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科学伴你行-建筑奇观
15993500000007

第7章 陵墓林立(1)

古老的黄帝陵在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一个部落,其首领因诞生在轩辕元丘(今河南新郑县),就以轩辕为名,又因为生长在姬水附近,故又以姬为姓。该族非常崇拜抚养他们的黄色土地,因此其首领就被称作黄帝。之后,黄帝族与炎族、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融合起来,形成了春秋时期所称的华夏族,这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即以此称为炎黄子孙。据说黄帝活了110岁,死于荆山,被人葬于桥山,他的墓葬,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因此又称桥陵,距西安约190公里,桥陵方圆约4平方公里,山势非常雄峻,遍山松柏,山上有明代唐锜写的“桥山龙驭”4个石刻大字。黄帝陵就建在桥山的山巅。桥山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官员人等由此下马。”再往前不远,就是黄帝陵。陵前有一座四角形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3个大字,亭子后面就是陵墓。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围建有砖砌的2米多高的保护花墙。

黄帝陵据说是一座衣冠坟。传说,有一天,黄帝正在河南出巡,突然晴天霹雳,在一阵哀乐中,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对黄帝说,你已完成使命,请归天吧。黄帝就骑上了龙背。当黄龙飞到桥山时,黄帝特意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痛哭流涕挽留黄帝。当黄帝再次跨上龙背时,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角,龙腾飞时,黄帝的衣冠就留在桥山。人们把衣冠葬在桥山,起冢为陵,即为黄帝陵。

桥山的西麓,就是著名的黄帝陵庙。相传这座陵庙在汉代时就已建立,距今已有2000余年。唐朝代宗时又建造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3年)又移回原处,元、明、清各代又都进行了修葺。庙内最为壮观的是正殿,门楣上挂着一块金字匾额,题为“人文初祖”4个大字。殿堂的香案上,陈列着一帧“古圣轩辕黄帝尊像”。庙内还有一座仙台,据说是汉武帝为了向黄帝显示自己的战功和祈祷长寿特意修筑的,台高30余米,登台远眺,桥山风光尽收眼底。庙内的庭院中,到处是松柏花木,其中山门旁有一棵古柏树,称“轩辕柏”,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的,高近20米,下围10余米,上围2米,是全国最大的柏树,许多外国友人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

解放后,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号古墓,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黄陵及庙宇进行了修葺,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许多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这里进行凭吊、祭扫。

依山兴造的帝陵很早以前,帝王的陵墓都是在平地建造,向下挖很深,然后再堆上高高的封土、形成坟丘。这种建陵方法,一方面形制较矮,无以显示帝王的威严,另一方面极易被盗掘。魏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无力营建大型墓葬,而且怕陵墓被盗,不得不改变葬制,开创了依山建陵的陵制,如魏武帝的高陵,魏文帝的首相陵等,都是如此。但这些陵规模都较小,而且不封不树,地表不留任何痕迹。自唐代开始,依山建陵成为普通的建陵方式。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第一座依山建造的大型陵墓。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海拔1188米高的九峻(zōng)山上,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非常壮观。墓区内遍植松柏树、杨槐树,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柏城”。

昭陵是由唐朝著名的工艺家和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参与设计的,前后共修了13年。陵园周长60公里,面积达2公顷,其壮观雄伟为以往帝王陵寝无法比拟。陵墓凿工建筑,非常幽深,从入口到墓室大约有250米深,前后建有5道石门。墓内建有东西2厢,里面藏有许多殉葬品。五代时,有一个叫温韬的人,率领人马挖开了这座陵,发现里面建筑得像人间宫殿一样。

陵墓上面建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顺着山势,高低曲折,之间用桥梁和栈道相通。栈道非常险峻,绕山300米,方达到墓门,后来,为了困固山陵,又将栈道拆除,与外世隔绝。正南的山下,建有朱雀门和献殿,北面建有祭坛、司子门,门内雕有14尊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像。陵的西南面,建有一座不大的皇城,东西237米,南北334米。献殿为陵园的主要建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近年在献殿遗址采集到一件安放在屋脊上的鸱尾,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古建筑脊饰实物。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以想像当年献殿是多么高大。

昭陵还是我国陪葬墓最多的帝陵。经查证,已经证实墓主的有162座,加上无名的共有200余座。李世民从建陵始,就规定了“功臣密戚”和“德业佐时”者陪葬的制度,不少臣僚以能陪葬为荣,活着的时候就纷纷要求死后陪葬,有些还让子孙也陪葬。在陪葬墓中,还有一些西北部少数民族的首领墓葬。由于陪葬者众多,陵区也不断扩大,形成了周长达60公里,面积2亿平方米的巨大陵区。

昭陵的著名景物还有“昭陵六骏”石刻。六骏是李世民一生征战的坐骑,分别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白蹄乌。李世民死后,由阎立本画像、石工雕刻,把六骏再现在高2.5米、宽3米的石板上,其形象、姿态、名称,都依照死前,不仅造型真实,体形健壮,而且神态逼真,雕刻的技术也十分精细,是中国雕刻艺术罕见的珍品。1914年,“六骏”石刻中的两块被美国人盗走,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盗贼们还想盗走另4块,因被村民发觉未得逞,使人们在参观昭陵时,能一睹“昭陵六骏”的丰采。

昭陵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侯王墓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南陵山主峰东坡上,有2座坐西朝东的陵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刘胜墓居中,窦绾墓在它的北侧,均依山为陵。墓室是开凿的山洞,其结构和布局完全模仿地面上的宫殿建筑,规模宏伟,宛如地下宫殿。刘胜的墓室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诸侯王墓,因位于满城,人们习惯称为满城汉墓,也叫中山靖王墓。

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达42年之久。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西汉中山国有6代王,刘胜是第一代王。

刘胜墓是1968年在施工中发现的,墓全长51.7米,最宽处为37.5米,最高处为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前堂和后室组成。

墓道是一条长达20多米的隧洞。墓道的内端,开凿有南北耳室。南耳室是车马房,里面还修建有木结构的瓦房(已塌毁),放有马车6架,拉车马17匹,狗11只,鹿1只。马车都是刘胜生前使用的,有平时出行乘坐的“驷马安车”和狩猎时驾御的猎车。车器精美,装饰华丽,足见其生前的豪奢。

北耳室为库房,其大小、结构与车马房相同,是储存粮食和饮料的地方,放置有不同类型的陶器达500多件,有盛酒的缸,存放粮食和鱼、肉的壶、罐、瓮,还有鼎、釜、甑、杯、盘等炊具和饮食用具。

前堂近似方形,长约15米,宽12米余,洞内原为木构建筑,屋顶盖板瓦和筒瓦,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是木料已朽毁无存。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漆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奴仆的陶俑和石俑,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等。

后室建造十分讲究,是在岩洞内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的,分石门、门道、主室和侧室。主室长5米余,宽4米多,是一间石屋,周壁涂满了红漆。

北部有一个用汉白玉石铺成的棺床,放置棺椁。室内还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

主室是刘胜生前卧室的象征,侧室则是浴室的象征。

窦绾墓与刘胜墓基本相同,车马房和库房比刘胜墓还大,但车马房没有木构建筑,器物也较少。后室建在前堂的南侧,而不是在后部。墓内埋葬有许多珍贵器物。

刘胜和窦绾都穿金缕玉衣下葬。刘胜玉衣形体肥大,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需要,玉片分别设计为长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多边形等几种形制。玉片角上有穿孔,以便缀连。刘胜玉衣共用金丝约1100克。玉衣分为头部、长衣、裤子、手套和鞋5部分,每部分由彼此分离的部件组成。玉衣大小与外形和人体相适。

窦绾的玉衣较小,全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缀连而成,共用金丝600克。窦绾玉衣的结构与刘胜玉衣相似,但制作方法略异。这两件玉衣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完整而又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除此以外,墓中还出土了长信宫灯、朱雀灯、博山炉等稀世珍宝,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九枚金、银医针。

历史上最大的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

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38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

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

修建时间最长的陵墓西汉的武帝刘彻,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到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在位,共54年。他即位的第二年即开始建陵,到死方止,共建了53年,因此,他的茂陵是我国修建时间最长的帝陵。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晚年崇尚神仙方术,幻想死后同人间一样享福,因此,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陵墓。武帝陵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富,都远远超过西汉诸陵。

武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大约9公里的一处高原上,离西安45公里。当时这个地方叫茂乡,陵墓也就称为茂陵。陵墓全部用土夯筑,形状为覆斗式,上小下大,高46米,边长240米,顶部东西长39米,南北宽35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削去尖顶的金字塔,显得高大稳定。汉代帝王墓一般高不到40米,因汉武帝武功卓著,因此其墓更高一些。陵园的周围,用夯土筑起方形的城垣,每边长400米,墙基宽5.8米。汉代时,陵园以外建有许多达官贵人的住宅,陵园内建有许多殿堂和房屋,常住人员达27万之多,使茂陵呈现一片热闹景象,全无一般坟墓的阴森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