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已故当代着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表述得更加直截了当,称:“历史科学是唯一的科学。”通过他们立足于哲学高度的抽象议论,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科学的特殊地位。北京交通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独特领域,其研究意义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自明。
历史与现实从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研究北京交通史的目的,是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借鉴前人经验,为科学地规划北京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广义的北京交通史始于迄今已知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距今几十万年,当然其中有许多推测的成份。进入文明时代后,历经三四千年的发展,北京的交通体系逐渐完善。同时,随着北京地区政治地位的提升,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早在七八百年前,北京已发展成为全国的交通枢纽。直至今日,北京的交通地位在中国举足轻重。
自古以来,交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发展。追思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之世就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北京交通史的发展情况亦是如此。在西周、战国、秦汉、隋唐、元明清的鼎盛时期,北京的交通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北京古代的交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两方面。比较而言,陆路交通发展时间早、成就大,在西周时就已确立起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而水路交通一直到隋唐时,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才形成体系。此后,元朝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凿成京杭大运河。
清朝前期,北京的交通发展到古代时期的顶峰。
近代北京的交通,虽然也发展了公路、铁路、航空等近代化交通方式,但国力衰弱、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严重阻碍交通事业的发展。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自山东以北到北京的河段早已丧失通航能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交通的各个方面几乎全部陷于瘫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交通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是北京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形成了由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各等级公路以及铁路、航空所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而且全市所有行政村落都已修通了沥青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如此卓着的成就,为把北京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北京市对于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北京市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措施。《北京交通史》一书就是这一努力的成果。
《北京交通史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颜吾佴同志主持完成。其特点有三。
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方法科学。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指出:“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着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依照这一精神,该成果没有把目光仅局限在北京地区,而是将北京交通史的变迁置于全国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交通演变的大格局中进行研究,从而拓宽了研究思路,使北京交通史的内容更加全面、丰满。
第二,研究起点提前,时间跨度大。该成果在借鉴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最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将北京交通史的起点追溯到“北京人”所处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提前了几十万年。这一做法为同类成果所仅见,意义重大。同时,该研究下迄21世纪初,前后时间跨度达几十万年,是迄今研究北京交通史方面最为全面的学术成果。
第三,分类细致,内容丰富。该成果纵向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含当代)3个历史时期;横向分为道路交通、水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等领域,各领域又细分为交通线路、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管理机构等方面,分别研究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北京有史以来的交通发展情况。
因此,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北京交通史研究中的空白,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本书的出版还将进一步丰富北京历史的研究,有助于世界了解北京,这对于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正华——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