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21

第21章 新课程理念与备课上课(12)

(4)风格教学阶段。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尤其是稳定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风格,锤炼成为一种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标志着他的教学艺术的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的技术与能力,是教师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结晶,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独特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其教学活动能与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艺术风格,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进入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教师对教学艺术及其效应进入到自觉而不是刻意追求阶段,在不断突破他人的同时,更鲜明的特征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有意识地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实践教学艺术的功能与效应,教学成为真正的艺术。

教学艺术发展成为优秀教师的一种艺术风格时,其基本特点:一是独特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每一位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优秀教师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都鲜明的体现着他们的教学艺术智慧。二是稳定性,稳定性是教学艺术最为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特征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艺、教学个性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发展性,这种发展性既意味着教学艺术风格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探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指教学艺术风格基本形成之后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因此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稳定。

教师由模仿教学到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向上“跃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因素、主观追求与不断的开拓创新,这是决定教在某一阶段“停滞期”长短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活动,是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做到常教常新,永葆教学艺术青春不衰。

2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的,是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的,是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的。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约有75%的时间是在课堂内度过的,如果气氛是民主和谐的,对其一生将有多大的影响啊!

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灵感涌动的空间。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它对其他因素起着积极作用,它能扩大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行为,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及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理解和公平,以人为本,语言幽默风趣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积极的影响。

3感受美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当代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成课堂活动形态的基本要素,而主导课堂活动中人际关系方式的就是师生的关系方式,这种存在的关系方式必须能使每一个孩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这就需要倡导一种“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模式,因为这种关系模式的基本机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并受到充分的尊重。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彼此敞开的,能获得对方的接纳和宽容。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然而,反观当前我校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作为课堂生态最重要元素之一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不少教师从不揣摩学生的心理,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教育应该把孩子当作孩子,顺应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会乐于学习。教师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最后有必要再次指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