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16016100000018

第18章 结论(2)

武义下山脱贫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其最大的意义是一种制度创新。武义县政府举全力实施下山脱贫战略,在政府工作层面上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制度创新经验,如他们在《武义县实施下山脱贫回顾与展望》中所总结的“三个着眼”,即一是着眼“下得来”,注重“两个优化”,首先是优化政策,加大对下山脱贫群众的扶持;其次是优化服务,为下山脱贫群众提供更多方便。二是着眼“稳得住”,注重“三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搬迁方式由整村搬迁为主向整村搬迁和零星搬迁并重转变;第二个转变,安置地点由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转变,引导支持下山群众向中心村、中心镇迁移,在这些地域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下山脱贫小区;第三个转变,政府资金投向由分散扶持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三是着眼“富得快”。还有突出“五个结合”,一是下山脱贫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二是下山脱贫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三是下山脱贫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四是下山脱贫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来料加工业是“两只手”的工业,是没有围墙的工厂,不需要大的资本投入,可以不离乡离土而有效解决山区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特别是可以让那些年纪较大的或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能实现就业;五是下山脱贫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农民搬迁下山后,充分开发利用旧村巨大的生态资源,也是下山群众致富的一大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很有推广价值的制度创新。

但是,正是这个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并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县域反贫困战略,实践了国际公认的最佳反贫困战略,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因此上了全球扶贫大会作为典型介绍,武义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下山脱贫是武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国际反贫困意义的经验!

2.下山脱贫的社会效益

下山脱贫工作对于改善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武义县把下山脱贫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着成效,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下山脱贫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武义县通过有组织、有步骤、有规划的定向、定量、有序搬迁人口,使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迅速向中心镇、县城集聚。下山农民成了城市扩张的重要因素。下山脱贫也给武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扶贫办主任董春法给我们算过这样一笔账:

下山脱贫节省的交通费用可以算一算,50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投资修公路算他180万,这里就9000万,345减去50个行政村,就还有295个自然村,按要求,50个行政村如果不下山的话,公路都要修上去的,那现在下山了,等于9000万省下来了,再下一步我们要做到通自然村,从行政村通到自然村我们就算他50万一个自然村,那就1.475亿元,再加上9000万,等于2.375亿元,相当于节省下2.375亿元交通费。再加上省去每年国家的那些救济补助,那些也只能估算估算了。

这仅仅是从交通效益来估算,实际上大批下山农民进厂务工更是给武义县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对武义财政收入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下山脱贫的环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正如董春法主任所说:

武义下山脱贫以前,山上的绿化覆盖率是68%,下山脱贫工作做了以后,现在已经提高到72%,这个比例已经是很高的了,在全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我们就达到72%,现在看过去,都是一片碧绿的,山上的水很清澈,在城里就看不到那样的水。我们1993年以前,没有抓下山脱贫工作,4万多人在山上生活,每天都要去砍柴烧饭,砍木头烧木炭,那这4万多人下来以后,山上就少了4万多人,砍木头烧炭的人也少了,这样森林的覆盖率就大幅度提高了。山上的经济林是要通过林业局有计划的批准砍伐。刚才讲到交通也是非常有利,康庄工程与下山脱贫相结合,我们345个自然村搬迁下山,里面含50个行政村搬迁下山,下山以后,就不用再去修水泥路、公路了,那就省下来2亿3千7百多元,节省了这些投资,这些路不去做不是农民走路差了,而是这些农民下山以后,他们的交通工具、交通条件比以前更好了,现在都不愿意再回到山上去了。就是国家不要你交什么费,叫你到山上把树白砍下来,都不愿意去了。砍一根木头很累啊,从山上背下来也很累啊。过去这些下山农民在山上,没有讲爬山累啊,回家累啊,现在叫他们回到那个山上去,他们就说太累了,爬一次回来要痛一个礼拜,他们也变了,那条腿跟以前不一样了,那些七八岁的小孩可能都没上去过。

现在山上有很多野猪,还有山鸡、黑麂、黄麂,有些时候还有金钱豹,鸟很多,有很多白鹭,说明这儿的生态特别好,也说明这儿农药用得少。有几年鸟少的,这几年多起来了,我们在新九龙山村两边的水池边上有很多白鹭,在武义拍照片的人也常到那里拍白鹭。

“移民经济”助推武义县域经济迅跑的同时,下山农民是最大受益者。“山上五百年,下山三五年”,这副对联道出了全县下山农民的共同心声。

三、下山农民的适应性调适

移民扶贫是全世界惯用的扶贫策略,但很多地方的移民都出现严重的“返潮”现象,如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都出现过此类现象,造成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那么,武义下山脱贫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例“返潮”现象?这正是我们调查的重点。

武义下山脱贫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省、市、县级领导的重视,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有下山村村两委的努力,有接纳村友好的帮助,有村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但总的来说,村民下山后要想稳得住,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吃饱,穿暖,这是一个人生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然而,要想实现这两个条件,就必须保证下山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武义县政府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引导下山农民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自主创业,使下山农民“人人有活干,月月有钱赚”,使他们不但下得来,稳得住,还富得快。

“下山农民要在山下稳得住,关键还是要有活干,有钱赚。这两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董春法主任特别向我们强调这两点。武义县下山脱贫农民可以说没有出现过返回山上去住的现象,他们下来以后,政府将最好的位置给他们安排宅基地,让他们有田种,有菜种,老年人死后骨灰有地方放,年轻人有地方打工,等等。这些都是下山农民的有利条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他们下来以后肯定还是要回到山上去。

四、下山脱贫的反思

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经历了从难到易,再到难的过程。刚开始时,农民心存疑虑,不愿下山,政府难以开展工作;后来,随着部分试点村的成功搬迁,高山农民的态度出现了转变,纷纷愿意搬迁下山,这一时期成功搬迁300多个村,甚至某些居住于低海拔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也要求搬迁到平原地区,给政府工作加大难度;再后来,由于武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地价上涨很快,征地难度加大,使下山脱贫工作进展缓慢。对此,董春法主任作了具体分析:

武义快速发展是从2001年开始的,而我们300多个村迁移下来,大部分都是在2001年以前,2001年以后下来就很少了,因为工业发展了以后,地价上涨很快,征地难度加大像2000年以前就没有那么难。2000年以前,扶贫办就是我一个正式的工作人员。同在,同样一块地,价格是2001年以前的10倍都拿不到,现在的地价是原来的十几倍。这个我举个例子给你看,这是公路,这两边都是下山脱贫村,一个是金阳村,1997年下山的,当时只要4.8元一个平方,(刚好10年,10年前,10年后),667平方米;这一块是最近的,是2007年搬迁过来的,叫小溪,这里征的地要60元每平方,比97年多了12倍多。这里准备建一个三角殿下山脱贫小区,三角殿原来是一个村,下来后我们就叫他做小区了。这里要安排600多户,由5个行政村合并到一起,而现在都是分散的。一个西联乡的双溪口村,是从武义最高的岭头那边移过来的,还有一个吴王宅镇的项山头村,还有一个是新宅镇的内三坑村、一个叫王尖的徐山村,一个叫下店的茶山坑村,这5个村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区。现在正在平基,建好大概需要三年。像我们上次到那个上潘新村,那个真是黄金宝地吔,当时拿过来的时候土地只要9元一平米,现在100元一平朱都不肯卖了。

我们认为,如果某地要实施下山脱贫政策,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安排。比如,现在土地政策越来越规范化,审批制度也越来越严,特别是2007年以后,国家对土地进行宏观控制,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使得住房用地批准难度加大。其次,征地费大幅提高。这些都是实施下山脱贫政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尽管如此,武义下山脱贫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扶贫的典范,正如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着,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这种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正体现在上述两点,即它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两大问题,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问题,创造了一个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从而具有国际性的反贫困借鉴作用。

现在,全国上下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人类的长期发展。武义县下山脱贫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人类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脱贫之路。使4万多贫困人民走向了致富之路,这是一种非“输血”,又非“造血”,而是彻底改变生存环境的“换血”式反贫困战略。它既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沟通了人与人的关系,对全球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