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远程教育
16000800000011

第11章 远程教育发展研究(7)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学习资源是指“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媒体资源(即软资源)”,它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再现了教师教学的设计思想,综合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教学理念,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学习资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代表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来讲,学习资源可以划分为课件库、教学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及网站学术、教研专题信息等。

当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也是社会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各类包装豪华的课件、各种学习性网站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其中有些学习资源往往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设计不科学,所以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怀疑和担忧。

以正在“走红”的课件为例,客观的讲,有一些课件确实对教学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完全是文字图片的堆积和知识技能的拼凑,换句话说是书本搬家。同时,由于设计开发人员缺少严谨科学的市场调查研究,造成许多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网络阻塞,甚至使课件成为“网络垃圾”。针对这种状况,有部分学者进行反思,提出了“积件(包件)”的概念,对此,学术界有较多的阐释,不再赘述;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另一种逆向的思维,即“点件”思想。所谓点件,就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重点或难点),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制作而成的微型课件,一般长度为四五分钟左右,从而减少或消除了像有些课件那样拖沓冗长地进行满堂“电”灌,可以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开发过程,点件比课件具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选题精准(重点、难点或某些知识点),能够抓住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同时设计要有创意和较强的针对性。点件并非信息的展示,也并非每节课都要使用,它是“晶核”,以其为核心,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自由组织成课件。

总之一句话,一个课件若没有富有创意的精彩的点件,则是平庸的;一个积件若没有包含珍珠般的点件,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仓库,毫无新意,最终也会沦为“网络的垃圾”。

六、关于差异——效果及“沟”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数字鸿沟”这一说法普遍为人们接受。任何领域都不能忽视效果和差异的研究,教育技术领域亦是如此。对于数字鸿沟的问题,就目前情形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相对欠缺。

对于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标准,而不能单看有没有使用多媒体,使用了什么教育技术。对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明确以什么指标来检测效果,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看其认知结构、态度行为的变化和个性发展程度。

第二,要知道站在什么立足点上审视效果,是用传统教育价值观,还是用现代大教育观。一门课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或者师生间存在互动交流的问题,就不能算是一门成功的课程;教学一定要留有空间,学生自己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课后自学,查阅资料,这才更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检测效果的最大法则就是经济,表现在:一方面用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另一方面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效果模式的选择也应被纳入我们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教育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同时,也扩大了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的网络技术,更是加剧了数字鸿沟,面对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波,国家、地区、种族以及学习者个体间的鸿沟正持续加大,“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信息富有者”如鱼得水,越来越富有;“信息贫困者”茫然不知所措,愈加贫困。因此,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对此应作冷静思考,并勇于担负起缩小数字鸿沟的神圣使命。

七、关于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人才为本。因此,队伍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在过去,人们习惯于把自己定位成为培训专家,热衷于对其他的学科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培训,却忽视了自身队伍建设。现在我们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状况,找准定位,认真提高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目前,教育技术人员不但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专家。因此,对于教育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要精心设计,认真对待。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培训模式之一是“反思论”范式,强调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反复的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对于教育技术教师的培训,我们不妨借鉴这一范式,并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特点,创建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关于培训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及系统论、媒体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教学设计等;

(2)科学层次的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心理学、学习理论、技术科学、管理学、设计学等;

(3)哲学和文化学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媒介文化等。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受训人员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育技术教学科研、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评价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专家级水平。

当然,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包括师资(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师德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作为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我们在以后也应予以关注。

八、关于低潮与高潮

所谓低潮时期即生存期,高潮时期即成熟期。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善,一些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节,很难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某些领域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甚至出现空白的地带。但是客观地讲,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界的专家们还是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所以目前的教育技术领域也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我们应认清形势,群策群力,明确研究方向,理顺研究领域,逐步健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促使其由生存状态尽快成熟起来,迎接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高潮!

案例让远程教育“不放羊”

在教师培训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校本培训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教师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主要形式。而远程教育又是对校本培训强有力的支撑。

但远程教育要完成支撑起校本培训的大任,存在的困难不小。学校分布比较散、学习时间不集中、学习地点不确定、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水平不一致等因素,都给远程教育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组织不当、措施不力,就容易出现“放羊“的局面。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形成一个核心,组建远程学习团队

远程培训学员是分散学习,时间不集中,如果是“放羊式”的学习,势必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我们具体做法是将参加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编排成几个团队,每个团队不超过50人。每个团队配一名班主任,两名辅导老师,以班主任和辅导老师为核心,组建远程学习的团队。学习团队在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的指导和监控下有序地开展学习。如暑期培训班,我们将199名学员编排成5个学习团队,在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学习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学习方式(看视频、写评论、发表文章)。团队之间实行三项评比:即点击数、评论数、发表文章数三项指标的评比。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及时掌握自己团队的学员学习情况,督促学员上网学习,完成作业。从而使整个远程培训时刻处在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的指导和监控之中,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使整个远程培训按照我们的部署一步步有序推进,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注重三个环节,强化培训过程管理

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方式十分灵活。要确保培训质量,必须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我们的做法是注重三个环节,强化培训过程管理。

第一、注重培训前的学习动员。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二是明确学习要求。由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宣布学习纪律。使每位学员都明确学习的要求,珍惜参加远程培训的机会。三是掌握参加远程培训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由技术员对全体学员进行远程教育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

第二、注重培训实施中的跟进与反馈。首先是抓好及时跟进的工作。辅导老师与班主任一道在网上收看视频课,阅读课程讲稿,同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主要是组织学员收看视频课,督促学员完成网上作业、提交评论、参与讨论、发表文章,查看学员上网记录。其次是抓好及时反馈。网络的快捷灵活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我们及时反馈学员学习情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一是及时批改网上作业。我们的辅导老师对学员提交的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改,指出优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员进行交流。并且利用每天一期的班级简报对学员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优秀作业在网上展示,或者利用月通报将学员的优秀作业公布在学习指导栏,让学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对学员学习的整体情况及时通报。远程培训的评价是让数据说话,学员的上网时间、发表评论数、点击数、发表文章数、参与讨论的次数等编成班级简报或一月通报及时在网上公布,同时将学员的优秀评论、优秀文章等编辑成册,下发到学员所在学校。以此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有效地促进了培训的有序进行。

当然,远程培训的质量和其他培训一样,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即最优化的课程资源和最优化的人力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