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雕塑艺术
16010400000008

第8章 外国雕塑(3)

大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琪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大卫在观众中的视角中更加显得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在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就是这尊雕像。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思想者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法国着名雕塑家。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5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罗丹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艺术论》)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了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订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被放大三倍,约有2米高。最初他曾命名它为《诗人》,意在象征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诗人俯瞰和默察着所有这下面的情景。为了这个形象,罗丹以很长的时间倾注着自己的艺术力量,为它画过几百幅速写和草图。过了一段时期,他又似乎对它产生厌倦,再一次否定自己的构思。还有一段时间,他把这件作品当作一种经验的积累,于是他开始了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

罗丹是放不下他的《思想者》的,没过几年,他又返回到这件《思想者》上去,并决定把它复制成为大理石或青铜。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壮有力的劳动男子。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冥想。这个“思想者”正是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的: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怜爱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从他身上看到的那一股亟待迸发的巨大力量,和下面形形色色的人类罪恶,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是诗人但丁悲剧形象的化身,也是罗丹自己个人思想的寄托。

《思想者》是罗丹的一件伟大艺术杰作,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发生着强大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有一次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罗丹艺术活动的最光辉时期是在1880年和1890年间,这个时期,罗丹领悟到自己的雕塑艺术的理想,认为人体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活的多种形象的体现,现实生活在人体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极其独特地和充分地表现出来。他说:没有生命就没有艺术。雕塑家要想表现快乐、苦痛和某种狂热,如果不首先使他所表现的人物栩栩如生,那就不可能感动我们,因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一块石头的快乐与悲哀,对于我们是毫不相干的。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劳动者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门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实际上,这件作品已成为罗丹自己创造的一世界,是他的所有意图和想象力的全景画。而《思想者》将准备统帅全局,成为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不论它是象征着但丁也好,还是隐喻着他本人的世界观也好,这尊雕像无疑成了艺术家复杂思想的化身。

巴黎人民没有忘记罗丹,1917年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枢安厝处的“伟人祠”前,以便人民瞻仰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此尊雕像的整个创作时期是在1880-1900年,青铜放大像为198厘米×129.5厘米×134厘米;1880年制作的石膏模型为68.5厘米×40厘米×50厘米。

美人鱼雕像

《美人鱼雕像》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铜像,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远望这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她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恬静娴雅,悠然自得;走近这座铜像,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少女。

《美人鱼雕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的。故事描写海王最小的女儿爱上了人世间的一位王子,为了能与王子相爱并结为终身伴侣,她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交出了自己优美动人的声音,每天忍受着不尽的痛苦。可是王子最终未能和她结婚,因为国王为王子选择了邻国的公主作为妻子。在王子成亲的第二天,随着太阳升起来,美人鱼成了泡沫,最后乘云升天而去。铜像的神态表现了美人鱼思念着她眷恋着的王子,也思念着她的亲人。她凝视着陆地上的人类,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因此忧伤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

这座铜像的建造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当时新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创始人卡尔·雅各布森出资建造这座铜像。有一天,卡尔·雅格布森在皇家剧院观看首演的芭蕾舞剧《海的女儿》后,深受感动,产生了要为美人鱼制作一座铜像的设想。他感到安徒生的童话在艺术中已有芭蕾舞、音乐及油画等形式,唯独缺少一座雕像。于是卡尔·雅各布森就同雕塑家艾瑞克森商量,希望艾瑞克森用雕刻艺术来表现美人鱼。雅各布森还为此邀请艾瑞克森观看了芭蕾舞剧“海的女儿”。艾瑞克森从芭蕾舞剧中获得了灵感,因此产生了铜像的形态。

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芭蕾舞剧的女主角艾伦·帕丽丝是艾瑞克森雕塑美人鱼的模特。事实并非如此,艾瑞克森把他的妻子作为模特,铸成了这座美人鱼铜像。

1913年,美人鱼铜像在长堤公园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流传着这种说法: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美人鱼铜像已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但美人鱼在1964年、1984年和1998年先后三次遭受被“砍头”、“断臂”的磨难,其中1998年1月6日美人鱼的脑袋再次被“砍”之后不久即被找回。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

《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是大理石复制品,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一尊高230厘米,收藏于德国慕尼黑雕刻陈列馆的高205厘米。原作是普拉克西特列斯所作,约公元前350年完成。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女性人体雕像也开始出现,这种倾向在当时着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史料记载在他创作的46件作品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单独的女性人体雕塑。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美与爱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雕像,尤其以这一尊《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最为出色。据记载,这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作,当时作者同时创作了两件阿芙洛蒂忒雕像,一件是穿衣服的,一件是裸体的,尼多斯岛人买走了裸体的那一尊,并郑重地供奉在海边神龛里。后来,这尊雕像闻名遐迩,前往尼多斯岛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逐渐成了一种风尚。

大家都相信这样一种说法:这一雕像是作者以他的情人芙留娜为模特创作的,表现的是女神正准备下海沐浴的情景。雕像不仅体态优美,肌肤和各部分的关系也非常迷人。她上身前倾,左腿微曲,眼睛注视着近处的水面,身体形成一条极其雅致的曲线,十分生动自然,将女性的温存和娇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理石的材质更加强了女性皮肤的弹性感,给人以冰肌玉肤的感觉,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千古流传的艺术珍品,阿芙洛蒂忒的姿态是如此优美,后来几乎成为一种模板,模仿者们在赞叹的同时,竞相仿制,所以后来出土的许多爱神雕像,大部分都是这尊雕像的抄袭之作。

垂死的高卢人

《垂死的高卢人》是大理石复制品,高约93厘米,现收藏于罗马卡庇托利美术馆,原作为青铜,约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

大约在公元前284年,强大的帕加马王国建立,它的主宰者是阿塔罗斯一世,后来成为后期希腊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并在公元前2世纪达到了鼎盛。公元前133年,帕加马王国并入罗马,结束了其短暂的历史。虽然在整个希腊地区,帕加马只是一个小国,但其城市规划是最好的,还拥有全希腊第二大的图书馆。在兴旺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其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来的考古学家们在那里发现了当时希腊一些最优秀的雕塑古迹。

公元前241年左右,阿塔罗斯一世战胜了中欧游牧民族高卢人。为此,大批的希腊雕刻家被请来制作青铜雕像以纪念战功,但现在都荡然无存了,只发掘到一些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其中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这尊《垂死的高卢人》。作品表现的是高卢人失败的场面:一个受伤的高卢战士坐在地上,他垂着头,神情中有伤痛带来的痛苦和不屈的坚毅。他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手支撑着地面,左膝弯曲,似乎仍想挣扎地站起来。虽然雕像的原意是炫耀帕加马的战功,但作品中的高卢战士形象却被表达成了一个不甘屈服的英雄,他的表情是激愤的,人们似乎能看到他身上流出的鲜血。雕像深刻地揭示出了一个处于垂危时刻的英雄的复杂情绪,表现出高卢人的勇敢好胜与强悍不屈的精神。在这件作品中,希腊的雕刻家以一种反向的心理刻画敌人的勇猛和顽强,很可能是用以说明战胜这样的敌人是何等困难,因此起到了宣扬统治者战功的目的。

木雕工艺品是非洲雕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向人们展示着非洲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木雕按其木质可分为红木雕、黄木雕、乌木雕、灰木雕,这些木雕的质地细腻,造型逼真。其中以乌木雕最为珍贵,它以乌檀木为原料精雕而成,其内容无外乎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等。

非洲木雕

由于有些乌木雕制作需要特殊木材自身的纹路,但这些木材很难找到。非洲的乌木雕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市的珍宝商店里,在刚果布拉柴维尔的象牙市场,我们总能看到一批乌木雕的精品——-有天真烂漫的孩童,有亭亭玉立的少女,有挥刀耕种的男子,有采果归来的少妇,有奔驰的骏马,还有飞禽、花卉……雕工精细,让人爱不释手。在形式上,有立体雕刻,也有平面浮雕。在人物雕像中,有全身像,也有头像,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如拇指大小,各显风姿。

东非的马孔达乌木雕是非洲传统艺术中最具魅力的。马孔达部落的祖先居住在刚果的热带雨林中,大约在2000年前移居到坦桑尼亚南部的拉乌马谷地。这里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使马孔达人的文化免受外来影响,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中非南部的小集镇,这里的乌木雕刻制作颇具规模:公路两侧的芒果树下,散落着树枝、油棕榈叶搭成的简易工棚,每个工棚里有一张小桌,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乌木雕。乌木雕材料是艺人们深入原始丛林,历尽艰辛采伐回来的。乌檀木并非整根木头都是黑的,它的外围全是灰色,质地也较为疏松,只有木心才是乌木。令人惊讶的是,中间的乌木也有黑棕相间、黑白相间者,组成了瑰丽的彩色图案,此类乌木最为珍贵。据说,乌木的大小与树龄有关,树龄越长,中间的乌木越大,一根直径一米多的大树,其乌木只有碗口粗。艺人们挥舞斧头,劈去外围的“灰木”,取出乌木来,然后根据乌木的大小、形态进行构思,再运用锯、钻、刀、锉、凿等工具,经过一番精雕细刻,琢磨上光,最终创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艺术品。

在非洲几乎人人都信仰鬼脸。鬼脸既是一种精神寄托,又是驱邪之物。鬼脸形态各异,如同中国古刹中的罗汉。其人物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在较高档的工艺品市场,往往在市场内另辟一间茅草屋,里面摆放着数对鬼脸,作为祭神之用。鬼脸旁边案头点燃蜡烛,蜡烛一闪一闪的,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另外,非洲金沙萨的蚁雕也十分出名。蚁雕的造型千奇百怪,它是一种木质很硬,生命力极强的小灌木。在其生长过程中,即使一年不下雨,它也照样能够生存。其树枝、树干躺在地上向四周生长延伸,它的树干要是直立生长,反而生长不了。其树枝紧挨着土地,树干向地下生长,蚂蚁就在这种树上筑窝。由于蚂蚁体内含有蚁酸,它能够腐蚀树干,因此这种灌木也就形成了极不规则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山石的形状。正因为这种小灌木生命力极强,蚂蚁咬坏了其树枝,它又向另一个方向生长,这种灌木就被称为蚁雕,其形状千姿百态,像虎、像狗、像马。

这些蚁雕充分展示出神秘、朦胧、意境的美感,尤其是它带有独特的抽象性,会将你带到另一种境界,令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