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16000900000004

第4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1)

内容精粹

学校实施的课程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节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二、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三、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环节

……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创新性校本课程既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来进行开发研究。

参加全国中小学创新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关于创新教育,国内已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创新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依据专家们的创新教育理论,浙江省新昌中学在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力求基于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贯彻教育学理论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一)贯彻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开发各种道德实践体验活动课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教育学理论中的德育知行统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新昌中学依据这一原则开发了各种道德体验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道德体验的各种情境与道德实践的多种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实践体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往认为德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念抽象,词句空洞的观念和认识。

(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开发各类选修课和各类兴趣活动课当代教育学理论认为,由于人的遗传素质与生长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人的个性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思维品质和个性心理倾向。如智力水平的不同,才能特长的不同,个性性格的不同与兴趣爱好的不同等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这种个性差异进行教育教学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新昌中学各类选修课与各类兴趣活动课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的,目的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得更多一些,使有特长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使有各种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在他们所乐意参与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1.强化德育功能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我国教育家吕型伟则这样说:“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核云盖顶,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教育作为一项将人塑造成为人的伟大事业,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而人性程度差异的衡量标准,则永远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对人类个体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德育担负着培养人之为人的重任。如果撇开德育去奢谈什么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强化德育功能。

2.弘扬学校特色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几乎不可能照顾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而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很难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亦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志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3.培养创造精神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蓄着某种创造潜能,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正是这种创造潜能最活跃的涌动期,好奇心、敏感性、跃跃欲试的勇气是其最明显的体现。但是,好奇心易在日复一日的司空见惯中丢失,敏感性易在烦琐芜杂的日常生活中麻木,而跃跃欲试的勇气则易在杰出人物的伟大发明创造的光辉照耀下消亡。许多人的创造潜能就是这样被沉埋于心底,长期尘封甚至霉烂掉了。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护其敏感性,鼓励其敢试的勇气,使学生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形成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并具备“我行”、“我必行”、“我能创造”、“我必创造”的信念。

4.注重实践体验

校本课程要克服传统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状况,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自主选择探究。它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必须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性,同时要考虑某些活动课程能得以实施的场地与设施。

5.建构开放体系

社会在发展变化,学校在发展变化,办学条件也在发展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当然要遵循这些发展变化,不能一经开发,就一成不变,固守袭用,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而不闻不问社会世事的春夏秋冬。尤其是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更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社会的各种变化,让这些变化及时地反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

6.考虑学生负担

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6个方面的考虑,学校可以建立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运行机制,见图。

三、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目标

创造发明活动课的开发,不仅仅是把它作为对学校劳技课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即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一个必要途径,所以该校的创造发明活动课,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各类特长生和尖子生的数量与质量,也重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德育实践体验课的开发,要基于大德育的理念,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都能有切实的提高;各类兴趣活动课的开发,既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特长,又要寻找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与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学科类任意选修课的开发,不仅要巩固和扩充学生从必修课中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努力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某些学科中的尖子。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二)落实教师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新昌中学首先根据原有的师资力量,将开发与实施的任务都具体落实到优秀骨干教师身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德育高级教师商伯逊老师负责开发与实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课,省级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黄林负责创造发明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省级教坛新秀昌吉尔等优秀教师负责各类选修课与兴趣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此外,新昌中学还授权各负责老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决定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和作指导。但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高素质并不都是现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也并不是仅靠少数骨干教师就能完成的。因此,新昌中学还长期开展对全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培训,不仅使全校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使骨干教师的特长优势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使创新性校本课程的教师才真正得以落实。

(三)确定场地

许多活动课的实施需要配备专用设施的特殊场地,如果没有特殊的场地,许多活动课就只能停留在设想中而无法切实开展。20世纪80年代末,在开发与实施创造发明活动课程之初,新昌中学就在老校园内专门设置了一幢劳技发明活动楼,并在其中设钳工实验室、制图室、作品制作室、作品陈列室,在实验大楼设配有无线电技术专用教室摄影暗室,此外,还提供校园花圃、农场和科教实验厂等活动场所。2000年学校搬迁后,新昌中学在新校区内的科技馆、体艺中心等建筑设施中,为许多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设施现代化的场所。

(四)联系社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的。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且也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新昌中学一直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社会进行联系。如在老校区时,学校与所在地附近的城东派出所联合,对学生进行法制与法治教育。派出所的警官经常应邀为学生作讲座,以许多活生生的案件事例,教育学生要知法和守法。这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如与社区联系方面,则是通过组织学生到社区任职、开展义务劳动、提供文艺服务等多种形式,与社区形成紧密型结合,使社区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窗口,从而为促进学生对社会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变,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新昌中学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已形成比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作进一步开发与实施的参考并推广。创造发明活动课是该校开发最早,成果也最为显著的课程,因此,关于这一课程的教材编写也开展得最早,至今已编写并公开出版了《创造发明基础》《中学生发明基础》与《青少年发明创造简明教程》等三本教材。关于德育实践体验课程,新昌中学已编写成《在新世纪闪光》的小册子,虽未公开出版,却成了新昌中学不断开发与实施德育,实践体验课程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成了许多兄弟学校开展同类课程有益的参考材料。评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研究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并存。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估:哪些开发成功了,哪些失败了。成功了的也还要看看需要作哪些改进和完善,以求取得更大的成功,失败了的则要寻找其原因。

四、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类

浙江新昌中学实际研究开发的创新性校本课程共分选修课与活动课两大类,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科目。

(一)主要选修科目

(1)语文科:《诗经》讲座,先秦散文简介,唐诗宋词欣赏,明清小说欣赏,美学讲座。

(2)数学科:二次曲线与天体运行,数学提高课,数学的应用,动手的数学,趣味数学。

(3)英语科:新昌旅游英语,英语电影欣赏,英语国家概况,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异同,英语的变迁,英语词语趣谈。

(4)物理科:物理提高课,物理与家用电器,物理学史讲座。

(5)化学科:化学尖子生的培养,化学与社会,家庭小实验,环境保护常识,化学史讲座。

(6)生物科:花木栽培技术,珍稀植物资源调查和繁殖,制作动物剥制标本。

(7)政治科:身边的法,身边的经济学,人口理论教育,国际国内形势讲座。

(8)历史科:新昌乡土史,浙江近代经济史,台湾历史,香港历史,中国书法史。

(9)地理科:气象观测,天象观测,旅游地理,新昌地理。

(10)计算机科:INTERNET的基础知识,WINDOWS2003,EXCEL的使用,VB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