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24

第24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管理(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僵化的、外控式的,学校是受动的客体,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因而在这种体制下无校本管理可言,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只能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条条框框,循规蹈矩地具体操作执行。学校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实行校本管理,要赋予学校法人的实体地位。这是学校管理自主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作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竞争主体,必须根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确立起现代学校制度。

综上所述,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理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的,其产生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我国开始对校本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下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随着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的加强,学校就有一个如何适应变化、维持学校的生存、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校本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共同推进了现代校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二、校本管理的实质

校本管理是学校管理对传统的外控式管理的突破,是旨在提高学校效能的管理。何谓校本管理,它与传统的外控式管理有什么不同和区别,这是把握校本管理实质时必须首先搞清楚的。

校本管理外控管理

教育工作特征·教育需要目标多元化·教育问题复杂多变化·教育改革幅度大、频率高·效能适应取向·追求素质·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教育问题简单少变化·教育变革少·标准稳定取向·追求数量续表

校本管理外控管理

学校管理原理(中央对学校)·异途同归原理:达成目标可有多种不同方法,强调弹性灵活,各施各法·权责下移:问题不可避免,应在发生的地方及时地将问题解决,讲求解决问题效率·学校是自行管理系统:自行管理、主动开发承担责任·重视人的积极性:发展内在的人力资源,校内成员广泛参与·内部过程改进·标准结构原理:达成目标应有标准方法程序,强调通用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央集权:事无大小,均由中央作集中控制,避免发生问题,追求程序控制·学校只是执行系统:外在控制、被动承受无从问责·重视制度的约束性:加强外在监管,官僚系统膨胀·投入成本控制校本管理,其字面意思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先生在《走向校本: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一文中对校本管理,着重是对“校本”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表述: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对校本管理的理解应是:以学校为本体,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具体来说,一是校本管理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展开、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二是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即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人放到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要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和谐合作;三是学校是一个不断改进、适应变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学校有自主权。

香港教育研究所郑燕祥先生在研究校本管理时,把它与外控管理作了比较,有条件者可对其进行参考,以便广大校长在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校本管理的实质。

如何理解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校本管理作为当前学校管理的崭新理念,它不同于外控式的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理论假设和所依据的管理原理不同。

一、校本管理是自组织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外控式管理原理下,学校管理虽也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从外部进行控制的角度对其系统模型作静态性和逻辑性考察,而不是系统本身的发展。自组织理论则是立足于学校自身来研究学校系统的发展,这就使得人们对学校系统的研究更趋完善。自组织这一概念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一般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组织水平向高组织水平的运动演化过程,这种演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外界的简单控制,而是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学校管理是组织管理系统,根据学校是自组织管理系统这一假设,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应是来自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

自组织理论作为从一般系统理论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仅表现在自组织的结构上,而且也表现在自组织的过程上。就其特点而言,它主要表现为:

(1)自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的维持与发展要依赖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虽然过去和现在人们都是把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去研究,但这种研究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静态的有序结构,而没能像自组织理论那样去揭示宏观稳定状态下的微观动态有序结构。

(2)形成有序结构是系统内要素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只能是形成有序结构的条件,同有序结构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能力。

(3)自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在从无序态向自组织态过渡时,其有序结构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突然发生”的,学校管理系统也同样反映出自组织理论的这一特点。

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仅靠接受外部的影响和指令而进行,如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去执行任务,那它就是一种组织管理系统,其行为就是一种组织行为,它的体制框架就是“组织—人”。学校自组织管理系统则不是靠外部指令,而是靠学校内部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如在学校管理中,人员之间通过多维协调形成的人际关系,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和应变力,学校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等,都是自组织行为,它是一种“人—组织”的机制。作为组织管理系统,它不可能形成校本管理,因为它是受外部指令运作的学校管理,是一种不自主的学校管理。形成校本管理必须是自组织管理系统,因为学校组织只有自主性、自控性,才能形成自组织的校本管理。当然,自组织的校本管理说它不靠外部指令,并不是说它不需要同外部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的文换活动,而是指不靠外部的强制性指令,由组织自主、主动地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印发展。

二、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种要素,但其中心要素是人。在学校管理的诸种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自在之物,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转化为为我之物,才能进入到学校管理活动领域之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作为其他的学校管理要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人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也是由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学校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其他各种管理要素。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受“泰罗效率主义”的影响,其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X理论”

的“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是以事、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理论认为人天生下来就是好逸恶劳的,他们的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要素,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人。因此,学校管理既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也不能把人简单地放到等同于其他管理要素的地位,而要始终把人放到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中心位置来加以认识,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学校管理要满足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