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由北平经涿县(今涿州市)、雄县、献县向西南经衡水、南宫、永年、广平至大名;另一条是由献县往东南绕景县、德州再转西南经馆陶至大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雄县段路基被毁,日伪军抓丁整修平大公路北段,把原从鄚州往北去赵北口的走向改为从鄚州往东北去苟各庄、霸县、固安与平固公路相接至北平,并将任丘、河间等地公路一律东移。至此,平大公路不再绕行卢沟桥、涿州、雄县,而由北平经南苑、黄村、固安、霸县、衡水、南宫、馆陶直达大名。
二、主要公路桥梁
(一)白庙桥
白庙桥坐落在北京通县(今通州区)与河北三河县交界处的潮白河上,因距白庙村最近,故得此名,它是北京通往山海关乃至关外的关卡。
白庙桥位于京榆公路白庙村东,原为渡口,后秋冬搭草桥,春夏还渡。日本侵占冀东后,为掠夺物资和扩大运输能力,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原草桥旧址上修建此桥。
白庙桥为高架木桥,有30孔,孔径4米,全长120米,高10米,单车道,车辆通行时需用旗语指挥。桥两端还有日军守护,并有伪军对过路物资征税。为防洪水冲毁,白庙桥仍按期修拆,夏季只留桥桩。
日本投降后,解放军为防止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曾将木桥拆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日,国民党29军63团占据通县县城,又将白庙桥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突袭通县县城,国民党军队为抵抗进攻,将白庙桥烧毁。同年11月,通县解放,专员公署在白庙桥旧址设立了渡口,用船只载物渡人。
(二)三家店洋灰桥
三家店洋灰桥位于北京阜成门外约25公里的门头沟三家店,横跨永定河,是京门公路的咽喉,也是北京地区最早建造的大型现代化桥梁之一。
民国十年(1921年)4月,京兆尹公署拨款30万元修建此桥。工程由法国人承包,法籍工程师蒲意雅设计,廉价雇佣当地民工施工,历时2年8个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底竣工。这是座钢筋混凝土拱桥,因主要耗材为“洋灰”(即水泥),故俗称“洋灰桥”。该桥为8孔,孔径30米,全长252.9米,桥宽9米,中间的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桥高18米,桥面厚13厘米,承载负荷为4吨。该桥造型美观,工艺先进,质量上乘,建成后曾多次维修。
三家店公路桥的建成,使京门公路变得畅通,带动了京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很快北京至门头沟就开通了长途汽车线路,客货运生意十分红火。
(第二节)公路运输
一、长途客运
北京地区最早的长途客运可以追溯至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成立的私营燕京汽车行开始使用大型客车经营北京至高丽营的客运业务。同年9月,大昌、三河、天源等5家汽车行也陆续成立,有6辆大客车在京榆公路的通县(今通州区)至三河、三河至玉田、玉田至丰润等区段经营长途客运业务。民国十二年(1923年),大陆汽车行有2辆大客车在京津公路上经营客运。
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于政局相对平稳,北平地区的长途客运发展较快。据当年12月《河北省建设厅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在平津公路、平古公路和平榆公路经营长途客运的车行就有34家,汽车有60辆。为了营业集中,票价统一,由部分运营商发起成立长途汽车公站,统一售票、分配。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平的长途汽车客运量约为30.9万人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客运量为22.1万人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北平的私营长途汽车行已发展到30余家,拥有汽车91辆(包括几辆货车)。这些车行包括永固、永丰、大昌、大美、济通、仪通、京兆、公记、大明、同利、天丰、永利、宝林、平安、三河、万通、远通、雪年等,运营的路线有北平至香河、涿县(今涿州市)、霸县、天津、古北口和遵化等16条,总长度约1000公里。其中最长的到遵化县147公里,最短的到大井村只有4.5公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日本侵华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天津设立北支事务局并组建华北汽车公司,下设承平汽车公司,有营运汽车11辆(客车8辆,货车3辆),运营线路为北平-高丽营-密云-古北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承平汽车公司开通北平至通县、唐山等6条路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满铁”成立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简称“华交”),并在天津设自动车事务所,统管北平的汽车运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华交”成立北京汽车营业所,经营长途汽车客运。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北京汽车营业所的运营路线有24条,总长度为1098公里。在此期间,北平的私营长途客运汽车大为减少。据统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营车行仅有9户,客车17辆,运营路线有北平至宝坻、霸县、门头沟等7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了北平的公路运输机构,具体接收和主管部门为“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八区公路工程管理局”(简称“八区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区局”运输处所属的北平业务所的汽车数量为132辆,其中客车20辆,但客车中能行驶的仅10辆,运营的线路有北平至承德、张家口、房山等15条,总长度1391公里。同年,北平的私营大小客车有330辆,其中大客车30辆,经营北平至郊区各县镇的客运。到北平解放前夕,北平的官办和私营客运全部停运。
二、货物运输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最早从事汽车货物运输的,也是法国人于民国二年(1913年)开办的飞燕汽车行。飞燕汽车行不仅经营客运,也兼营货运业务。北京第一家官办的汽车货运公司是民国七年(1918年)由京绥铁路局开办的西北汽车运输公司。民国初年,北京的汽车货运事业发展缓慢,到了1937年,当时的北平也只有23辆货运汽车。
早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日本承平汽车公司的3辆货运汽车,就已经运营于北平至密云、古北口的公路上。日本侵占北平后,承平公司的运营线路增加到包括平津、平保等14条路线,总长度1281公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人设立北京汽车营业所(隶属于华交北京铁路局)。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北京营业所的汽车运营线路已达24条,总长度1098公里。这期间,由于日本人允许私营开办汽车货运业务,故北京的私营货运业务有所扩大。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私营货运汽车行达到46户,拥有汽车280辆。当时运输的货物,输入北京的主要有来自京东通县(今通州区)、三河、宝坻、蓟县和京南大兴、固安、霸县的粮食,以及京西门头沟、良乡、涿县的煤炭和京北昌平的水果等;输出的主要为百货、杂货和山货等。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八区公路工程管理局(简称“八区局”)接管了北平的汽车运输行业,并成立了隶属于“八区局”运输处的北平业务所,经营长途客货运输业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该所拥有客货汽车132辆,其中货车112辆,但由于车况不佳,能维持运行的货车仅有30辆。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长途货运干线有28条,总长度2359公里,其中能通行的仅有882公里。运输的货物大多为百货、粮食和煤炭。在此期间,北平的私营汽车行有所壮大,运营汽车达到700多辆,其中货运汽车有300多辆。
(第三节)管理机构
一、北洋政府时期
中央政府方面,北洋政府设置交通部,其路政司统管全国铁路和公路事务。
地方政府方面,民国三年(1914年)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后,郊区的公路归京兆尹公署管辖,城区的道路则由京都市政公所管理。民国六年(1917年),京兆尹公署下设京兆马路工巡捐局,负责京郊公路管理和征收养路费。民国八年(1919年),京兆尹公署又成立京兆国道养路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京兆国道养路局由京兆尹公署分出,改称京兆国道局,管辖郊区的公路。
二、国民政府前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撤销京兆特别区并划归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此后一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北平郊区的公路和长途汽车运输由河北省建设厅主管,北平城区的道路交通由北平特别市政府工务局管理,北平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则负责人畜力运输和汽车。
三、日本侵占时期
日本侵占北平后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伪北平特别市公署设社会局、工务局,主管交通运输。后又增设公用管理总局,主管长途客货运汽车。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简称“华交”)成立,其下属的北平汽车营业所,接管了原华北汽车公司及其所属机构,负责管理并经营北京地区的公路运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伪建设总署公路局主管公路修建与养护。同年7月,原天津自动车事务所下属机构及业务划归“华交”各铁路局分管。北平地区经营汽车运输的机构分别改为北京铁路局北京汽车营业所(地址在灯市口)和北京市内汽车营业所(地址在南河沿)。
这一时期,北京郊区的公路由日伪建设总署管理,城区的道路交通由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工务局、社会局及后来增设的公用管理总局主管。
四、国民政府后期
日本投降后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战时运输管理局,下设平津办事处,负责北平地区的公路运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战时运输管理局撤销,成立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八区公路工程管理局(简称“八区局”),下设运输处,主管北平地区的公路运输。“八区局”运输处北平业务所下设汽车场、运输站和材料库,经营管理公路运输。该所有职工202人,运输站3个(通县、保定、张家口)、代办站10个。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八区局”运输处改归公路总局直属,更名为公路总局第八运输处。原“八区局”运输处北平业务所也改为第八运输处北平分处。
北平的汽车及人畜力运输则由北平市政府社会局、公用局主管。
结语
清末以来,北京地区修筑的公路,多为标准低、质量差的大车道,而且发展极为缓慢。
北洋政府期间,尽管制定并颁布了若干关于公路建设的相关法规,但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京地区也只有包括北京至天津在内的15条公路,总里程为464公里,其中新建85公里,铺有沥青路面的仅为51.7公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虽然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当时勉强能通车的公路共计52条,总长为1167.9公里。
日本侵占北平期间,日伪政权出于镇压抗日、维护统治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强征民夫修建了一些公路,尤其是修筑了不少连接各县城与重要村镇的所谓“警备路”。仅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和房山等区、县统计,“警备路”便达1364公里。但抗日战争结束后,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除少数干线公路出于军事需要略加修整外,北京(北平)的公路交通状况基本上维持原状。这样的公路建设水平,必然严重地影响公路运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