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16000500000011

第11章 新课程与探究教育(1)

基础教育改革与探究教育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与核心

(一)世界与历史背景

现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都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探究式教学进入学校的时间还不到一个世纪:1900年以前,大多数的教育者主要把教学看作一种可以通过直接的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但是,1909年出现了对这种教育观点的批评,批评来自杜威的著名观点——学生不仅是需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二)国内背景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7月,义务教育18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

2001年9月,18家出版社出版的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新教材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参加实验的小学校3300余所,小学生约27万人,初中校400余所,初中生约11万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

2002年实验区扩大到29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实验区(县|市)达508个。

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7%左右,超过1000万人。按照教育部部署,2003年达到35%。

2003年秋季,修改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关于课程管理、评价考试的要求。

2004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人数要求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起用新课程教材多样化。

表3-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览表

科目已进入实验区的版本:小学18套、初中29套版本数目小学语文人教版、江苏教育版、北师大版3→9小学数学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教育版、西南师大版4→6小学科学江苏教育版、教育科学版2→5小学体育人教版、北师大版2→3小学音乐人教版、人民音乐版、湖南文艺版3→9小学美术人教版、人民美术版、湖南美术版3→7小学艺术教育科学版1→3小学品德与生活0→8小学品德与社会0→8初中语文人教版、江苏教育版、语文版3→5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2→6初中历史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3→6续表3—1初中地理人教版、湖南教育版2→4初中物理人教版、上海科技版2→4初中化学人教版、上海教育版2→4初中生物人教版、江苏教育版2→4初中历史与社会上海教育版1→3初中科学华东师大版、浙江教育版、上海教育版3→4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华东师大版2→3初中音乐人教版、人民音乐版、湖南文艺版3→9初中美术人教版、人民美术版、湖南美术版3→7初中艺术教育科学版1→3初中英语0→1初中俄语0→2初中日语0→1  注:版本数目中第一个数字是已进入实验区的版本数,共计47套。第二个数字是2001-2002年核准立项的版本数累计,共计118套。

(三)教材改革实验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

本次课程改革各项改革目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这就是——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如何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和能力。

重视从小开始在各科中有计划、有系统、分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和态度,如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乐于不断接受新知的兴趣、意向和态度)。

重视从小开始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这些能力和态度,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不仅要注意学习知识的结论,更要注意强调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亲身从事探索、思考和研究。

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注意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产生源自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需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

各科要精选部分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以反映出知识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性,认识到不断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性。

二、新课程与新教材

(一)新课程——多样化教材的创新

1.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1)生物学教材

首篇“致同学们”:

你喜爱生物吗?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阳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

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生物学。

(2)历史教材

每课首先讲述与本课有关的一些引人入胜的、为大家广为传诵的经典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文歌谣、典故文物、经典小说、旅游胜地等,引发出对某段历史知识的学习。

如上帝造人、女娲补天、神农伏羲、嫦娥奔月、烽火戏诸侯、“苛政猛于虎”、荆轲刺秦王、“阿房,阿房,亡始皇”、昭君出塞、丝绸之路、“挟天子以令诸侯”“书成换白鹅”、小说《三国演义》、旅游胜地黄帝陵、昭君墓等。

2.新教材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难度进一步降低,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病。

(1)初中地理

1990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将原来必学的42个国家或地区,减为必学28个国家或地区,选学14个国家或地区,此外还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有关气候成因的部分内容改为选学。

义务教育大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删减了学习内容,必学国家或地区由28个再减为15个,选学由14个减为5个。这样,整个大纲就从原来出现448个地名减少到现在的288个地名。同时,义务教育大纲中国地理部分还简化了中国地理区划的办法,从原来的8个区域改为三大地区4个区域。这就基本改变了过去“分洲列国志”罗列地理事实的叙述法。

2001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必学区域的数量下限,即从世界范围内至少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如人教版新教材选择了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六个国家,可以看出其数量大为下降。

(2)初中生物

原来的初中生物花近一学期的时间学习动物门类知识,依次对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各门类动物分别专章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而每门动物又都是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等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介绍,知识的重复太多,本来可由一种动物作代表讲清楚的,现在要处处讲。

现在的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只用了一章的篇幅(依次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

3.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从而避免了“偏”的弊病。

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

②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

③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

④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

⑤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味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

⑥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

⑦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

⑧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

(1)初中语文

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这些单元主题的选择不仅十分贴近生活,而且十分符合升入初中的青少年的发展心理特征与需要。

阅读单元主题安排:

七上:人生、人生、自然、科学、亲情、想象

七下: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八上:战争(记叙文)、普通人(记叙文)、建筑(说明文)、科学(说明文)

八下:创新、社会、心灵、民俗

九上:人生轨迹(传记、回忆类散文)、思想风采(日记、书信类散文)、少年生活(小说)、科学人文(科学散文)

九下:诗意人生(新诗)、生命之歌(艺术散文)、人物画廊(小说)、舞台人生(剧本)

注:从八年级上册起,每册单独设两个单元古诗文。后三册教材的单元主题为暂定稿。

七年级阅读单元三大板块归类:

人与自我:人生、人生、成长、名人

人与自然:自然、科学、探险、动物

人与社会:亲情、想象、祖国、文化

通过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开展语文学习。

新教材致同学们的“写在前面”中有一段话:“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着你。”

新教材第二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是“漫游语文世界”,提示语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学语文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

(2)物理课导言:

“有趣有用的物理”;

变速自行车;

公交系统中的新宠——清洁燃料车

(3)化学

从“我们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界的水”二个单元讲起。空气单元的“资料”中讲到“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等。

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首页一图下方写着:“这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地理

开篇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中两个小标题分别“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新教材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利用经纬网定位: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5)历史

“致同学们”中所言:“乍看起来,历史距离生活过于遥远,其实历史就在大家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第18课“三国鼎立”,提示语讲到《三国演义》,说“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并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学了这课会帮助你辨别。”

面向生活,既要注意面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吸收世俗文化生活中合理的成分,又要有利于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人们文化生活的品位、格调、质量和水平;既不能取媚和迁就于世俗文化,又不能过于脱离日常文化生活而过于学院气。

面向生活,不是与生活合一,既要联系日常的世俗文化生活,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当前的课程研究与改革,就是要寻找到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这个适当的距离,在上述既与又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或倾斜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