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21

第21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管理(4)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步从形象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开始从关注事物的表面转向关注事物的本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要求,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由于知识的积累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不满足于成年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别人而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比较贫乏,又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他们往往坚持己见,但又论据不足,意见尖锐,往往偏激、片面。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十分珍惜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随时加以引导和启发,又要对他们的独立思考中出现的缺点加以耐心、积极的教育,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上应强调将规范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主体教育管理观

无论从管理理论还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来看,都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成为学校和教师要首先明确的主要问题。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管理观的教育理论基础是,在教育本质观上,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教育价值观上,它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把个体培养成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的主体,从而使教育达到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主体教育管理观一方面强调严格管理,同时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与环境,注重发挥管理者、施教者的创造性;注重在尊重孩子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社会规范传递给孩子,这样就有利于孩子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使孩子在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用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教育,能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的统一,因为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主体性本身就是人发展的根本标志,而只有具备这种主体性的人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树立主体教育管理现在当前的学生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另一方面,人要使自己在商品经济中不成为金钱的奴隶,也要善于自我控制和调节。不具备主体性特征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当前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从观念上讲,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主体教育观,因为素质教育本身重视人的培养和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在观念上就要研究与实施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实践观和主体教育质量观。以科学的观念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就能充分获得管理者、施教者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

总之,主体教育管理观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二、学生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一)学生管理的任务

1.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成长往往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健康发展。

2.通过管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生管理对于任何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它不仅是要使受教育者的活动“有序化”,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这种人类传递自身经验和智慧的行为放置到现实的可能性上。否则,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教育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客体,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来进行,而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在于能否获得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使学生接受教育,服从管理,必须制定科学实用的管理计划,具体落实学生的常规管理,使其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同时,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确立分级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学生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质量,是做好学校其他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只有良好的学生管理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

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用外界的力量来进行教育管理,即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它主要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制约,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奖惩。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便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对学生的管理,管是为了不管,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在学生管理中,“外在”管理是必要的,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更具持久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管理过程的始终。

(二)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习的管理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学习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学习的辅导,一是学习制度的管理。

(1)学生的学习辅导:学生学习辅导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判断能力。它对于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技能,在学习上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有助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及其自信心的树立。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我国中学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法指导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今天的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当前我国学法指导已形成多种模式:

①课程式:即通过开设学习方法或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系统传授通用学习方法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学法的高度重视,使其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学法,但它易与各科学习脱节,方法不够具体。

②规程式:即把规定学习的程序、方法的材料(学习规程)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类规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易落实,易流于形式。

③渗透式:即在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同时讲解学习的一些方法的模式。

这是一种为广大教师所采用的、更具体实用的指导模式,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不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技能。

④治疗式:这是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疗的模式,是一种个别指导、针对性强、适应学生差异的模式,但也有局限性。

⑤交流式:即同学之间进行学法经验交流的模式,比如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经验介绍会、作业展览会等,这种方法生动易感,但经验是零散的。

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学习指导中常用的方法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上应实事求是,探讨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学法指导是通用方法与学科方法并存,但通用型的学法指导占优势。我们不否认通用型学法指导的适用性和经济性,但真正通用型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科性质不同,学习方法也各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认真探讨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我们还要注意,学法指导不是要学生去死记学习方法,而是要诱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管理者首先全方位地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状况,弄清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管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有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那些行之有效的各科学习方法,并介绍和推荐给学生,通过学习的实践使之变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习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应是对学生学习全程的指导以及有关的方法论的指导。它包括学习目的性教育,主要解决学生“想不想学”的问题;学习心理指导,主要解决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学习方法指导,主要解决学生“会不会学”及“善不善学”的问题。

(2)学习制度的管理:学习制度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除了加强学习辅导外,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作为学生管理的保障。这些学习制度应包括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和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

2.学生生活的管理

所谓学生生活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训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及习惯的管理活动。

学生生活管理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

学生生活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休息。

二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生行为的管理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成员,学生的一言一行必须与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的要求相一致,即学生的行为必然受到社会规范与要求的制约。因此,学生行为的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循有关社会规范的要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预防不良言行的产生,即培养和形成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行为的管理应以学生行为守则为基本依据,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基本要求,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本准则,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自觉凋控自己的行为。

4.学生组织的管理

(1)学生工作处(教导处):目前,在中学一般设有教导处,规模较大的学校设有学生工作处,它们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主要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生工作总体规范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学生工作处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机构,在管理的权限上应注意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年级组:年级组是学生管理的中层组织,主要负责研究班主任工作,分析学生思想情况,讨论思想教育和开展全年级共同活动等问题。

(3)班级: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主要由班主任在教导主任的领导下,和班级的学生干部一起,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和生活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管理下,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班级管理应从提高班主任的素质,选拔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和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舆论着手,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

(4)学生会:学生会是团结全体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接受学生联合会和学校党政双重领导。它要团结全体学生,反映学生的意见和愿望,协助和配合学校团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课余活动;协助班主任领导各班班委会,促进和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5)团委:团委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校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应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管理的六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