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此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优化教师结构,建立校内外人才流动机制,创造学校的人才优势。北京五中的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在1988—1992年的第一轮改革中就取得了重大进展,在1992年至今办学体制改革中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在学校的聘任制中,始终坚持了四条原则:第一,双向选择。教师和学校有同等的选择权。第二,按需择优。学校不用多余的教师,也不聘相对水平不高的教师。第三,高工作量。达不到相当于两个班语文或数学工作量的不予聘用。第四,评聘分开。根据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划分校内教学级别。这些年来,学校内部的岗位聘任逐步与社会人才市场对接,向市内外名牌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及社会公开招聘。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学校,优化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和年龄结构,保证了教师工作的高效率。
北京五中的工资制度叫做“多元无级结构工资”,由八类工资构成:1.年功类工资。含工龄工资、教龄工资和老教师荣誉工资,这是倾向于老教师的。2.差额工资。即北京五中的职称工资,这是对职称评定的承认。3.教学工作量工资。以初中合格教师的单位工作量工资为基础,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增加值,并对现职班主任和高中教师提高一定的标准,使水平不同、工作量不同的教师拉开收入差别。4.管理类工资。含班主任、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备课组长和行政组长津贴,且有较高标准。5.指导类工资。一是对年青教师的指导费,二是对特长学生的辅导费及学生获奖后对指导教师的奖励。6.研究类工资。凡承担或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均按课题级别及成果水平给予较大的津贴鼓励。7.荣誉类工资。对获得国家、市、区先进荣誉称号者,给予一定期限(23年)或一次性的工资奖励。8.集体绩效类工资。属年度集体奖,这是针对教育劳动成果集体性的特点而设立的。这个方案的特点是:承认教师的历史劳动和劳动积累,激励现实劳动和劳动水平,鼓励面向未来的提高和发展;反映教师劳动的范围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既有学生也有年轻教师,既有教书也有育人;体现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具有对教师发展方向的导向性,引导教师成为实践和研究紧密结合的学者型专家型教育工作者。
四、建设“现代、领先、一流”的教育技术环境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其核心是面向现代化,而落到实处便是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中,包括了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技术的现代化。在教育技术中,又包括传媒技术、评价技术和测量技术等。传媒技术既包括传统的书本、黑板和粉笔,也包括现代的投影、声像、计算机、电影机、传真机和各种缩微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所形成的教育传媒体,是书本、黑板、粉笔、算盘的进化与发展。当然,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只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把教育现代化窄化为教育手段现代化,进而又窄化为传媒手段现代化的看法,是片面的。然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以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的,没有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就没有教育。当今世界,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信息的快速生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学校教育不能不寻求高效的信息传递媒体,否则,将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因此,没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科学家预言,无所不在的电脑不仅会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会大大影响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迅速革新着的信息技术时代,以及越来越多的伴随电视机和计算机成长的新一代。这样,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两个问题:教育如何使新一代适应新时代,又如何运用时代创造的信息技术来培养新一代?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人选择职业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先进的条件只有在教育中,特别是在教学中产生了效果后,才具有实际价值。经验已经表明,最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与使用这种技术相适应的教学相结合,它在教育环境中就毫无用处。因而,必须制定使这些技术能够真正成为工具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方法、方式上的技术改造。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必然引发课堂教学的革命,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思维、引发联想、激发兴趣、促进自学、增大容量、分层教学,都会带来巨大的方便。它不仅是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更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
为此,学校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的目标:现代、领先、一流。在环境建设上,努力追求“现代”;在技术应用上,努力争取“领先”;在运用成果上,努力达到“一流”。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领先应用是关键,一流成果是目的。在这一目标激励下,学校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以千兆校园网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并通过DDN专线联通了国际互联网。在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后,电子备课工具为不懂计算机编程的教师提供了编制多媒体课件的再创作平台,这就可以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软件。目前,教师自制并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已有400个,各种软件累计总价值达50万元。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北京五中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方面,主要用于校会的电视直播、录像班会和学生电视台。在教学领域,除录音、录像设备外,实现信息化教学是引进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目的。这些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的改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8年5月,北京五中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参加“九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实验研究和北京市《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综合电化教室教育教学功能开发与应用》的实验研究。老师们结合工作实践,确定选题,进行研究。如计算机教学手段与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计算机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学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等。教师们自制的许多优秀课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奖,有的被收入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CAI资源库。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在北京五中的加速建设和广泛应用,加快了学校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中期评估中,北京五中获得了北京市第一的优秀成绩。
21世纪已经到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时期。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新世纪初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作为教育改革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明确了任务,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学校在探讨反映时代特点的教育理念和适应时代特点的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新模式方面,面临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如,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将是一种崭新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在技术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关系、评价标准等方面产生实质性改变。建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展开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竞赛给十一学校争取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也为学校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展望未来,学校制定了跨世纪的三大发展目标:1.实现并完善学校国有民办体制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建;2.建成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校;3.完成学校全面改建任务并建成现代化的学校。同时,详细编制了北京五中在21世纪前15年的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北京一流,实现全国示范,成为中国名校。具体指:一流的校园建设、一流的设备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工作待遇、形成“十一”特色。
十一学校将采取“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战略,分步实现“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的宏伟目标。
第一步:2001—2005年: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在扩大办学规模、完成改扩建工程的大部分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生源、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办学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进入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和全国100所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行列。
第二步:2006—2010年:全面提高,北京一流。本规划所列各项分项目标80%以上得以实现,各方面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入北京市中学前列。
第三步:2011—2015年:全面优秀,全国示范。全部达到或超过本规划所列目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水平稳定进入北京市优秀中学前列,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成为中国名校。蓝图已经绘出,目标已经确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把一个现代化、花园式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十一学校展示给我们的祖国。学校与祖国同蒸蒸日上,兴旺发展。
“数字校长”李金初
跟李校长交谈时,你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给你算账——
时不时,那一串串精确的数字就会不由自主地从他的口中流泻出来:某事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时。去某处大概是几里地、方向如何、估计用多少时间。历史上及目前学校教师老中青的比较和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硕士、博士的比例……谈起这些年所走过的改革之路,他更会“生均”、“校均”、“人均”地一路给你算下去,从学校算到社会,算到中国,算到世界;再从世界算回中国,算回学校,算到脚底下的每一步路怎么走……哎呀!面对他五彩缤纷的数字世界,就算一个从来不爱算账的人在一阵眩晕之后,却也被慢慢地带了进去……也许,你从来就不知道李校长是学什么的,也不了解他是教什么的,但,就凭他“特别爱用数字说话”这一点,而判定他是学数学的,准没错!他正是北师大数学系64届的毕业生。然而,就我的目光所及,能够把专业的特点带入人生,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李校长是极突出的一位。他对数字特殊的记忆力令人惊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数字独特的“生命感”。那些在别人看来是那么枯燥、无味、啰嗦、麻烦的数字,在他却是那么有灵性,那么有情致,与他的生活、工作、事业水乳交融。可以说,他的事业是充满数字的世界。
李金初善于算大账。
他的大账,算出了目标。
1993年,一位资深记者采访过李校长。
此次采访,在人们的脑海里播下了一串鲜明的数字:
——拥有200多亩土地、设施设备曾经领先30年。第一任校长林月琴是位有远见的教育家。当年,她是参照前苏联少年军官学校的规模建的校。这为学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目前存在四个不适应:(1)学校规模有限,教室数量不够,不得不挤占学生宿舍和实验室;(2)教室不标准,并且难以安置现代化的电教设备;(3)设施弱项、缺项太多;(4)设备老化,处于经常要靠维修才能运转的境况……
——面临四项任务:(1)要设计和规划好学校的未来,尽可能地高标准,不干则已,要干就是最好的,争取20年—30年不落后。(2)艰苦创收,准备好下世纪前期学校高速发展的运转经费。(3)准备好高质量的年轻化的干部和教师队伍。(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有特色的一流的市区窗口校……
——完成任务有四个有利条件:(1)学校有老一辈留下的至今仍让人羡慕不已的土地,不愁没地儿发展;(2)海岸线越长的国家,越有发展的优势。学校地处海淀区西南,三面环街,同样有着发展的优势;(3)海淀区除了中关村一带,就此校所在地区科技力量集中了,学校家长中70%—80%是科技人员,这是可以依靠的力量;(4)学校周边的父老乡亲对学校寄予厚望……
——自己的一大志向: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个人的生命是一瞬的,事业才是永存的;只有把学校放到整个教育的大系统中,把个人的发展放到事业的大潮中,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