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10

第10章 隋唐五代辽金时期的北京交通(2)

到唐朝时,永济渠仍是今北京地区通往中原的主要漕运水道,其路线基本与隋相同。同时,今北京地区的水路交通运输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十分繁忙的景象。如唐朝诗人李清云的《泃水渡》诗:“泃河流今古,云帆漫水来;鸟冲鱼儿遁,波涌堤岸拍。军粮积如山,车马运征埃;边关用武地,供给亦劳哉!”描写了泃河交通运输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当时的漕运仍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为准备对高句丽用兵,先派韦挺到幽州负责运粮事宜。从幽州到辽东并未有直通的水道,需要向南迂回。于是韦挺“出幽州库物,市木造船,运米而进。自桑乾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即自幽州顺桑乾河(即桑乾水),也即隋永济渠的一段,向东南航行,过今北京市大兴区,大致循今龙河,经今河北省廊坊市旧州东、今永清县东,再循今胜芳渠南下,然后经今河北省霸州市信安东进入淀泊,之后转向东至今天津市附近,再转向北行,循海淀泊及连通水道(原泉州渠一线)入鲍邱水(今潮河),最后东至卢思台。但船队到达卢思台之后,才发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不能继续前进,因而未能完成任务。这件事说明,唐朝初年从今北京地区到今河北省唐山市辖区有一条蜿蜒曲折800里的水路。

唐朝中期,曾在渔阳郡大王镇(在今北京市平谷区境内)北屯兵二三万人,其一切军需物品也多由南方和中原地区经水路运来。这些军需品先经水路运至军粮城(今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镇),再由军粮城海河出直沽(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汉口一带,北运河与南运河汇合处)北上,自北塘口入蓟运河,后入泃河,经临泃(今河北省三河市),最后至大王镇的泃河渡口——寺渠渡口。之后,还可以继续北进,直通到燕乐(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70里)。当时,每天都有几十只木帆船来往运输,十分热闹。

另外,唐朝时,今北京地区走海路通江南或今山东地区的漕运线路已开辟出来。所以,唐玄宗时曾任李适之为幽州节度河北海运使。而从杜甫的《昔游诗》、《出塞诗》两诗,更可以看出当时从海路向今北京地区漕运粮饷是十分繁忙的。《昔游诗》云:“幽燕夙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凌蓬莱。”《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三)后唐对永济渠的疏浚

唐朝后期,由于政治统一局面的逐渐丧失,对永济渠失于疏浚,渠道逐渐壅塞而不能使用。后唐时,幽州节度使赵德钧曾在河北数镇征发丁夫,“新开东南河,自王马口至淤口,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以通漕运”。据考证,“王马口”即今王玛,在河北省廊坊市西南永定河北岸,北去旧州约7里。“淤口”,即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安。由此可知,赵德钧所开由王马口至淤口的“东南河”水道,仍应是隋永济渠的一段。另外,后唐庄宗同光年间(公元923-926年),赵德钧还曾自今天津市北宝坻区开渠运盐,贸易于瀛、莫州间,上下资其利。从今北京与天津间的地形与运河分布形势分析,赵德钧所开运盐渠,大致当自今宝坻区溯鲍邱水,即曹操自泃河口凿入潞河的泉州渠西上,至今北京市通州区东南境,然后再斜向西南,奔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西旧州)永济渠。

(第二节)辽金时期的北京交通

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的崛起,以及他们与中原地区往来的日益频繁,今北京地区作为连接南北两地的交通枢纽,地位骤然上升。尤其是金朝迁都北京,使今北京地区一跃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从而成为北京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一、行政区划的变迁

辽金时期,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幽州城,先是成为辽朝五京之一的南京城,后来又成为金朝的都城——中都城,致使今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加强。

(一)辽朝时的今北京地区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崛起于北方的契丹政权从后晋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另一说法为947年)。同时,为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及为继续南侵中原打下基础,辽统治者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因其位于辽国统治的疆域南部,所以称为“南京”,又称燕京,府名为幽都。

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幽都改称析津府。府下辖有6个州、11个直辖县。6个州包括顺州(在今北京市顺义区)、檀州(在今北京市密云县)、涿州、易州、蓟州(在今天津市蓟县)、景州(在今河北省遵化市)。11个直辖县即析津(今北京城东部及近郊)、宛平(今北京城西部及近郊)、昌平、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潞(今北京市通州区)、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今京南150里)、武清(今属天津市)、香河(今属河北,县名沿之)、玉河(今京西40里)、漷阴(今北京东南90里)。辽南京城的确定,标志着北京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以后,北京逐渐由一个地方军事重镇开始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二)金朝时的今北京地区

在辽统治燕京期间,东北的女真族日益强盛起来,并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1125年,金灭辽,占领燕京,两年以后又灭亡北宋,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淮水沿岸,控制了从东北到华北、中原的大半个中国,其在华北平原上的统治变得相对稳定。

金政权建立之初,其都城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向南扩张,金都城远离中原地区难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公元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将首都迁至燕京,初名圣都,不久改称中都,并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其与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合称为“金朝五京”。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此,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3朝,其交通地位也逐渐上升为全国的交通中心。

金朝时,今北京地区属全国19个路之一的中都路。中都路下辖一府——大兴府,和13州,共49个县。其中大兴府所领10县中有5县在今北京市境内——大兴县主要位于今宣武区,宛平县主要位于今丰台区,漷阴县位于今通州区南部,昌平县位于今昌平区西部,良乡县位于今房山区;通州所领2县中潞县在今北京市境内,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北部,州治在潞县;涿州所领5县中奉先县在今北京市境内,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州治在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顺州所领2县均在今北京市境内——温阳县位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县,州治在温阳县。

二、燕京城的主要街道

辽金时期,资料的丰富,便利了我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燕京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了解得更加清楚。

(一)辽南京城的主要街道

辽代共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城区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在五京中,以南京城规模最大。

辽南京城基本沿袭了唐幽州城的布局。据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推测,辽南京城的东垣在今烂缦胡同与法源寺之间;西垣在今小马厂、甘石桥、双贝子坟偏西一线;南垣在今白纸坊东西街稍北一线;北垣在今白云观北侧东西一线。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南京城的周长为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整座城池设有8座城门,每面各开2座,即东为安东门、迎春门,南为开阳门、丹凤门,西为显西门、清晋门,北为通天门、拱宸门。位于城区西南角上的宫城,罗郭而成,幅员5里,其正门为南门,称启夏门,东为宣和门。宫城的西、南墙与大城的西、南墙的一部分重合,城门也是共用的。由于宫城占整个大城面积的1/4,所以与唐幽州城一样,大城内只有一条横贯东西和一条纵穿南北的大街。前者自清晋门直到安东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内大街、广外大街的位置;后者由拱宸门直到开阳门,相当于现在的牛街到南樱桃园一线。除此之外,与唐幽州城一样,辽南京城肯定也有数条与主要大街交错的辅助街道,沿城墙内侧也应有“顺城街”。当然,它们主要分布于宫城以外的城区。

辽南京城内的街市坊巷分布也大体沿袭唐代幽州城,共划分为26坊,各坊有围墙、坊门,坊内也是“十”字形交叉巷道与外面的街道相通。

(二)金中都城的主要街道

与辽朝基本沿袭唐幽州城的做法不同,金朝在迁都前曾参照北宋京都汴京城的规划对中都城(见图22)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前后共动用120万人,历时两年之久。所以,金中都城并不只是简单地沿袭旧日的燕京城。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目前已知金中都城周长37里有余,除未动辽南京城的北城垣之外,东、西、南三面均加以扩大,城区平面略呈正方形。其西垣在今广安门以西约两公里处,南起凤凰嘴村,北至蝎子门、马连道、北蜂窝、会城门一带;东垣在今宣武门大街以东,南起陶然亭公园,向北经黑窑厂、潘家胡同、魏染胡同、南北柳巷,直至南翠花街;南垣从今凤凰嘴村的西南角东转经万泉寺、石门村、祖家庄等,至陶然亭公园以南,其南侧有东西延长的水沟,疑为金中都南护城河的遗迹;北垣在今宣武门以北,东起受水河胡同,西经东西太平街至北蜂窝一带。金中都城的四角也已探明,其东南角在后来永定门火车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面的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西南角上。

另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中都城共有12座城门,每边各有3个城门,呈对偶布置:

东为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为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为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北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每两座相对的城门之间设有街道。金代后期在城东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门,名曰光泰门,为皇帝赴东北郊离宫琼华岛大宁宫之用。这样总共13座城门。

在城市规划上,金中都城改变了辽南京城宫城偏于一隅的样式,将皇城改建在城市的中央,其具体位置在城中央略偏西南。皇城周长9里有余,其南门为宣阳门,正对外城的丰宜门;北门为拱宸门,正对外城的通玄门;东门宣华门,正对外城的宣曜门;西门为玉华门(注:图22未标此门)。

由于皇城位置居中,所以金中都城主要街道中只有4条是贯通东西、南北的。其中:

贯通东西的北大街是施仁门通到彰义门的大街,即今东起骡马市大街,经广安门内大街,西到广安门外大街的道路;贯通东西的南大街是阳春门通到丽泽门的大街,即今右安门东、西滨河路,西通到丰台北路的道路;贯通南北的东大街是从崇智门南通到景风门的大街,即今除了这4条贯通全城的大街外,还有通玄门南通到皇城拱宸门的清夷门街(位于今广安门滨河路北段东边),光泰门南通到施仁门内大街的光泰门街(今宣武门外大街),宣曜门西通到皇城宣华门的大街(从今南横东街西通到今枣林前街),丰宜门北通到皇城宣阳门的大街(位于今广安门滨河路南段东边),灏华门内偏向东北的斜街——灏华门街,以及基本与今西便门内大街重合上的一条大街,共6条大街。

金中都城的中轴线在从外城南门——丰宜门,北通到皇城南门——宣阳门、皇城北门——拱宸门,一直到外城北门——通玄门的这条直线上。这条中轴线,即以后明清北京城外城的西墙所在位置,也即今西二环的南段——广安门滨河路东边一点。当时这条大街两边沿街种植着两排柳树。从丰宜门入城,过龙津桥,穿过贯通东西的南大街,便到达皇城的宣阳门。龙津桥上分为3道,中间是御道。循御道进入皇城,夹道有沟,沿沟仍种植柳树。再往北便是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进应天门,再经大安门,便进入宫殿区。在宫城内,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门自南向北还有宣明门、仁政门等。

金中都城的规划布局代表着从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转变。据文献记载,金中都城共有62坊,但并不都是全封闭性的。一些街道已从坊中穿过,使坊变得开放起来,这是里坊制正在崩溃的表现。

三、燕京地区的对外交通

辽金时期,随着燕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的逐渐上升,要求其必须具备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和水道交通,以及各种完善的交通设施。因此,这一时期,燕京地区的对外交通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陆路交通

辽金时期,“京郑路”成为辽金两朝与宋朝相互用兵及使者往来的主要道路。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攻辽,与辽军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宋太宗股中两箭,宋军大败,辽军一直追到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而停。宋军进军和溃败的路线及辽军追击的路线,就是“京郑路”。辽圣宗统和四年(公元986年),辽将耶律休哥又沿“京郑路”南下,在涿州再次大败前来进攻的宋军。另外,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与金联合夹攻辽国,宋兵北攻辽南京城,以及宣和六年(1124年)、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两次大举南下攻宋,走的也是“京郑路”。

这一时期,“京郑路”上的几条支线,如起自南京城(中都城),过桑乾河(今永定河),经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沿太行山东麓南行至恒州(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南),再由恒州西通到并州(治曲阳,后升为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的道路等,也都成为交通繁忙的驿站道路。

辽金时期的穿过河北平原的“京开路”更是发展成为一条重要的驿站道路。这条路由南京城(中都城)起,到涿州新城县(治今高碑店市新城镇)后离开“京郑路”,向南偏东,过白沟河之白沟驿,走30里到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再经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武强(今河北省武强县西南)、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南)、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恩州(今河北省清河县)、大名府(北宋之北京,治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向西南而达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辽圣宗统和十七年(999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由南京城亲率大军南下,攻破河间府,其进军路线就是这条路的北段。而宋辽金互派使者往来更是要走这条路线。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王曾奉命出使辽国,他在《上契丹事》中详细记载了自白沟驿至幽州城的里程。其文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40里至新城县……又70里至涿州……60里至良乡。渡卢沟河,60里至幽州,号燕京。”

另外,由于河北平原上河道众多,“京开路”时常被洪水阻断。因此,有时要自瀛洲转向西南,经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上“京郑路”,再过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磁州(今河北省磁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滑州(今河南省滑县旧城),最后南通到开封。而从瀛洲向东南通往今山东省的道路——“京鲁路”的东段,也是交通繁忙的驿站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