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16009700000026

第26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5)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起先感觉学生对文中描写樟树外形的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在下一节课上精心设计了说话和写话的训练,先说后写之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学到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案例如下:

老师:读着“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个优美的句子,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那两棵樟树。你能用上“这树叶真密啊,密得……”的句式把树叶的特点说具体吗?

学生:这树叶真密啊,密得不透风。

学生:这树叶真密啊,密得连阳光都透不进去。

学生:这树叶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翡翠。

学生:这树叶真绿啊,绿得青翠欲滴。

学生:这树叶真亮啊,亮得像打过蜡似的。

学生:这树叶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繁星似的,数也数不清。

老师:看着这稠密的树叶,能发挥你的想象写上一、两句话吗?

学生:这树叶真密啊,密不透风。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太阳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在练说的基础上写,有指导、有铺垫,写就不是难事。反思之后的教学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教师要做反思的实践者,没有思考的教学是一潭死水。教师是有效课堂的实现者,要努力让课堂充盈智慧,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实施涉及教学流程的诸多环节,教学设计是前提,课堂教学是核心,评价反馈是关键,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师发展是动力,学生学会是根本。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失当、教学内容的空泛、教学形式的单调、教学语言的贫乏、教学组织的混乱等等。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教学目标有效,主要是指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要难易适中,高低恰当,还要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

比如,将学校的英才班与普通班相比,教学目标肯定要有区别。如果仅仅从为了教完教材、完成教学进度方面考虑,把普通班的教学目标定的与英才班一样高,一堂课下来只有几个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不仅英才班和普通班每堂课、每一教学内容目标要有区别,即使一个班级内,也要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差异,设定基本目标、较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比如,同样一篇文章,对有些学生要求背诵,对有些学生要求熟读;一个词语,对有些学生要求理解,有些学生要求掌握运用;从写作来说,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谋篇、布局、立意、文采等方面可以提出较高要求,而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做到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即可。针对学生的实际制订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际效果。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1.教学环节要有效

课堂上环节很多,一定不能让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就是教学的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就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简洁、有效。

在一次高二英语阅读理解课上,教师安排了一段阅读任务,接着要求学生听课文录音,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填空。学生听完录音后,根本无法完成填空的任务。于是,教师又重新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最终才勉强完成了这项任务。

很显然,听的任务相对整节课来讲,可以说是无效环节。首先,任务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水平。高二学生的听力水平还不足以在听完一篇400多个单词的课文后完成相关的填空任务,这样的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距太远,使听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次,任务的目的不明确。如果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力,那么,这种任务形式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如果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那么,既然是阅读课,为什么不让学生深入阅读后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更相符合吗?最后,任务的形式和任务的目标不相符合。任务的形式更多倾向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而任务的目标却偏向听力的检测和提高上,所以说两者是不相符合的。结果,课堂出现学生听完后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不得不重新带领学生回到阅读上来。

减少课堂的无效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课堂时间是宝贵的,教师应从减少和消除无效的课堂环节做起。

2.教学方法要有效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能够使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些能够激发他兴趣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图片,或者是图表,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他们的眼球。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讲课方式,有时是单纯的讲授,有时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等。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要切实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而不能搞形式主义。

(1)有效的启发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有效启发取决于有效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另外,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2)有效的讨论

讨论是新课程常用的方法,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最多的活动形式,但这种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活动不为教学服务,活动主题不突出,为活跃而活动。看似以讨论为主,学生虽三五一群,但由于问题太难或太易,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使讨论不深入,思维不开放,学生的回答要么直接从教材上读出,要么是不基于事实,不知从何处作答。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还没进入状态,老师就开始收场,这就是走过场的讨论,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另外,讨论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角戏,差生在旁边做陪衬,摸不着头脑,更轮不上发言。

(3)有效的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