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50

第50章 航空交通(1)

(第一节)北京航空交通的发展历程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平航运发展缓慢,不仅航线少,航班密度也不大。到解放前夕,北京民航已濒临瘫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民航事业,1949年11月2日即在人民革命军事委会下设立了民用航空局。1949年11月9日,暂时滞留在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公司的有关人员宣告起义,12架飞机由香港飞抵北京、天津,它们以北京西郊机场和天津张贵庄机场为基地,承担了不定期运输飞机和接送国家领导的飞行任务,揭开了首都民航事业建设的第一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民航

1950年3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并于当年7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两国合营的公司。该公司以北京西郊机场为基地,经营北京到赤塔、北京到阿拉木图、北京到伊尔库茨克的3条中苏间的航空运输线。

在国内航线方面,1950年8月1日,军委民航局开辟了由天津经北京、汉口到广州和由天津经北京、汉口到重庆的航线,史称“八一开航”。后来,出于空防安全的考虑,天津-北京-汉口-广州这条线开航后只飞了一个航班即停止。1952年7月,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在北京成立。1952年8月,该公司开辟了北京-汉口-重庆航线,1953年5月又开辟了3条由北京始发的航线,即北京-开封-宜昌-重庆线,北京-西安-重庆线,北京-太原-西安-重庆线。1954年1月,中苏民航公司开辟了北京-乌鲁木齐航线。1954年10月,中苏双方达成协议:中苏航空公司的苏方股份从1955年1月起全部移交给中方,所经营的航线和业务由军委民航局统一管理。

1955年以后,北京民航事业发展较快,不仅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处,而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基本建设,从前苏联订购了伊尔14、伊尔12型飞机,使北京民航拥有了25驾机群,并培养出一大批空、地勤技术人才。此后,北京民航除继续飞行原中苏共同经营的5条航线(具体有:1950年7月开辟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和北京-沈阳-赤塔3条国际航线。1952年开辟北京-西安-武汉-重庆航线。1954年1月开辟北京-太原-西安-兰州-酒泉-哈密-乌鲁木齐航线)外,还开辟了中缅、中越两条国际航线,国内航线也增加到12条。

为适应民航事业的发展,从1955年6月开始,北京在顺义县(今顺义区)天竺村附近修建首都机场,并于1958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1958年,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处正式该航线1953年10月停航。

扩编为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此时北京民航已拥有各式飞机55架。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民航

在1959年到1965年期间,北京民航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机型更新方面,1959年北京民航从前苏联购进了伊尔18型飞机,1963年又从英国购进了子爵号飞机。在开辟新航线方面,北京民航又开辟了北京至平壤的国际航线,同时国内航线也达到20条。

1965年3月1日,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伊尔18型飞机开辟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沟通了西藏与首都的联系,另外还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出访任务,飞行到达的国家达18个。到1965年,北京民航客货运输周转量比1957年增加1倍多。

1966年到1978年期间,北京民航经历了艰苦的历程,虽然受到政治运动的强烈影响,但民用航空事业仍在一步步发展。1966年,民航北京管理局开辟了第一条环程航线——北京-杭州-广州-北京航线。在这一年,民航成都管理局和民航陕西省管理局分别开辟了由成都经西安、太原、北京至沈阳和由西安经太原、北京至沈阳的环程航线。民航北京管理局在1968年开辟了北京-广州-杭州-北京线、北京-上海-长沙-昆明-成都-北京线;1969年开辟了北京-上海-广州-北京、北京-广州-长沙-北京、北京-广州-上海-北京、北京-广州-南宁-昆明-长沙-北京航线共6条环程航。这些航线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客货流向规律而开辟的。到1970年底,由北京始发的航线有19条,每周飞行35个航班,通往全国22个城市,通航总里程35284公里。

进入70年代以后,北京民航又陆续引进了苏制伊尔62型、美制波音707型、英制三叉戟型飞机等,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这些新机型在经过国内航线的使用后,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为北京民航开拓国际远航业务奠定了基础。1974年1月,北京-伊尔库茨克航线改为使用伊尔62型飞机从北京直飞莫斯科。同年9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型飞机开辟了北京-上海-大阪-东京航线。同年10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型飞机首航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这条航线是中国民航开辟的第一条远程航线,全程长12236公里,也是中国通往西欧的第一条国际航线。同年11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型飞机首航北京-德黑兰-布加勒斯特-地拉那航线。1978年3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型飞机首航北京-卡拉奇-亚的斯亚贝巴航线,这是中国民航通往非洲的第一条国际航线。同年5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07型飞机首航北京-乌鲁木齐-贝尔格莱德-苏黎世航线。

至1978年,北京民航已有通往东欧、西欧、非洲、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12条,通航总里程总长为55342公里。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北京民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民航走上企业化道路,生产和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979-1984年,民航北京管理局增加了多条重要的国际航线和一些国内航线。1979年,民航北京管理局相继开辟了北京到法兰克福、北京到马尼拉、北京到长崎的3条国际航线。

1980年以后,北京民航又引进了波音737型、波音747型和波音767型飞机,相继开辟了北京-大阪、北京-巴格达、北京-曼谷、北京-伦敦4条国际航线以及北京-香港地区航线。1981年1月,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波音747SP型飞机首航北京-上海-旧金山航线,次年又开行北京-上海-旧金山-洛杉矶航线。中美航线通航,在两国民航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84年9月,中国与澳大利亚通航,开辟了北京-广州-悉尼航线。

到1984年底,北京民航共开辟了国际国内航线50条,比1952年增长11倍。其中,国际航线21条,地区航线3条,通往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19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里程17万公里;国内航线26条,连接着除台湾以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通航里程约5万公里,并且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航线相接,可飞抵80多个城市。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1985年以后,民航北京管理局又相继开辟了北京-新加坡、北京-科威特、北京-罗马、北京-福冈、北京-东京、北京-伊斯坦布尔、北京-柏林、北京-温哥华、北京-斯德哥尔摩等航线,还增辟了北京-东京-旧金山-纽约航线、北京-上海-沙迦-巴黎航线、北京-厦门-新加坡航线。至1990年底,由北京始发的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共有33条,通航国家25个,通航城市31个,每周航班53个;北京至香港航线每周共18个航班。

进入90年代以后,北京民航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1991-1995年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共开辟国内航线38条,地区航线2条,国际航线22条;中国新华航空公司开辟自北京始发的国内航线29条;国内其他航空公司开辟由北京始发或途经北京的国内航线35条,国际航线5条。外国航空公司开辟通航北京的航线7条。1995年底,北京通航国内及地区大中城市65个,外国城市39个,北京的对外空中交通更加便捷。这期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共引进波音737300型飞机12架、波音747400P型5架、波音767300型飞机4架,并接收由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移交的安12型货机2架和L100300货机2架。

首都机场也经过了多次改扩建工程,目前投入使用的2号航站楼,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配套工程16项,其中有46.4万平方米的机楼停机坪,直接靠桥的停机位44个,远机位21个;航站楼内设有值机岛8个,值机位168个,边检台64个;航站楼外配有可存放5000多辆停车位的停车楼、货运站、机场道路、特种车库、集中供热站、制冷站、供油工程等,规模、项目和投资都是中国民航建设史上之最。其客运、货运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之首,近年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到2005年,首都机场的国内通航城市已达91个、国际通航城市达76个,开通的国内航线98条、国际航线100条,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之一。当年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4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78.21万吨,全年完成飞机起降34.17万架次,各项运营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第二节)主要机场

北京是中国修建机场最早的城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已建有南苑机场、西苑机场。

北京修建机场虽然很早,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机场的通信导航、气象保障、油料供储等设施简陋,仅可起降小吨位的活塞螺旋桨式飞机。

一、南苑机场和西郊机场

南苑机场,位于北京南郊大兴区境内,距天安门13公里。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中队在南苑机场正式成立,光荣地执行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飞行任务。此后,历年的国庆阅兵,南苑机场都担负着保障空、地受阅部队的训练任务。并且经过多次扩建,南苑机场成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的现代化机场。1957年,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时,乘坐的图104型飞机曾在此起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支援民用航空建设,1986年12月25日,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简称“联航”)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在北京成立,并以南苑机场为基地,主营国内航空客货运输。2003年,联航停止了对外的一些运营,原属于空军的大部分飞机都被空军收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在南苑机场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飞机起降3722架次,旅客吞吐量263556人;1994年飞机起降3461架次,旅客吞吐量210825人;1995年飞机起降3578架次,旅客吞吐量222754人。2002年10月31日起,根据军队禁止经商的有关规定,“联航”近40条国内航线全部停飞。2004年7月,“联航”实现重组,成为民用航空公司,仍将南苑机场作为基地。

截止到2005年为止,南苑机场仍是一个军民合用的机场,在此经营民用航空业务的仍仅有“联航”一家,开通北京至大连、哈尔滨、无锡、成都、沈阳、赣州、衢州、景德镇等航线,旅客吞吐量为年60万人左右。

2006年7月12日,北京南苑机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南苑机场在民用航空部分的运营更加规范化。

西郊机场,即民国时期的西苑机场,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内,距天安门13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郊机场由军民合用,并经过多次扩建,成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的现代化机场。1949年12月-1958年2月,军委民航局、中苏航空公司、中国人民航空公司曾先后使用该机场运营。1955年1月-1958年2月,民航北京管理处以此为基地经营运输业务。后随着首都机场的建成,民航北京管理处由西郊机场迁至首都机场,同时,西郊机场停办民航业务。1986年起,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有时在此停放和起降。

见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网站公布的信息。

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中国民用航空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它不但是中国首都北京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而且是中国民用航空网络的辐射中心,享有“中国第一国门”之称。

首都机场于1955年6月10日在北京市东北郊顺义县(今顺义区)界内正式破土动工建设,建成水泥混凝土主跑道长2500米,可供全重120吨飞机起降。1958年3月2日,首都机场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适应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1966年以后,首都机场曾进行过多次扩建工程。

1966年的第一次扩建工程将跑道增长至3200米,使其可供波音707型飞机起降。1972-1982年首都机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扩建:1980年1月1日,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一号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一号航站楼按照每日起降飞机60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500人次进行设计。扩建完成后,首都机场飞行区域设施达到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4E标准。同时,这次工程新建了长3200米的西跑道,并延长了东跑道至3800米,使波音747等大型飞机可以顺利起降。1988年3月,为了改善首都机场日益拥挤的局面,并迎接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的召开,首都机场第三次扩建工程正式开始,并于1989年底完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首都机场候机楼继续进行扩建工程。如1993-1994年扩建了联检厅,1995年10月-1999年11月期间对航站区又一次进行了扩建。1999年11月1日,建筑面积达33.6万平方米、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二号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

二号航站楼每年可接待超过2650万人次的旅客,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9210人次。

2004年4月,为了解决旅客吞吐量激增及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所带来的问题,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建设工程于2007年6月完成。该工程新增机位99个,新建一条长3800米、宽60米的跑道,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也能够顺利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