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16000500000014

第14章 新课程与探究教育(4)

探究学习虽然是作为一门课来开设,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没有一般学科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而是以当时当地学生的需求来决定学习的课题;第二,它不强调严密的体系框架,可以根据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生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因此,这门课是开放的、活动的。又因为探究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或研究,而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所以它强调的是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可以把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探究、实践性,作为探究学习这门课的特点。它的主要目标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向学生全面素质和创造精神、问题意识的提高。

要实现探究学习的目标,要按照以上的理念来开好探究学习课,就必须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能处于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否则探究学习就会失去意义。

探究学习的上述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只能处于组织者和协助者的地位。学生探究的程并不需要教师预先安排好,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等等,只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模式。在某些时候,没有结论的思考可能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它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一味地追求过程的完整性的做法只会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对模式的套用,不仅使那些深做过研究的教师精疲力竭,而且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由于探究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对学生将要探究的所有问题预先有丰富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在事先加以预测,因而,面对即将探究的课题,面对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知识水平线上,教师只有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作用。当然,教师毕竟比学生经验要丰富一些,知识要多一些,因此可以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等等。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的角色,致力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从“指导”者的重负下解放出来,轻装上阵,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就不会有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的感叹。

三、教师是探究学习的组织者

要在探究学习中恰如其分地发挥组织效能,教师要具有组织智慧,这种组织智慧可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展示出来。

1.活动前——做好心理准备与学生共同探究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进入角色,彻底摒弃上面提到的不恰当的观念,把学生和自己摆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将成为师生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合作将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当学生问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时,能够做出这样的回答:“老师也不清楚,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不要认为这样的回答有损于教师的权威,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教师不可能事事都懂。与其不懂装懂,不如与学生坦诚相见,这样反而能够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而且,不仅学生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也有同样的需要。教师应该明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不仅是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学。

2.活动中——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和学生一起探究并不意味教师不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做的组织工作并不轻松。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是启发而不是灌输),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注意:是建议而不是强加),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价值判断、检查自己计划的可行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注意:是帮助、提醒而不是代劳),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防止安全事故(注意:是统筹而不是代为安排),要为学生开拓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注意:是开拓而不是施予),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为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任务是保证整个探究学习顺利地进行,保证学生在自主、愉快、安全的环境中探究学习。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掌握好组织和协调的度,要确保学生是自主地进行探究,不要揠苗助长。

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探究学习组织者的任务,就得学会在探究学习中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任务驱动是近年来国际上形成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养成能力、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只设置学习的重点而不具体安排每个班级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代替学生进行思考。这里举一个发生在新西兰的学校中的例子,看看他们是怎样组织探究学习的。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科学课上,教师让中三学生按照惯例做一个课题,要求以三人为单位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要探究什么课题,然后还提出了一些分组的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了半节课左右,教师提议两个小组6个人合起来讨论确定课题,并提醒学生注意课题的可行性。第二天,教师提议每个6人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确定的课题是什么,并说明为什么选这样一个课题。四名学生代表发言后,全班围绕提出的四个课题争论,最后筛选出来的课题是‘市场上哪一种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教师让学生分组制定探究方案,并提醒学生注意做计划时的要点。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把同样脏的布拿回洗衣机型号相同的同学家清洗。第三天,学生把洗过的布拿回来对比,结果发现并没有什么分别。是不是所有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一样好?教师这时候提醒大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认真分析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后找出了原因:可能是洗衣粉的量太多了。学生又进行了四次洗涤试验,终于发现了不一样的效果,于是他们撰写探究报告,并张贴在板报上。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最佳者,让其在教工会上做报告介绍情况。经过了一段假期,开学的时候教师提醒学生上学期放假前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看看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决定向全校教师作一次购买洗衣粉的调查。调查发现,校内教师对洗衣粉牌子的选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生们该研究报告的影响。”

上述例子中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指示,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些提醒和建议。很明显她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布置任务,并且在关键的时刻提醒学生应注意什么问题,其他的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把握好这种任务驱动的方法,才能在探究学习中出色地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3.活动后——引导学生自行评鉴

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评鉴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评鉴。教师应该做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地对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与反思,对课题意义进行再认识,其着眼点是学生今后的发展,如上面介绍的新西兰教师所做的。作为协助组织学生评鉴的教师不应再给学生打分或评定等级。上述新西兰学校个案中的评鉴十分可取,让学生自己张贴成果、自己投票选优、自己汇报总结,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提醒学生自己调查所做探究的影响。它真正把评鉴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事实上没有谁比学生自己更加知道自己从活动中获得了多少。

现今国际上流行的档案袋评定法,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从讨论开始,第一份提纲、早期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草稿以及最终作品都可被收录进档案袋里。档案袋的主要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这是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档案袋里的内容,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负责判断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定期提醒学生记下活动中所经历的点滴,储存起探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自我评鉴其效果比一个抽象的分数更有意义。

无论从探究学习活动的准备、开展还是从对活动的评鉴来看,只有把教师角色定位为探究学习的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高于学生的“指导者”,把探究学习这块领地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保证探究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学习,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终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教学与信息技术

一、探究式教学的物质保障

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知识

与传统的纸介质信息载体相比,电子媒介有着惊人的高密度。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完全可以装入一张光盘,因此在信息时代,每个家庭拥有一座小型图书馆已经不是神话。因特网更是知识的汪洋大海,在网上搜寻、检索知识变得十分有效和容易。每个上网的学生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超大型的图书馆,并可以获得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2.多媒体、交互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增添了活力,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计算机领域里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开始在辅助教学中得到应用。虚拟技术以电子信息装置取代原有的感知对象,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例如,计算机芯片的结构相当复杂,且体积小、密度高,难以观察和了解它的构造,更难以直观了解“数据是怎样在其中流动的”,虚拟技术可以在感觉上让学生“走进芯片内部”,亲自观察“数据流动”。

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班级授课的“工业化”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教学个别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

3.远程教学与虚拟学校,使教育超越时空并具有开放性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和虚拟学校已初露端倪,并在迅速发展。远程教学系统突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个教室空间里才能进行交互式教学的状况,教育空间的局限性不再存在。这一新技术,使教与学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几位教师可以协同授课,随时把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虚拟课堂。

二、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1.把教育纳入知识经济的结构之中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土地和资本,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

传统教育从来没有将教育视为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育则必须把教育纳入知识经济的结构之中,要像物质生产一样,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教育经费的来源除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外,还应包括有偿教育服务的收费部分。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将能保证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对教育的考核和评价也应从知识经济的角度讲求效率和社会效益。

2.现代化教育是在“大教育观”指导下的开放的大系统

在纵向上,现代化教育主张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接受终身教育,教育应向全社会各年龄段的人群开放;在横向上,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中,而是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办学有多层涵义,首先是“面向世界”,充分与外界交流信息,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成果与经验为教师所用。其次,应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实施通识教育和创造教育,切实培养出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