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16001100000016

第16章 继承传统文明礼仪(2)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也从不忽视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调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与他人有效沟通、和睦相处的必备条件。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遵循礼规,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此方面,中国古人积累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直至今天,这些经验仍对我们具有启迪意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中国古人提倡和他人相处应把善放在首位。这里所说的“善”,不是巧言令色,也不是空具形式的繁文缛节,而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情感。《礼记·曲礼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只是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者仅仅内心尊重敬爱,而不表现出来,都是不够的。应该“内”与“外”结合起来,做到表里一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做到平等待人,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不因他人社会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只对处于社会上层的人表示礼敬,以势力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也必定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

古人尊敬他人的方法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古人认为“尊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意愿,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体谅他人的难处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尊人”还应做到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如果他人不喜欢某件东西,不要强求他人接受。古人云:“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又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和快乐,但决不能以此为乐,戏弄他人。拿别人姓名开玩笑,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对此种行为十分气愤,曾说:“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上》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的意思是说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接受他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它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坚持这一准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地交往,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要做到礼尚往来,应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看来,没有什么事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可见,以德报德、受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要求。当然,往来之礼也应适度,并非越多越好。因为送礼的本意是为了表达受恩者的感激尊敬之意,礼轻情意重,重要的是情意。正如《庄子·山木》篇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仪表、仪态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程度的重要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有助于维护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学业的进步和道德的提高。我国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类比,指出:禽兽如果没有了皮毛,就不能成为禽兽;人如果失去了仪礼,就不能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仪态的要求十分繁琐,但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打扮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时至今日,这些规范对现代人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帽正纽结,鞋袜紧切,这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基本礼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通常会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厌恶,从而不愿意亲近此人。当然,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还应考虑自己的职业、年龄、容貌特征、生活环境以及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等因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选择。一味浓妆艳抹,只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庄重是保持威严的前提条件,没有庄重就没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得到巩固。具体说来,行为举止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也就是站姿要端正,坐姿要稳,行动要麻利,睡觉时应侧身而卧。在公共场所,举止不可轻浮,不可轻佻,应该庄重、大方、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这样做,自己的行为才能处处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

(三)言语辞令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修养的反映。古人认为诚恳地修饰言辞是立业的根基,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提倡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巧言令色,是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的。古人还告诫人们要慎言。古人认为,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为了要人们说话小心、谨慎。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并非要求人们少言少语,而是提醒人们说话要看具体情景,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所讲内容是我国传统礼仪规范中的精华。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关于仪态、仪表的一些要求和规定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种优雅得体的仪表有利于个人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可为社会文明增色添彩。

礼仪在促进社会文明进程方面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一般说来,社会上遵从文明礼仪的人越多,个人的生活就越幸福,这个社会就越和谐、稳定。而社会和谐、稳定,就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统的文明礼仪中存在着许多对于今天仍有意义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对其加以继承和发扬,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案例梅贻琦:不苟取分文

1931年冬,梅贻琦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由公务人员按时送到。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里人乘坐小轿车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吃饭,处处精打细算。梅贻琦用一些废纸头起草的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现在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着他廉洁、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国统区的经济日益凋敝,民众生活极其贫困。作为教师阶层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出国生活的舒适而甘于清贫,从教不辍,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气节的体现。梅贻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许多教师一样,抱定了“科教救国”的信念。他的弟弟梅贻宝后来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意了。”在西南联合大学还流传着一段梅夫人自制米糕的佳话。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月薪在1938-1939年间还能维持一家人三个星期的生活,后来物价飙升就不能撑到下半个月了。于是,教授夫人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绣围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视力不好,就与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为“定胜糕”,隐含“一定胜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碍于梅贻琦校长的面子,卖糕时梅夫人遮遮掩掩,但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梅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流传得很远。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据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后打开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帐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他虽几次出任当时***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司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却能一生紧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正像林公侠所说:“他在母校十几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污染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是可以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