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雕塑艺术
16010400000007

第7章 外国雕塑(2)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他的艺术名着《拉奥孔》中阐述过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即艺术家的创作应该“要选择最富于包孕性的那一时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时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完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掷铁饼者》很完美地回答了莱辛提出的这一美学课题。

拉奥孔

《拉奥孔》是幸运的,因为它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名作。据考证,是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拉奥孔》植根于希腊和特洛伊战争的神话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十年的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一匹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让奥德赛率领英雄们藏入马肚,然后叫全体希腊将士假装撤退,乘船隐蔽到附近的海湾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走了,就打开城门,见到一只巨大的木马,想把它拖进城去。祭司拉奥孔出来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拉进城,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因为拉奥孔破坏了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计划。于是雅典娜从海中调来两条巨蟒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这是一个人与神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要预示人们避免灾难,这是他的责任。但因为他的意志和神的不一致,所以遭到了惩罚。

《拉奥孔》群雕鲜明的主题是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主要表现他们受蟒蛇折磨、挣扎的痛苦情状。拉奥孔在祭坛的石级前,正在作生死搏斗。他双手擒住巨蟒,蟒蛇穿绕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为此他的身躯急剧地躲闪而形成激烈的扭曲,全身肌肉紧张,胸部高拱,腹部紧缩,似在竭力抑制痛苦。他的两个儿子各有不同的表现,一个情况似乎不及另一个危险,他正想抽出左腿用力摆脱,侧过头来关切地注视着父亲;另一个已经站立不稳,正举起左手,似乎在呼救,他已被死亡的恐怖所控制。整座雕塑采取了金字塔形的处理。中间人物拉奥孔形体较大,次要人物较小,两条扭动的巨蟒成为把三者连在一起的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构图,显得稳定而变化丰富。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随蛇的缠绕而扭动身体,相辅相成的组成了一个多变的整体。

《拉奥孔》鲜明地表现了爱国者与神的悲剧性冲突,在人体解剖上的精通,在构图上的纯熟与完整,都无愧于一座群雕名作。但是由于作品过于强调人物极度痛苦的外在形态,而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画,所以并非是艺术上极臻完美之作,它在16世纪被誉为“高峰”,不免过誉了。但《拉奥孔》鲜明又突出地显示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激情特征,所以成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典型代表作。

奥古斯都全身像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炫耀自己呢?古罗马的统治者和贵族采取的方法是想通过肖像的传播来炫耀自己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这是罗马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罗马雕塑艺术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鲜明地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帝王贵族的肖像雕刻极为发达。神圣皇帝屋大维在自传中写过,在罗马城中,专门为他树立的银质塑像就约有80座,其中或站立或在马背或在战车上。

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帝国,全胜时期曾经覆盖了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地区。她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31年,前后共延续了近500年。公元前31年,罗马的行政长官盖约·屋大维结束了共和制度,集大权于一身,开创了罗马帝国。当时的雕塑作品与许多大型的公共建筑一样,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其中以帝王贵族的肖像最为发达。这尊《奥古斯都像》就是罗马帝国前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像。

公元前27年,盖约·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至圣至尊”的意思)的称号,成为罗马的独裁者。这尊出土于罗马近郊的雕像塑造的就是这一罗马帝国缔造者的形象。奥古斯都被表现为正在发号施令的军事统帅,他的身材魁梧,披挂着华丽的罗马式盔甲,盔甲上的图案象征着对世界的统治。奥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训话,左手则握着象征权利的节杖。在他的右脚边,有一个小爱神丘比特的形象,表明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同时也是一位仁爱之君。奥古斯都面部的表情严峻而沉着,透露出帝王的尊严和高贵。整个雕像的风格是十分写实的,所塑造对象的容貌刻画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则具有理想化的强烈倾向,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艺术目的一目了然。从雕像的姿态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在模仿古希腊的作品,据说这种仿效古希腊并将人物理想化的艺术特点是奥古斯都本人所倡导的,因此美术史上就把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称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

维纳斯

世人皆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但对于是当初就没有雕塑双臂,还是后来断掉的,却鲜为人知。直到有人发现上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才解开了这多少年来的不解之谜。

维纳斯不知在地下埋藏了多少年,当1820年春天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刨地时意外的掘获了。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襟,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维纳斯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维纳斯被看作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导致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从维纳斯雕像被发现的那一天开始,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像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的感觉是矜持而富有智慧。

特别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让人觉得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失去了光泽。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值得研究。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赫耳墨斯和小酒神

普拉克西特列斯生活在古希腊古典后期,是当时最着名的雕塑家,雅典人,流传下来的生平事迹很少,他的主要创作年代为公元前370-公元前330年。

普拉克西特列斯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雕像,大多以大理石为材料。作为古希腊古典后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善于把神话中传说的人物纳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加以描写,风格柔和细腻,充满抒情感,从而确立了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的艺术特征。传说他曾与当年雅典最美的少女芙留娜恋爱。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品有《赫耳墨斯和小酒神》、《牧羊神》、《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等。

《赫耳墨斯和小酒神》是大理石雕塑,高213厘米,大约创作于公元前330年,现收藏于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到了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中以歌颂英雄主义和崇高品德的形象慢慢地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体曲线美的真实描绘。人们开始注意使用柔和细腻的表现方法,使希腊的艺术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艺术家们的技巧也相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尊《赫耳墨斯和小酒神》就是希腊古典后期着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最着名的代表作,更可贵的是现在的人们可以看到原作。

赫耳墨斯和小酒神由于现存的古希腊雕塑大多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所以这一尊原作更加显得异常珍贵。这尊雕像是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遗址中被发现的。

传说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和信息之神,是主神宙斯的儿子,小酒神是幼年的狄俄尼索斯。据说这尊雕塑表现的是赫耳墨斯带着还是婴儿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到山野精灵那里去做客,在途中歇息的情景。赫耳墨斯的手臂已断,据说他正拿着一串葡萄逗弄小酒神。秀美富丽的人体形象通过这一题材充分的显露出来了。

赫耳墨斯不仅姿态安详,而且身体曲线柔和,倚在一个树桩上,右脚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左脚放松,左手抱着婴儿。这种轻松、随意的动作,把生活的气氛灌注到了神话的形象中。雕像轮廓清新、柔和、含蓄,细节的处理也十分出色,骨骼、肌肉和毛发都显得光滑而雅致,尤其小酒神下面衣服的处理,逼真得几乎无懈可击。雕像中人物的表情好像是正沉迷于迷蒙的想象之中,温柔而宁静。

从整个作品来看,华美而且富丽,充满了抒情的意境,人物造型别具特色,显示了艺术家极其高深的艺术造诣,从雕塑的气质上则可以看出希腊社会鼎盛时期贵族阶级的艺术风尚。

小孩与鹅

《小孩与鹅》又被称为《戏鹅的儿童》,是大理石复制品,高约84厘米,现收藏于德国慕尼黑国家博物馆,原作为青铜,波厄多斯创作于约公元前200年。

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希腊的托勒密家族在现在的埃及和利比亚地区建立了托勒密王国,直到公元前30年被罗马所征服。托勒密王朝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艺术上则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但是,这是一个自己也同样拥有悠久和深厚艺术传统的地区,所以,它的艺术也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其中雕塑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当时普遍流行表现日常生活场面和普通人的风俗性雕刻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形象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小孩与鹅》成了当时响当当的代表作。

从历史资料当中我们知道《小孩与鹅》青铜原作的作者是小亚细亚的一名青年雕刻家波厄多斯。雕像描写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和一只大鹅一起嬉戏的情景。儿童形象的刻画十分有趣,他使劲想把往前走的鹅扳回来,而这只鹅则直蹬着叉开的双腿,张开嘴来拼命与小孩抗衡。孩子的体态、动作和细腻的皮肤雕刻得十分真实、自然,那顽皮的微笑和执拗的动作充分表现了一个儿童固有的天真活泼的本性,富有极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孩子头部的发型有很强的韵律节奏感,头顶上的小发卷则更显得可爱逗人。整个雕像刀法细腻,动感十足,小孩与鹅的姿态优美动人,使观赏者们看到了那蓓蕾初放的生命力,好像又回到了五光十色的童年时代。

大卫

《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大卫》是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琪罗创作于1501-1504年,现被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收藏。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米开朗琪罗最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