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16009700000010

第10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3)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毕业典礼这天,毕业班的同学都要聚餐,十个同学一桌,自由组合。我担心罗××没有同学要,没想到不少同学都邀请罗××加入他们的聚会,这其中还有不少男同学,望着其乐融融的聚餐,我发现罗××笑得真像一朵花儿!

这位教师让罗××明白了,她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冷眼和嘲讽,她不是卑微的小草,可以任人自由践踏!她也是一朵动人的花儿,也可以有尊严的成长,被人捧在手心美丽地绽放!同时,更教给了同学们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了宽容和爱心。

二、精讲,精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把握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基础上,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用力在刀刃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反之,如果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抓不住要害,讲不到关键之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是精。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少讲,完全采取以学生学代替教师教的做法,是对精讲的曲解。当然,时间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关键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可以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在一堂课中,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探索新知、突破重点难点内容,不能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精导,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评价。一个个启迪学生深思的提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效果。课堂提问的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教育思想和创造性。在一堂课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好不好,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关注的是质量而不是形式和数量,只有注重提出问题的诱导启发性、层次的渐进性和时机的选择性,才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学生显示自身才能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导”如何求“精”?教师站准位置是前提,设计简练精要、准确精当、简捷精巧是关键。

1.教师站位要准,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要站在侧位当好“导师”,不当“讲师”或“问师”,不当落后于学生发展的“尾随者”或“服务员”。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策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以诱导、引导或指导。不要跑到前面“牵”着学生走,也不能落在学生后面“放空炮”。

2.训练目标、内容要简练、精要,不能过于繁杂求全求多。训练目标需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难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还没上就已把自己搞垮了。训练内容也不是越多越好。作为“例子”使用的阅读材料、写作训练题目,只要符合训练要求,能取得最大实效就成,多了反而会加大“认知负荷”,妨碍知能转化。多读多写固然可取,但那是指“例子”之外拓展视野积累的丰富内容,不是搞“题海战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留有余地,是确定训练目标、内容最重要的原则。

3.训练要求、内容理解要把握得准确到位,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嫌。理解把握不准确,粗疏马虎,在课堂上乱放炮,就会误导,牵着学生绕弯子,甚至把学生“导”糊涂。课堂上启而不发、“发”而不准,不是“启发”不好用,而是教师自己没定准调,一脚深一脚浅,逼得学生瞎撞墙。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反而怪学生不“配合”、水平低,这观点是不对的。

4.训练思路、环节、方法要简捷、精巧、实用、高效,力避迂拙、繁杂、华而不实。以阅读指导为例,从何处切入,走什么路子,需哪些环节,用什么方法,必有多种可能,全凭教师选择。同是一课,1000个人会有1000种教法,哪种教法最巧妙省事,效果最好,特别需要用心比较。此处最见教学功力,最无止境,值得穷一生精力研究。

2003年酷暑季节,带着对新课程的不解、困惑,浙江省湖州市某中学的陈老师加入了《历史与社会》新课改教师培训的行列,成为新课改的第一批“吃螃蟹者”。习惯了以前“师授生学”教学模式的陈老师,本以为不可能对新课程产生很大的热情,但通过短短一天培训,不仅彻底改变了他对新课程的抵触情绪,而且对它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就像十几年前刚大学毕业时一样,憧憬着新学期的赶快到来。9月,终于开学了,陈老师带着培训时学到的一点新课程理念,满怀热情、充满信心地投入这场新课改的实验之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陈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很大调整,“权力下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困惑也随之而来: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乱堂”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考试怎么考?对学生要怎样评价?课本确实图文并茂,但有时“豆腐干”大小的内容需一课时完成,确实很难操作。就在困惑之中,陈老师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活动。上课的内容是综合探究三《模拟旅行》一课,课本除了插图,就是布置给学生的几个任务,正文内容很少,因此陈老师采取了这样的上课方式:

方案

“旅行”,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教材设计的是深圳某校学生沿京九、陇海、兰新线进行考察,显然用教材教,学生作为旁观者,兴趣不大。怎么办呢?陈老师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三大板块:“导游”“模拟旅行”“找差异比赛”。上公开课的前一天,跟所教班级的学生见了面,在布置了课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后,他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明天,我不是来上课的,所以可以不带书本。我将带大家出去旅游一回。”许多同学的眼神里表现出好奇,几个性急的同学已经发出了欢呼:“太好了,去哪里?”他微笑着说:“明天自然会知道,同学们,明天多媒体教室见!”陈老师把悬念留给了这批刚认识的学生。

上课前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才陆续赶到,陈老师马上打开了多媒体,音乐响起,学生开始安静下来,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时传来“哇,真美”的议论声(城市的学生真活跃)……

上课

8:55分,在师生相互问好后,陈老师说:“刚才大家欣赏了家乡的山水风光,大家感觉如何?”陈老师很紧张,声音有点发颤。

“美”“OK”,显然学生还陶醉于刚才的山水风光中。

“对!正因为如此,这些年随着湖州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湖州旅游观光。这不,就在第二届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开幕之际,一位新疆客人远道而来。”

陈老师走到了讲台中间(进入角色):“各位湖州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陈,我来自新疆,住在天山脚下,维吾尔族人。大家听说过那个地方吗?我们那里盛产葡萄、哈密瓜,今天我带来一些正宗的新疆葡萄干,大家要不要尝一尝?”陈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葡萄干放在讲台上,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他们肯定在想,老师到底搞什么名堂?

陈老师继续说:“我这个人爱游山玩水,所以听说你们正在举办湖笔文化节,我就特地来看看。哎,人生地不熟的,三天的旅行,怎么玩呢?对了,请个导游。大家愿不愿意当我的导游?”

“愿意。”

“好,接下来,我要请几位导游,分别陪我一天,哪位最好,葡萄干就是他的。对了,各位‘导游’,我这个游客有个缺点,就是不懂就要问导游,请你们不要讨厌。哪位当我的第一位‘导游’?”

看着讲台上的葡萄干,更是为了想搞清楚老师的葫芦里到底放的是什么药,这批活跃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来手,“我”“我先”……陈老师紧张的心情也慢慢开始放松,逐渐进入了角色。

导游

还是坐在最前面的那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捷足先登,未等陈老师点名就走上讲台,充当了他的第一个“导游”。陈老师默许她的行动并点击鼠标打开了第一组幻灯片(太湖和莲花庄、飞英塔、陆羽墓等图片),开始了陈老师的“湖州之旅”。“哇!多美的湖泊,‘导游’,这是什么湖泊?”陈老师点着太湖图说。

“我们现在游玩的景点是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们湖州就是因为傍太湖而得名……”小姑娘出色地完成了“导游”任务,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自豪地回到了座位。

打开第二组幻灯片,第二位“导游”也自告奋勇地上来,但显然不如第一位,站在讲台边,脸色有点发红,弄得陈老师也紧张起来:“这位同学,你能告诉老师……”下面有几位同学偷偷地、“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陈老师恍然大悟,原来他在紧张之中忘了自己现在的身份(新疆游客)。

陈老师非常尴尬,但戏还得演下去,好在同学们都挺配合,第二天、第三天的“旅游”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了。

看到很多同学依然陶醉于刚才的“导游”之中,即将踏上归途的陈老师(新疆游客)又打开了新的幻灯片,说:“湖州真美!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临行前我想送首诗给你们,让我们一起读一遍‘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绿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在学生整齐而富有感情的朗读声中,本课的“导游”板块结束了。通过本板块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游”趣大增,于是陈老师问:“刚才通过‘导游’,我们一起游历了家乡……大家想不想像新疆游客一样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想……”

课到这里就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个板块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模拟旅行”,又一个高潮出现了,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小组探究活动中,思考着、辩论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教师提高指导力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对“引导者”有正确的认识

当今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要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知识相关联,特别是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知识体验以及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相关联。教师的角色因此要作出相应的转换。“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会去推理,就会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与学习变得宽泛与更有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抽象概念,得出抽象的知识之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知识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力图通过课堂学习的引导,赋予学习者健康的品性人格

要树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观,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即使教师关注的是某一方面,学生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当教师只关注知识时,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就会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是对学生的影响。基于此,就有必要:(1)选择合理的学习指导方法。在实施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实施与反思。要时时提醒自己:以往是怎么教的,通常是怎么教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它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等等。学习与学习指导方式是多样化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接受式学习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2)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差异。“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承认并提倡的地方。学生差异是存在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不是让每一个人在同一条线上起跑,跑向同一个终点。在新理念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样可能造成学生差距的拉大,但这不是两极分化,这是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发展的同时,一些学生有较快的发展。与两极分化有本质的不同。那么,如何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发展?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差异,还有兴趣、态度、能力、性格、方法等的差异,只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在学生有差异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而不只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3)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以展现。

教师要全面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作用,正确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

7.做复合型教师

一位教师在《呼唤“复合型”教师》中写道:

“复合型”教师首先是“学生”。只有将自己定位于此,才能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建立合理的、与知识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构架,才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才能担当起培育天下英才之重任。

“复合型”教师是“医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家庭、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的问题儿童,行为异常、心理有障碍。“复合型”教师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巧妙地予以疏导解决。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教师必须是高明的学习障碍诊断者,给学生开出行之有效的“处方”。定位于“医生”的“复合型”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复合型”教师是“研究员”。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人人开展教育科研,个个从事创造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中求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立功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