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中小学虽然因交通、信息等原因,较少有与优秀专家、优秀教师面对面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但书籍所具有的诸多便利却能带来另一片精彩的天空。针对学校的重点问题,向教师提出读书的篇目与要求,利用教师之间沙龙式的交流,或者请本校学有成效的教师或有关专家作辅导,也能促进参加学习的教师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五)实践反思法
从“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教研组,每一所学校的成功都离不开自身的反思与实践,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有无反省能力,而校本培训恰恰能达到离职培训所无法达到的对教师实践作及时反思的要求。区级自培基地实验幼儿园,在对教师的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主发展培训模式,其中最突出的就体现在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调整与自我改进上。这一模式已基本能体现出教师通过实践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特色。
二、按培训内容分类
校本培训按照培训内容的区别,又有如下五种类型:
(一)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
虽然短期的教师离职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整体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中小学更需要有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与个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培训。校本培训正是抓住了两者的这一区别,既在培训中灵活、高效地渗透学校层面的教育理念,又通过培训直接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训
这是一种有别于离职培训、独具学校特色的校本在职教育类型。城郊中小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或取得了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而这些却没有完全被培训机构所关注,有的也没有得到本校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向本校教师和更大范围的教师宣传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科研成果,以此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促进学校发展。
(三)区域民俗文化、历史遗产的培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郊中小学所在的区域必定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有特色的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将它们继承与发扬。如何在中小学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将区域内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播给中小学学生,这是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中,已经开始出现学校猎足这一领域的探索。抓住学生对民俗节日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开始了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的尝试。
(四)学科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也是进行校本培训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发挥学校自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培训中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各个层面进行。培训中要特别依靠专业精良、技能卓著的优秀教师的带动,还要特别关注课程与教学实效的变化,及时补充知识,提高课程与教学技能。
(五)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
校本培训各种类型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联系得最为紧密、最为频繁的往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培训。这种形式突出教研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有一套通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完整方案。培训内容以本校优秀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并且有系统的培训理念与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它既有别于离职培训中大范围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又不同于校内零星的教研活动。
三、一个校本培训的案例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是国家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在中国中小学开展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的学校课程结构中,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意识、价值观等。
在1997年成为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的第一批试点学校后,上海市某学校已逐渐由环境保护教育特色学校向实施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校转变。2000年7月3~4日,该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校本培训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的研究人员(以下简称“研究人员”)参与了这一活动。此次校本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江宁学校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明确试点学校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的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培训的基本操作模式,探索试点学校校本教师培训的途径,并由此构建试点学校自身发展的框架结构,为校本培训项目的后继发展提供参照性样本。
(一)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从2000年6月起,研究人员就与江宁路学校领导及教师一道投入到校本培训项目的准备工作之中。准备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分析项目的具体要求及学校发展规划;第二,查阅学校已有的相关资料;第三,编制教师与学生问卷;第四,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第五,听课并分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第六,培训计划的制定;第七,召开校本培训动员会。
2.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
培训对象涉及全校所有教职工,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复杂性,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
第一天(7月3日)的活动:
上午:课程与教学展示及研讨
8∶15,在江宁学校的媒体网络教室,培训活动正式开始。
课展示的时间为20分钟,并由参与培训的教师轮流充当“学生”这一角色。
10∶30,第二项活动——课堂课程与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正式开始。研讨共分八个组活动,包括语文一组、语文二组、数学组、社会美术组、人体与卫生组、英语自然组、音乐体育组、新教师组及社区家长组。
下午:案例分析
下午主要的任务是美术课、环境教育活动课及数学课三个案例分析。组织者讲述了案例讨论的注意事项,要求是先阅读整个课堂实录,结合每个案例所附问题进行思考。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每个人自己学习案例,第二步在小组内部相互沟通,最后是小组间的交流。
第二天(7月4日)的活动
上午:进行两项探究式学习活动
先由江宁学校的教师组织了一次探究式课程与教学活动——“猜猜它是什么”。活动时时间从8∶10~9∶07。首先把参与培训的教师自由分成六组,每组的桌面上发一张白纸及一份探究活动要求。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从表面状况、冷热程度、质感来猜猜它是什么,并回答问题:根据从表面触摸所得到的生物信息,谈谈对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然后给每组分发触摸用的教具,每组的教具不完全一样。由于活动的形式比较新颖,犹如游戏,因而各小组的讨论都很热烈。
9∶07,由研究人员主持探究式课程与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学特征。活动一开始,把参与培训的教师分为六组,要求各组概括出十条可持续发展的特征。9∶30后,活动形式有所变化,每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再进行交流。9∶50,各大组进行讨论结果汇报。10∶07,研究人员做简短总结,并用投影展示自己提出的可持续课程与教学的十大特征供教师讨论。
10∶40,由研究人员主持的“计划与行动的一致性”活动开始了。具体活动按照要求,分为l0分钟的计划时间和l0分钟的行动时间。分组活动结束后,组织大家围绕活动中的“怎样计划”“计划中遇到哪些问题”“计划与行动是否一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人员指出,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切身感受一下探究式课程与教学如何展开,并希望各位教师在今后的课程与教学中使用此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午:主题研讨与经验交流
13∶35,开始了本次培训活动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主题: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互动。所有的培训人员被分为六个大组进行讨论。由于参加这一活动的既有教师,又有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而且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一致进行教育也是大家所关心和熟悉的一个话题,所以,讨论一开始,整个会场的气氛就异常活跃。14∶55,小组交流结束,组织者对各组汇报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5∶40,关于学科间互动经验和体会交流开始。归纳起来主要有:学科的互动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进行;学科间的互动以前就有,只是教师没意识到;学科间的互动应有一定的规则;为了更好地互动,需要教师间的默契配合。
16∶12,对此次培训进行了问卷测评。问卷回收后研究者以及学校领导对问卷中的某些问题与教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二)总结与反思
这次培训是在研究人员、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四方合作下开展的,主要以案例为载体,以小组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
1.校本培训活动的一般流程
这次活动展现了校本培训的一个大致流程:①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调研学校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培训的方案。③准备培训时所需的材料、场所等,为培训活动的实施创造条件。④实施培训话动。⑤对培训活动的效果进行简要的测评。
2.培训效果
总的来看,这次校本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上做到了积极地参与,通过两天的培训活动大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培训主体。②参加培训的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从培训后的测评中可以看出端倪。③通过案例分析、点评,对课堂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方式有了进步了解和认识。④基本上明了了探究式课程与教学的方式、方法。两天的活动中都有家长、社区干部到会参与活动,初步达成了跨学科、跨单位的交流和对话。⑤初步形成了研究、培训的共同体,即培训中心、社区、家长、教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共同体。
3.对下一步活动的启示
鉴于此次培训的经验和教训,下一阶段的培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①活动之前,要更多地征求教师对培训的建议和想法,充分体现教师主体的参与意识。②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可在每个组中分配一个有经验的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较多了解的教师参与教师的讨论。③专业性较强、且与培训活动结合点较少的理论讲座应适量,即使有也要针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进行。④进一步研讨培训的方法,寻找更为适合校本培训的方法和技巧。⑤大量积累供校本培训使用的案例。
不同层次的校本培训
一、十堰市的校本培训
二、贫困山区的校本培训
三、一所小学的校本培训
……
鉴于校本教师培训涉及的要素很多,在这些要素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条件和基础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必然使得校本教师培训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创新性地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十堰市的校本培训
1996年11月,十堰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下文把十堰市城区列入全国44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性实验单位之一。1999年4月,国家教育部又下文将全国实验区分为17个研究课题小组,确定十堰市为全国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2000年5月,十堰市作为牵头单位,主办了全国首届校本培训课题研讨会。十堰市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本市几年来校本培训经验,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
(一)“三型十环”校本培训基本模式的构架
“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是遵循“因校制宜”“因人(教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师素质状况,将中小学划分为欠发展型、发展型、优先发展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确定为四个培训的基本环节,并使三种类型有机相连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培训基本模式。
1.“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教师难以进行集中培训的欠发展型学校,此类学校约占十堰市中小学总数的35%。这些学校的校本培训以补课为主,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的要求,选取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通过讲授或看录像、分散自学、考查,达到实验方案基本要求的课时,最终与模式1衔接。十堰市偏远山区的学校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方法是以乡镇或中心小学为协作单位,利用双休日集中学习与训练,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省了开支。
2.“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大部分教师接受过院校集中培训的普通学校,此类学校约占十堰市中小学总数的50%。他们的校本培训是按照课程培训、问题研讨、课题研究、技能训练等不同形式进行,不同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训,逐步平衡,自我完善。十堰市第九中学就是以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比武为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而著称的本区典范学校,红卫小学、王湾小学则是以科研为龙头带动校本培训,黄龙中心小学主要是规范过程管理,增强校本培训的实效。
3.“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