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中的生平
何振中(1908—1976),长安人,榛苓社科班出身,青衣花衫,各有千秋,被誉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
一九二一年,在何振中先生十三岁的时候,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家里的人就把他送到榛苓社去学戏了。他从小爱好秦腔艺术,开始学戏就很努力,老师和师兄们都很喜欢他。当时给他教戏的有张海牛、王果和曾建堂等老艺人。他经常演出的拿手戏《游西湖》和《玉堂春》就是跟曾建堂(又名一枝花)学来的,他的师兄何智民、惠济民也给他教过戏。何振中好学不倦,小旦、正旦、武旦他都学,老师教导他:“要当个好演员,想唱一辈子戏,必须先练好功。”在三年学习期间,他总是起鸡叫,睡半夜,勤学苦练,比别人下的功夫大,吃的苦多,他练唱也是不遗余力。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当年的情景时写道:“我十三岁加入榛苓社学习秦腔,每天练完武功后,接着进行练唱练白,是一样的重要。不能随便乱喊乱叫,每天要唱二十句或三十句,道白说多么长的时间。也要能坚持。今天唱,明天不唱,高兴时唱,不高兴不唱;或者今天唱长点,明天唱短点,都是徒劳无益。不能长,也不能短;不能多。就象吃饭一样,每顿吃多少,要有份量,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在唱腔上慢慢增加功夫。我就是这样始终坚持着……三年从未间断。”(引自《西安戏剧》一九五六年第八期《谈谈秦腔的唱腔》一文)。他在榛苓社是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学戏刚满三个月,他就登台演戏,开始时演的剧目有《花亭会》、《小放牛》等等。
一九二五年,何振中科班毕业,仍在榛苓社演出,这时他演出的剧目有《游西湖》、《五典坡》、《女丈夫》、《红叶诗》等。后来,他随着榛苓社到关中各县演戏,走乡串镇,流浪糊口,演了几年,因军阀混战,无法维持生活,又回到西安。经李逸僧先生的介绍,参加三意社,在李先生的指点下,他在艺术了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三意社的台柱,被赞为:“碧梧鸣凤,翠柳啼莺;壮士闻歌,默默无声。”
一九三三年前后,何振中西走甘肃、宁夏一带,在兰州等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后来,因军阀逼迫,他不愿意在兰州待下去了,又回到了家乡西安。一段时间,他苦闷极了,想到华山上去出家,但戏曲艺术仍然活在他的心里,使他无法割爱,哪个班社来请他,他就去搭班演出,这个时期,他几乎走遍了关中各县镇。不久,他又上兰州创办《振兴社》,他自任社长,接去了一批名演员,其中有高符中、耿善民、晋福长等,轰动了这皋兰山下、黄河之滨的山城兰州。但美景不长,又因国民党军队捣乱,剧社解散,他又回到西安。在西安演了一个时期,他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和舞台美术家陶渠又西去兰州,这次带有电光布景。在兰州影响甚大,从此,西路的剧社也开始搞起布景了。何振中时常西去,到处奔波演戏,几经浮沉,受尽磨难,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回西安定居,参加尚友社,从而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
一九四九年,西安解放。一九五二年何振中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九五三年又赴朝鲜为志愿军演出。一九五六年,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奖状和演员一等奖。一九五六年以后,他积极参加发掘传统剧目遗产的工作,演出了《玉虎坠》、《三娘教子》、《赶坡》、《游西湖》、《抱斗》、《黄河阵》、《对银杯》和《五典坡》前后两本;并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尚友社副社长。在十年动乱中,何振中被戴上反动权威、大戏霸等帽子,遭到揪斗、凌辱,好不容易熬到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帮”之后,他第二次获得解放,刚准备以有生之年,为秦腔艺术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时候,病魔却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六十八岁。
何振中的表演艺术
“一个好演员,要有勤学苦练、多会多能的本领,以求量中求质,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何振中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会戏很广,搭过许多班子,演过很多戏,在秦腔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榛苓社时演出《红叶诗》,《计中计》、《女丈夫》、《玉龙钗》,到三意社时演出《玉堂春》、《红鸾禧》、《家庭痛史》、《卧薪尝胆》,到兰州演出《黄河阵》、《五典坡》、《打金枝》、《游西湖》等戏。何振中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剧目,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演唱艺术,成为一位一专多能的演员。他经常说,一个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必须广泛的向各方面学习,“要向老艺人学习,向同辈学习,向别的行当、别的剧种学习,向别的艺术学习,更重要的还要向生活学习。记得在三意社时,因缺乏生活,《花园谈心》一场戏就演不好,我便和苏哲民先生在一块溜大街。逛公园,又看了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记》电影,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那场戏就顺利的演出了。”
何振中在表演艺术领域里,苦苦追求,十分认真。他对自己创造的角色严格要求“上场带戏,下场留脉,”始终如一,一丝不苟。他在演《黄河阵》的琼霄下山为兄报仇时,在“抱锤”声中出场,如同猛虎下山,急切地奔向台口,瞪目一观战马,一个“秦琼背锏”式的亮相后,嘎然地扎在那里。他的这一奔、一瞪、一扎,充分表现了琼霄的暴烈的个性和替兄报仇的急切心情。他认为演员做到带戏上场,因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演员出台走上几步,或亮相,或说白,或念诗,或演唱,就这么一刹那之间,就能表现出戏中人物的出身、教养、性格和心绪,为何来,(上场的目的),欲何为(戏的发展线索)。尤其是‘亮相’那一停顿,是一种最为明朗的表演程式。在这样特异的停顿中,要给观众以最鲜明的感受思索和回旋的余地,吸住观众,和演员共同进行艺术创造,把戏演下去。”这样就要求演员在上场的时候。心里有人物的历史情况、上场的目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带戏上场。例如他在《机房训》里扮演王春娥,上场时把衣服整理一下,即刻登机操作织布,脸上无有丝毫愁苦之色,因为织布操作对出身寒门的王春娥来说乃是家常便饭,况且如今织布是为了供养儿子读书成材,心里是怀着希望的,上场来心情平静,如果一上场就愁锁双眉,则是把人物理解错了的简单化的表演,结果从上场到下场没有多少层次变化,一味哭丧着脸,减少了内心的波澜起伏。不仅在上场的表演上刻意求功,在下场的表演上也要求竖经留脉。“竖其经,方可积纬成布;留其脉,戏则合情顺理。中国戏曲艺术,讲究启、承、转、合。上场艺术的表现,就是要起到承的作用。承接本场戏以前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心情、动作等等。下场艺术的表现,就是起个启的作用,使观众看出戏和人物往后发展的趋势,就是给观众留下悬念。”在《黄河阵》里他扮演琼霄,何振中在《下山报仇》下场时,采用“烈马思槽”的程式动作:马三次回头不前,他则三次拉马奔向去路。反衬出马烈不如人烈的气氛来,把琼霄的意志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在何振中数十年的舞台生涯里,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三娘教子》里王春娥,《五典坡》里的王宝钏,《家庭痛史》里的李瑞英,《玉堂春》里的苏三,《游西湖》里李慧娘舞台形象,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他在《游西湖》一剧中塑造的“火中凤凰”——李慧娘的艺术形象,更为戏曲界和观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