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做学生的贴心朋友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教师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和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用真情感动他们,用真心爱他们,把他们视为自己家庭成员的一部分。
一、敞开心扉,让学生了解自己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甚至敢于把自己背后隐藏的“私”字亮出来,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是有人情味的,这样就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陪伴自己生活、学习的大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强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既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不让学生对教师了解得更多一点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总是教导学生“问有关学习的问题,不该问的不要问”。几年下来,学生只记得教师的一副面孔,连教师的年龄、家庭住址都不知晓,就更不要谈与教师成为朋友了。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也要敞开心扉,让学生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了解教师的人品。所以教师应该以一颗真诚的心走近学生,谈谈学习,谈谈生活,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小秘密,让学生更加了解你,信任你。在学校里,一般青年教师往往受到学生欢迎,因为他们更会创造激情,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好恶与学生分享,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和学生打球,和学生一起吃泡面。学生还可以成为很好的倾听者,为教师来排忧解难。教师要懂得向学生表达:“教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的观点。
在《班主任》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描述了“我心目中的好班主任”
或许,他正年轻;或许,他已人到中年。但他的心时刻都能感受到学生的青春悸动。课余时间,他和学生们一起议论“八荣八耻”,一起畅想和谐社会,一起谈论伊朗核问题,一起了望台海局势,一起讨论“超女”的利弊、“国足”的得失。他会听学生们唱《月亮之上》,学生们也有幸聆听他唱的《隐形的翅膀》……
学生们把他当成知心朋友,喜欢与他分享考试成功的喜悦,或者向他倾诉面临的压力、心里的紧张和成绩下降的失落。他也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曲折、曲折中的奋起和奋起后的收获。男生们愿意向他倾诉胸中的豪迈、远大的志向;女生们愿同他交流心中的秘密、成长的迷惘。他娓娓的话语,让男生倍增无穷的力量,让女生黯然的眼睛重新闪亮。他会为学生的成功而孩子般地雀跃欢呼,也会为学生失去亲人而垂泪神伤。他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悲伤着学生的悲伤。
他与学生一起自由呼吸着校园里空气的芬芳,沐浴着知识的光辉。他与学生一起走出校园,去感受大自然空气的清新,去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春天里,去看田野里草绿大地,江河里春潮翻滚;秋日里,到工厂听机器轰鸣,感受科技与时俱进……
教师要想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己不能够解释的问题,敢于说“我不知道”,对学生坦言相告。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知道”而瞧不起教师,相反,他们会因为他的坦诚,更加信任他。
二、深入学生的生活,能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痛苦
你知道现在学生在玩的游戏内容吗?你知道现在学生每天谈论的话题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切实走进学生的生活,蹲下身子,平视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只有沉下心,花点时间,切实走进学生生活,知其源,才能求其法。
(一)非主流文化——了解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
走进校园,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经常有背着教师做“拇指运动”的手机族们;课余间,网络游戏成了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课桌上,“涂鸦”之作琳琅满目;宿舍里,电话粥常煲不衰,“卧谈会”此起彼伏……
1.非主流文化之一——拇指文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崭新的E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潮文化——拇指文化。“拇指”一族拖曳着一股飓风,席卷了无数个校园。凡是其扫过的角落,无不拖着拇指划过空气所遗留下的痕迹。在中学生中,“有事打我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诸如“发短信息”“手机上网”之类几乎成了部分学生的口头禅。据一项对中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拥有手机达到11%,高中生拥有手机达到15%,目前没有手机但准备买的超过了31%。使用手机固然给学生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超前消费意识,尤其是对时尚的追求往往伴随着虚荣心,驱使他们互相攀比,加重了家庭负担;一部分同学上课发短信、下课聊天,对学习有很大影响;少数学生的手机还具备上网功能,但网上的许多内容、短信息都不适合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非主流文化之二——网络文化
网络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改变了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国际互联网满足了中学生喜欢交往的要求,使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容易上瘾。据查3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上网的感觉如烟鬼遇上了好烟。但是中学生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
据报刊资料表明,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会使学生的行为失控,出现网络成瘾,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有的甚至崇尚暴力,并把它延伸至日常生活、学习中去,从而引发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现象。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把网络作为生活、学习的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自觉远离网上垃圾,减少网络文化对学生纯真心灵的污染。
3.非主流文化之三——课桌、墙壁文化
校园里一笔笔宣泄情感、发表感慨的浓墨重彩让课桌、墙壁满身伤痕。这些文字有的是用铅笔创作的,尚属手下留情,橡皮一擦便无踪影;但大多数是用圆珠笔、钢笔或涂改液写在桌面、墙壁上;还有些文字则是用刀子刻在桌面、墙壁上,成了永久的痕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桌、墙壁上任意刻写的不良习惯有所改观,在很多高三学生的课桌右上角贴着美观规范的自我激励卡,卡片内涵丰富,例如“誓把夙愿变现实,不将悔叹留明天”;桌面刻痕很少,书本、学习用品摆放十分整齐,课桌整齐划一……
4.非主流文化之四——宿舍文化
宿舍是中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是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中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个人内在精神素养的提高。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合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宿舍的“卧谈风”更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生活,才会了解这些让教师头痛的非主流文化盛行的原因,才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由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贴心朋友
一个孩子从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到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一定的承受力、耐挫力,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而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标准的核心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有一位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班有一个叫小童的学生,他原本是一个各方面非常上进的孩子,聪明可爱,学习非常优秀,不但他的父母喜欢他,连同年级组的老师也非常喜欢他。他曾经是我班的骄傲。可好景不长,三年级时,他的父母离婚了,谁都不要这个孩子,只好把他交给了他没文化又年过六旬的奶奶。
父母的离异给小童以莫大的伤害。从此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堂课他都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总是看着某处发呆,昔日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他常常站在那不知所措。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不但每天不写作业,还会抄别人的作业,谁要是不给他抄,他就会打那个人,骂那个人。每天回家,他都不学习,放下书包就去玩,谁要是不听他的,他不是骂就是打,他的邻居经常找他奶奶。他奶奶如果批评他,他连自己的奶奶都骂,在家摔门、踢东西是经常的事。
一次,他欺负邻居家的孩子,邻居找到学校,不容分说地数落起我来,我只好给人家赔礼道歉。许多老师都说这孩子不可救药了,都让我给学校建议把他开除算了,别为他操心惹气了。我曾经心动过,但又一想,我是他的班主任老师,我的职责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他的父母不管他,让学校开除他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如果让他流入社会,没人管他,他很容易学坏,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反复对比他父母离婚前和离婚后他的表现,我找到了症结所在,他是由于父母离婚后,缺少爱、关心才这样的。我决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
我从家里找来了孩子小时候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送给他穿,他又惊又喜。放学后,别的老师都回家休息了,我又给他补课。在我的关心和帮助下,小童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和同学打架了,开始爱学习了。随后他跟我非常的亲近,认定了我对他最好,就跟我说出了一个十岁孩子的特大愿望,他说:“老师,我可想吃鱼了!老师,我好久没吃小零食了,小零食好吃吗?”听到这话,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落下来。第二天,我为小童特意做了一条鱼,又买了几袋小零食送给他,当时他别提有多高兴了。在他的脸上,我又看到了一个孩子天真幸福的笑。
一次,小童的脚扎了,我背着他到医务室包扎伤口,怕他的伤口感染,我特地把他又脏又臭的袜子洗了。这次,小童哭了,他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谢谢你,你比我妈对我都好。”从此,小童在学习上主动了,在校内外都很懂事,成为班级的“小雷锋”,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毕业联欢会上,小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几句心里话:“我渴望母爱,哪怕是用我的生命去换取我也愿意。而在这个集体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我爱这个集体,它成了我的家。闫老师,你像母亲一样关心爱护我,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听了小童发自内心的话语,我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心中拥有了无怨、无悔、无私的宁静,感受到了奉献后的激动与幸福。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
教师不仅仅是要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呢?广西的阳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热爱岗位,倾心工作
教师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更要有为这份平凡的选择倾注一切的信念。做一名教师肩负的是责任和使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负使命,必须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热爱家长,热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乐观向上,孜孜以求。教师要用爱心影响学生,用真心沟通家长,用耐心教给学生知识。使学生不但学会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
(二)“蹲下来”与学生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教育孩子,早已习惯站着说话,高高在上,对孩子发号施令。当发现孩子犯错误以后有的教师更是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加以体罚,很少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大声咆哮或体罚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才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批判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提倡用与孩子多交流的方式进行教育。采取蹲下来的教育方式,能让我们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平等交流,促进孩子意识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受到了成人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人格;采用这种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采用这种方式,能为孩子创造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能减少他们听而不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行为。我们应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就会发现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应蹲下来,这样才能平视孩子,才能获得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才能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我们应蹲下来,以平等的个体尊重孩子,我们就不会失去孩子或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我们应蹲下来,营造出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阳老师第一次带班时,发现孩子们在她面前总是显得很拘束,眼里总是闪现出一些害怕的神情。从他们的眼神中,阳老师可以看出,他们对她是敬畏多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