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楠校长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首届国勋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兼职督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徐校长的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卓越的教育教学成就,锐意的改革精神,理想的人格魅力,在省市内外、省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校长。以下是对徐校长的教育和管理思想中闪烁的几朵火花的撷取。
一、寻找“移动地球”的“支点”——物理教学家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这句话给了物理学家充足的信心,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的遨游与探索。而徐承楠校长作为一名物理教学家,也一直在寻找这个可以“移动地球”的“支点”。
徐承楠作为浙江省杰出的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物理学功底极其深厚,物理教学思想独到、深刻,在长期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孜孜以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进到形成素质的层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将研究集中到“科学方法”教育的层面上;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促成有效学习”的物理教学模式。
这种“促成有效学习”的物理教学模式以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以融为一体的激发动机、创设情境和展示过程为教学原则,以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分层教学作为教学策略。这种模式主要是强调发挥教师的“促成”作用,即促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和展开,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优化,使认知过程和素质形成过程有效化、高效化,使学生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刻领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在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科学素质培养、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方法教育等各个方面,徐承楠都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问题的提出,方法教育双维目标体系的构建,隐性和显性两种实施模式的构建等等,这些连续而深入的探索,开拓了物理教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大地丰富了物理学科教育理论。
徐承楠孜孜不倦地在物理教学这块园地里探索、耕耘,终于突破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束缚,形成深受学生欢迎的“促成有效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们说“他的课往往给我一块旷野,让我们自己在其中探索;遇到疑点时,他指给我们若干条路,却不可告诉我们通向何方。”徐老师则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领悟到物理的思维方式,是他最愉快的事,“就像遇到了知音”。
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持续而显著的教学成果。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提高,会考优秀率和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茅,甚至遥遥领先。不仅使各类学生都达到了物理学习的高效果、高效率,难能可贵的是还使学有潜力的尖子学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他的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在浙江赛区获奖79人次,其中一等奖24人次,二等奖17人次,三等奖18人次,四等奖2人次。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3人次,全国力学竞赛一、二、三等奖各1人次。6人次参加国家物理奥林匹集训队,其中吴欣安勇夺第29届中学生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在他担任物理教学家期间,他获得的荣誉不得不称他为专家型的教师:浙江省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考物理命题指导委员会成员、《物理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而最终凝聚他十多年物理教学和研究心血的“促成有效学习”物理教学模式也将走出杭二中,间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做锐意进取的弄潮儿——教育改革篇
教育要想有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探索与改革,探索就是其发展的必要过程,而改革则是其发展的主旋律。在“改革”这块园地里,徐承楠校长永远是个爱闯荡、锐意进取的弄潮儿。
站在改革的前沿,他开始构建素质教育的育人体系,着手进行三项改革。即: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以下说一下前两项改革。
针对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中内容单一,修业方式划一的弊端,徐校长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一个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分别有必修、选修、自修三种修业方式,并且配以不同评价方式和相应的导师制、教师制等指导方式的“三三制”课程结构,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新路。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徐校长提出了理想化课堂模型,作为各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教育者通过达到教学理想状态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实践,来寻找教育学最优化的规律。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有四个要素,即(1)目标达成度的增量为100%。假设教学目标的课前达成度为0,课后达成度为100%,这就要求目标内容和谐,目标层次合理,目标表述明晰。这就是最理想的。(2)学生参与度为100%,从参与的广度而言,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从参与的深度而言,全体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3)时间利用率为100%。即被利用时间\[被利用时间=可利用时间-(无效时间+无关时间)\]和可利用时间之比为1。这就要求教学者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效率。(4)课后希望再学习率100%,一堂好课应该能引发学生想进一步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探究新一目标层次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改革的另一举措是努力构建一个适合现代化教育需要的教学信息传递网络。变教师与学生单一交流渠道为教师与学生,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与学生、教师指导人的多媒体和学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流通渠道。为此,二中花大钱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移动多媒体,电脑实现校内联网,上因特网等。
近几年来,徐校长把教育改革又推进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提高了“自主发展教育”的教育改革设想,并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性科研活动。“自主发展教育”是种有组织的、系统的、受控的教育活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启发、引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从而形成自信意识、自强励志、自觉求知、自控奋进的优良品格。
徐校长认为,为师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能自主发展成才氛围,是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此,他提出了“三方四自”构想。
老师
自主学习
自主工作
自主约束
自主发展
学生
教育价值观而言,“自主发展教育”实现了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两种价值观的统一。就培养目标而言,提倡“自主发展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竞赛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其结构图如下:
学科管理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
自主发展
自主性
能动性
创造性主体精神创新型人才徐校长说得好:“教育是一门艺术,这体现在教育是对学生行为的改变以及人格的塑。”而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措施应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主旋律。我们相信,始终站在改革前沿的徐承楠校长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将不断地探索和前进!
三、追求完美的境界——学校管理篇
徐校长说:“我一直都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在教育上我永不满足:我希望二中成为全国一流学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思想付之于实践。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学校管理上,他都秉持着这样一个方针。作为全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学校管理分会理事长,对学校管理,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诠释。
他在学校管理中坚持思想领先,重视理论指导,是学者型的校长。作为校长,他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校长。有正确的办学思想,有科学的育人观,起点高,眼光远。他构建了科学而完整的一个杭二中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同时,他也构建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学校管理体系。他重视素质教育,但不忽略升学率,他认为: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升学率是立校之本。在高素质基础上抓高升学率,教育不能以升学率为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而升学率是抓好素质教育后的自然结果。他重视学校管理,但不是为“管理”而“管理”,仅仅把“管理”当作一种手段,目的是提高整个办学效益。他说:要解决学生的内驱力,由他律走向自律,让学生自己吸收,而不是灌输。“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思考,每年每学期要有新东西拿得出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汉书·东方朔传》)过分严肃的对人明察过甚的人,就不能容众,众人也将不乐为其所用。徐校长治校,很有点“君子之风”,“威尔不猛”,有威信而无咄咄逼人之处。权势可以建立“威”,组建立不起“威信”,当领导的不可以势压人,以权凌人。徐校长对教职工做到:人格上平等,思想上尊重,服务上超前。重视“造势”,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教育大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记语·小路篇》)以自身崇高的人格去感染和影响别人,使被管理者相信其“道”,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这又是徐校长管理的一个特点。徐校长的人格魅力在杭二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谋事公心,处事公正,办事公正,使广大师生既信其“言”,也信其“行”。他胸襟广阔,谦逊大度,使人感到可敬可亲。校长办公会议也好,行政会议也好,他总是给别人营造一种可以畅所欲言的氛围,并不因为我是校长,你是下级就不听取你的意见;也不因为我是特级教师,而忽略其他老师的意见。
古人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名。”(《管小》)凡成就大事者,都有吸纳万物,包容万象,吸收各种人的意见的雅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状大自己。
徐承楠在教学上是一个佼佼者,在管理上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弹奏的是一首美妙的“曲子”,他的身边当然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知音”。徐承楠老师谈衔接教育
2003年徐承楠老师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令人记忆犹新。而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在讲座之后,徐承楠老师立马被涌向前的家长团团围住的场面,当时讲台四周是人头攒动。家长们争先恐后地提问与插话,让作者丝毫没有近身的余地。作为名师,徐承楠老师谈衔接教育系列讲座,谈有关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问题,让家长真正感受到了教育名家的魅力。
徐老师提出“家长理解的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只是衔接教育的一个方面,其实学习处处存在衔接”,这是他对衔接教育的理解。他说,不同学期之间,不同科目之间,乃至学习内容之间、学习方式之间只要存在过渡就有衔接的问题。而过渡好各种衔接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学生和家长需要掌握的是科学教育的理念,然后根据理念来指导自己具体的行为。
在现场,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偏科的事而烦恼不已,她说儿子断定是要读理科的,但是现在尚未分班,历史、地理还是要算入总分,这两门课的薄弱使得孩子的排名总是无法上前。“就是这样随他去呢,还是要努力补补历史地理?我们真是想不好。”“如果你认定要考理科的,历史、地理不好有什么大不了?”徐老师说:家长要看淡名次,看清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理科真的很好,那些只是作为考查的文科科目不需要花大精力去应付,好当然很好,不好也不用强求,只要不影响过关就行。
要不要请家教,什么时候适合请家教,这个问题成为了家长提问的热点。对于这个问题,徐老师有三个观点:一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请家教。孩子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他能从困难中自己摸出一条道,对他以后的学习有百利无一害。一有困难就急着请外援,容易让他缺乏主动性。二是高中阶段前期不要请家教,特别是高一,完全没必要请家教。这个时期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难度也不高,孩子需要培养思考和探索的学习习惯,过早的依赖家教百害无一利。三是选择一对一的、指导型的家教。如果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哪怕他名气再大也不要选择。全面教授知识的家教也不要请,只需要有针对性的能帮助孩子查漏补缺的家教。因为再教一遍学过的知识对孩子没有好处。
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是徐老师对家长的第一个要求。好的家长不是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就焦躁不已,而是耐心地帮他解决问题。请每个家长扪心自问,你是不是已经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到了孩子整个学习状况,而不是就看到突出的一点。第二要求家长明白孩子入高中时的排名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考得不理想也不要急,帮助他认清问题所在,并尽量在高中阶段前期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多鼓励。第三要求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任课老师,哪怕这个老师真的教学水平有限。因为孩子必将要与老师朝夕相处,让他产生逆反或是不屑心理都对其学习不利。老师哪怕再不好终究知识比学生健全,家长需要教导孩子的是尽量挖掘和利用这位老师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