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我非常赞成这位家长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一个灌输,当然我们也要对孩子阐述一些道理,但是如果是用僵化的灌输,他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所以,不如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光是养成,而且养成过程中可能是一种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可能是一种对他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们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在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出很好的习惯,就会让他养成很好的做人的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恐怕非常重要,第一,要使孩子有一个很好的习惯的养成,首先他要有一个模仿或者效仿的榜样,首先恐怕就是他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所以在我们学校中,从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学校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所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教育行为,都具有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追求积极的教育行为,而避免错误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说,老师浑身上下不仅仅要作为一个教育的劳动者,甚至他本身就是教育人的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同样,应该说,家长是学生最早先的老师,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成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表率的作用将会对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像知识一样,知道几点就行了,这是不够的,他需要在一个环境中去养成,去鼓励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对他的习惯和行为,我们应该看着他、帮着他很好的养成好习惯,帮助他成长,使他在实践中巩固这种的好习惯。
网友:在学校,特别是重点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怎样看?
李金初:应该说,在我们学校录取学生时候,高中录取的时候,应该说,我们见不到学生的档案,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按分排队录取。但是在初中录取的时候,学校是有自主权的,因为我们学校是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国有民办制学校,初中是面向全市、自主招生。在招生的时候我们会依据两个方面的标准录取,第一,根据学生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成长表现,也就是所谓成长档案袋。第二,根据我们进行的学习能力测查。今天我们讨论德育的问题,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在我们学校录取学生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学的录取结果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对未来的影响,对他怎样争取进入十一学校也要有一个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导向。我们通过成长档案袋中提供的真实的材料,看到如果他的成长过程中表现优秀,我们肯定会优先录取。我们非常欢迎那些在小学时期能够有着很好的、积极的表现的学生,比如遵守纪律,富有创造力、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的孩子进入我们的学校。所以说,德育水平在我们学校的录取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会按照等级,进行量化、打分,最后决定学生进入我们学校。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报道,奥数班、特长班成为家长很趋之若鹜的内容,不知道李校长对此怎么看?
李金初:在小学或中学中,我认为,还是存在一些具有数学天才的儿童,这些儿童如果发展良好的话,对我国未来培养一些各行业的优秀工作者还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现在并不是对天才的儿童就培养得非常好,恰好相反,应该说,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提供一种针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机制。但是有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对这些天才儿童进行适当的、合适的培养。我看有一个材料,北京的学生百分之几十都会进入奥校,一参加奥赛就有上万人去参加。我想,具有数学天才的儿童绝对没有这么大的比例。所以,这是打着一个比较好的旗号,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已经走偏了道,是当前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育组织中国第一届数学竞赛的时候,包括粉碎四人帮以后,组织数学竞赛的时候,那就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也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把这些东西异化了。对现在人人参加奥校、参加奥赛的情况,还需要进行调整。调整以后,对这些天才儿童的培养应该采取一个合适的机制来进行。因为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才和拔尖人才,这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和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作为一个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的校长,您认为这种小学、初中分开的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什么优势?
李金初:九年一贯制或者是六、三学制的,或者是像十一学校,是个完全中学,可能是初中、高中三三分段的,但是在我们学校又存在着从初一到高三连读六年、中学六年一贯制的一个班,应该说,从德育的本质功能看,我认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的基本任务都是育人,而且用这么长时间,使学生从一个不太成熟的儿童,到逐步成熟的一个少年,甚至是成熟的青年,我觉得这样一个时空过程中,应该说都可以施加相当优良的影响。如果我们方法不当,也可能给他提供的影响是不够优良的。所以我认为,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来看,学制不一样并没有带来什么影响。无论学生在什么样的学校,他的年龄都是一年长一岁,他的心理的成长不因为他在不同学制的学校而发生改变,也不因为他在不同学制的学校,社会对他的要求和教育的效果就会改变。至于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效果的不同,可能是不同的教育方法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这种学校学制本身带来的影响。
网友:十一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有没有具体标准?你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者,请问您是如何使学校和学生从固有的圈子突围的?
李金初:应该说,我们十一学校对德育有明确的标准,我可以说说。
我们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和我们国家提出的德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但是我们又突出了远大理想和世界眼光,同时我们又强调有一个爱国热情,所以我们强调,要培养有中国魂,又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这是我们强调的目标。
另外,说到突围。应该说,我们对德育的教育存在一定突破,但是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结果,客观上是不是这样,就看社会和专家的具体评价了。应该说,十一学校从来就有一个优良的德育传统,早年它是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是由中央军委组织部直接领导,因此,党和部队一些非常优良的传统,在这个学校是一直秉承下来。包括德育方面,应该说,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我们简单讲一下十一学校德育的历史,在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要求,就是服从性、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听话的干部是好干部,我们党的主张也是如此,应该成为一个螺丝钉、一块砖。但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特别强调集体教育,也就是共性教育,我们进行批量化生产,按照统一要求,就好比工厂车间里进行机械化加工,我们“加工”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是一样的,他们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这种德育我称之为“工业德育”,这和现在我们提倡的人的个性化,鼓励我们的特色,鼓励我们的多样化发展,应该说是相悖离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今天,在市场经济运行越来越活跃的今天,我们要求人们在多样和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技术生活和政治生活、国际生活中怎样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求多样性、竞争性和创造性,所以每一个人就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做。同时,学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他除了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贡献的社会功能外,人还应该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他不仅仅是是为社会存在,还应该为自己、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存在。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我形象地比喻为,我们要先见树木,后见森林。我们现在搞集体教育,很多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作为教育对象,我们要进到树林中,要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每一个棵活生生的树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森林,因为数目只有在林中才能成长。所以我们要先见树木,后见森林,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们要进入学生的世界进行我们的德育工作,要进入到学生的心里,回归学生的心理世界,这样才能进行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特点是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个性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信任、尊重、理解。在我们学校的德育有三性:工作中我特别强调理解和沟通,理解是基础,人对人的理解是基础,沟通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我们强调体验,在体验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德育是个过程,通过体现融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还强调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他们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双主体,来进行他们之间的心灵的交流。他不是一个训斥的过程,是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个知识交流的过程。我们讲建构,德育不是机械加工,不是物件的改造,是人的成长,是主动的吸纳和融合。我甚至讲,我们说孩子是花园的花朵,这也对,但是他不是等待园丁去浇灌,他也在积极主动的成长,但是如果有了园丁浇灌,他会更加好的成长。
我们也强调激活,儿童的成长可能会进入盲区、黑屏,怎么办?我们要耐心等待,要采取激活的办法打开黑屏。
另外还有层次递进,这是一个数学术语,我们逐步递进,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非常理想的境界,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现在有人说“恨铁不成钢”,这是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追求“满意解”,让孩子一天天成长,而不是他一下子成为模范我们才满意。我们对孩子的假设,他应该是逐步进步的,他是天天向上的,他是希望向上的,他是可以向上的。这是我们德育工作基本假设一个重要的起点。通过这些来看,应该说,我们学校的德育在建构主体性德育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是我们最近这些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某种突围。
主持人:通过您的谈话,您把整个十一学校的德育思路和构建介绍了一下。
那么,十一学校对德育教育有综合活动课和开放教育的德育教育形式两种活动,请详细介绍一下。
李金初:综合活动课是在1993年我们创造的一个新的课程,创设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实际存在的教育背景,再一个是当时存在的一个临时的诱发事件。教育背景是,我们国家的教育长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产生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这样,教育表现了几个大的弱点,比较封闭。计划经济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封闭体系,很少对外开放,它自我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也是比较封闭的、自我完备体系。同时,在教育内容上,应该说,也是比较狭窄,教育空间上也控制在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几个教师之中,很少与社会接轨。培养的方法是机械加工、批量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我们的教育方法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像警察一样,管得特别死、特别宽,还有就是像老太太一样。总之,我们采取的都是比较保守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和德育应该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