生前所建的明堂、伊阙奉先寺等都是历史著名的伟大工程,乾陵地宫一旦现世,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蒙古族帝陵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少数民族领袖,原名叫铁木真。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是蒙古语的汉译音,就是“第一”的意思,“汗”就是“王”,合称就是第一个王。1227年,他在征服西夏国(现在宁夏、甘肃一带)时病逝。元朝建立以后,成吉思汗被尊为太祖,他的陵寝按蒙古风格修建,是最宏大的蒙古族帝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落旗,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尸体从几千里外运回,几经搬迁后安葬在这里。伊金霍落的蒙古语原意是“主人的陵园”,陵园位于一个绿色盆地的小山坡上,远处可眺望逶迤起伏的大沙漠,近处有长满沙蔷和沙蓬的沙坡,陵园下,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过,景色非常优美。
成吉思汗陵园是由一组别具特色的建筑构成的。主体建筑是3个一字排开的大殿,平面都是八棱形,顶为圆形,覆盖着蓝色和金黄色的琉璃瓦,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中间的一座大殿是主殿,高36.6米,八角重檐。左右两座是配殿,高23.3米,八角单檐,正殿和配殿之间有走廊式的过厅,把3座大殿连成一体。这一组建筑的台基都是用质地坚硬的花岗石砌就的,四周建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栏杆。3座大殿的整体造型就像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陵墓的建筑师正是以这种造型来象征成吉思汗是一只草原上空翱翔的雄鹰。
正殿的飞檐下,挂着一块竖匾,匾上嵌有蒙古、汉两种文字的“成吉思汗陵”字样。殿前耸立着12根12米高的旗杆,中间放置1尊高大的铁香炉,香炉四周缀满了镀铜的铃铛。大殿正中是成吉思汗的坐像,高5米,身穿盔甲,非常英武。坐像两边坚立着黄杆、红缨、银戈和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苏鲁锭”(长矛)。殿内四壁上,雕刻着山水、草原和羊群。置身大殿,就像站在广阔的草原上一样。后殿安放成吉思汗和他的3位夫人的灵柩,东殿安放他的第4子拖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现辟为殿厅。
成吉思汗陵的建筑,浸透着蒙古的民族风格,但也融进了汉族建筑的一些特点,如琉璃瓦盖顶等。这座陵墓在我国众多的帝陵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939年,日本操纵以德王为首的部分蒙古封建上层贵族,企图把成吉思汗灵柩移到当时日寇控制的归绥(呼和浩特)。当时,以伊盟盟长沙王为首的内蒙爱国人士,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迁陵要求,同年6日开始迁移,经陕西、甘肃等地,最后于1949年移送青海塔尔寺。途经延安时,曾受到抗日军民的迎送,并召开万人祭奠大会,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献了花圈。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伊金霍落旗拨款重修成吉思汗陵园,1954年4月5日,成吉思汗灵柩迁回鄂尔多斯草原。
华贵的皇后陵我国封建社会中,有的朝代实行帝、后合葬制,皇后不单起陵,但也有不少朝代,将皇后陵建于帝陵附近。其中以完整、华贵著称的首推清末慈禧太后的清东陵。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被封为贵人,之后封懿贵妃,咸丰死后,她的儿子载淳登基为同治皇帝,母以子贵,又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俗称西太后。
她多次实行垂帘听政,把持清朝大权48年之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4岁时病死。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开始营建陵墓,地址选在咸丰定陵东面的普陀峪。慈禧陵与咸丰的皇后慈安陵同时兴建,其平面布局和形制完全相同,都有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宝顶等。陵墓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用银227万两。但慈禧对陵墓不满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借口年久失修,下诏把修好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等建筑,虽然规模并未加大,但在作法上都极尽奢华糜费之能事。其外墙都是磨砖到顶,内面墙壁,都是中间五幅捧寿,四周盘环万字不到头的砖雕图案,图案用黄金贴面。梁枋绘有贴金和玺彩画,殿柱和檐柱也都贴金,整座大殿仅贴金一项,就用掉黄金4592两,进入大殿,就像置身于黄金世界,一片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尤其是64根金龙盘御柱,制作非常精美,即使是故宫太和殿的金色明柱也为之逊色。御柱为珍贵的黄花梨木一木构成,柱身嵌附有鎏金铜片制成的半立体状飞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远远望去酷似真空凌空。可惜这一杰作遭到帝国主义分子和军阀的盗窃、破坏,已经面目皆非了,仅剩空余的龙柱,柱上盘龙的痕迹仍依稀可辨。
慈禧陵隆恩殿前的龙凤彩石,其制作更是别出心裁,其他帝后陵寝的龙凤彩石图案皆为龙凤并列,而且都用浮雕手法,而慈禧则役使工匠用透雕的办法,安置了一幅龙在下、凤在上的凤戏龙画面,一眼望去,满天云霞,升腾奔涌,犹如活龙真凤在彩云中飞翔舞动,非常动人。大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板上雕刻着游龙戏凤,水浪浮云花纹,宛若活物。
1928年,军阀孙殿英用炸药炸开慈禧地宫,将里面陪葬的财宝一掳而空。这座地宫是我国发掘的第一座皇后陵的地下宫殿,其石料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晶莹洁白,雕砌精美,以自然纹饰构成图案,别具匠心。抬头望去,似祥云浮动,缭绕飘缈,令人神驰。
永泰公主陵墓西安古城乾陵内有一座宏大的公主墓,因内中葬着永泰公主,人称永泰公主墓,这是唐代著名的墓葬之一,也是迄今发掘的最大的公主墓。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第七女,名仙蕙,大足元年(701年),因张易之兄弟的陷害,被武则天缢杀于洛阳,时年17岁。神龙元年(公元701年),中宗复位,追封永泰公主,次年陪葬乾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原,西北距乾陵2.5公里,为乾陵的陪葬墓之一。
永泰公主墓规模宏大,墓前有石人石狮,后人长期误认为是章怀太子墓,直到1963年发掘后才弄清墓主。这座墓是解放后发掘的最大的唐代墓葬,其外形之壮观,地下建筑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都是其他唐墓难以比拟的。
墓的四周原有高大围墙,围墙东西长220米,南北长275米,占地6公顷。
在当时条件,这样大的工程需要1000人修筑1年半。墓封土堆系人工打夯,现高14米,见方宽56米。围墙南面竖方石狮、华表各1对,石人2对。
墓的地下建筑,由墓道经6个过洞及天井,又经前后甬道至前室及后室,长达87.5米,从地面下降,最深处为16米,规模十分宏伟,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安居的深官大院。
墓道自南向北,成18度斜坡,宽由4.5米到3.5米,逐渐收小,长23.35米,用红褐土夯筑而成。过洞高2.1米,宽2.7米。过洞之间为天井,长3.3米,宽2.1米。墓室为方形,前室长4.9米,宽4.7米,高5.35米,后室长5.45米,宽5.30米,高5.5米,均为砖券结构。石椁置于后室,外形为屋宇,中间有门,门上有环。石椁内外都有精美的线刻画。椁内原有木椁,出土时已朽。
其地面建筑,现仍存陵园神道遗物,自南而北,有石华表、武侍石刻像及石狮,均为东西成对配列,再为双阙,烘托着其后中央的坟丘,表现了完整的总体规划。
永泰公主墓虽已被盗,金玉随葬品均窃取一空,但它的宏伟的地下建筑和大量文物,如壁画、雕刻、陶瓷品等保存迄今。特别是在长达数10米的墓道内和前后墓室四壁及顶部都绘有彩画,题材丰富,构图完美,技法简练,表现了盛唐时代的艺术风格,它成为研究我国美术史的一处宝藏,也是建筑史的一个重要实例。永泰公主墓是人们游览乾陵同时必到之地。
起义军领袖墓在湖北省通山县高潮乡九宫山主峰的北面,有1座质朴的陵墓,这就是我国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自成的陵墓。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建立大顺朝不久,因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引进清兵,战败而退至湖北九宫山,永昌二年(1645年),遇到当地地主武装的围攻而牺牲。
李自成墓又称闯王墓,初时仅有墓堆和当地群众所立的“闯王古墓”石碑,现存的陵墓是1979年5月落成的,共占地81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李自成陈列馆、坟台、花台、看台、祭台、碑台、门楼、拱桥等。坟台前有1座2米多高的大理石碑,上面刻有郭沫若手书“李自成之墓”5个大字。陈列馆是条石水泥结构,琉璃瓦屋顶,里面展出李自成生平事迹及文物照片。
陈列馆东面不远有一古迹落印荡,相传闯王牺牲前将玉玺丢在这里的一个天然溶洞内。现在这里修有一凉亭,可以看到陵墓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