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51

第51章 航空交通(2)

首都机场建成后,国内外航线、航班及客运量、货运量不断增加。1984年底,首都机场每星期飞往国内外的航线已达200多次,全年发送旅客109万人,发送货物3.25万吨,分别比1958年增长56倍和10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首都机场的运输吞吐量一直位居全国民航机场的首位。1987年前,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民航机场之首。1987年开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上升为第一位,此后北京一直退居第二位,但货邮吞吐量仍为全国民航机场之冠。

至1990年底,由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的国内航线共54条,每周飞行447个航班。1995年底,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由首都机场出发的国内航线共70条,每周飞行596个航班;地区航线1条,每周飞行29个航班;国际航线34条,每周飞行112个航班。2000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216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77.4万吨,按世界最繁忙机场排序分别为第42位和第31位。2000年高峰小时飞机起降架次61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9482人次。这些均创造了我国机场历史的新记录。

进入21世纪,首都机场作为中国内地最大、最繁忙、最重要的航空港之一,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各项指标都有很大的增长。2001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417.67万人次,同比增长7.5%,其中国际航线出入境旅客685.61万人次,货邮81.1万吨,同比增长4.8%,飞机起降221850架次,同比增长19.1%(其中外航飞机25403架次,同比增长7.5%)旅客吞吐量及飞机起降架次均居内地第一,货邮吞吐量位居第二(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中国内地排名第一)。2002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保障飞机安全起降242807架次,旅客吞吐量达277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8.6万吨,三大指标在内地各大机场均排名第一。根据国际机场协会统计的2002年1-10月份世界各大机场的生产数据,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排名第26,货邮吞吐量排名第25,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行列。2003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保障飞机安全起降23.6万架次,比上年减少0.6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2436.3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60.3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6.21万吨,比上年减少22.39万吨。全年货邮吞吐量及飞机起降架次指标受非典影响有所下降,但8-12月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比上半年上升比例分别为12.4%,7.4%,17.4%。2004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488.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66.8万吨,飞机起降30.5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43.2%、0.8%、29.3%。2005年,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4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78.21万吨,全年完成飞机起降34.17万架次,各项运营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2005年12月23日,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进入了世界机场前20名。截止到2005年底,在首都机场运营的内地航空公司有9家,港澳航空公司3家,国外航空公司41家,每天在首都机场起降的航班近千架次,进出港旅客日平均11万人次以上。1991-2005年北京首都机场各年经济指标见表151。

(第三节)航空运输

北京民航在全国民航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完成的运输总周转量,在内地民航中一直占有较大的份额。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其所占份额一直在60%左右。1983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占65.34%,即占内地民航2/3左右的运输总周转量。但此后,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他地区管理局和航空公司的运输业务量也不断增长,北京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北京民航除完成航班和包机的客货运输任务之外,还担负着繁重的专机任务。50多年来,民航北京管理局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高质量地完成专机飞行任务,受到中外国家领导人及其他政要人士的好评。此外,北京民航还承担了各种急救和抢险的运输任务,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旅客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航空旅客运输开始于1949年11月9日,但当时并未正式营业,主要担任公务飞行。1950年8月1日,随着天津-北京-汉口-重庆航线开航,北京民航正式开始旅客运营。

1955年,北京的国内航空旅客运输已初具规模,北京航站全年发运旅客11433人。但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间,北京航空旅客运输的发展并不稳定。如1960年,北京的航空旅客发送量为27294人,较1956年增加26%。但从1961年开始,旅客发送量呈下降趋势,1962年下降至16602人,较1956年减少34%。后来,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好转,旅客运输的下降势头才得以控制,并有所回升。1963年,北京民航旅客发送量上升为25135人,接近1956年水平。1964-1966年期间继续上升,1966年北京的航空旅客始发运量达45559人,比1956年增加一倍多。

1967-1970年,北京的航空旅客运输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旅客发送量逐年下降。到1970年下降到28191人,只相当于1960年的水平。从1971年起,北京航空旅客发送量开始逐步回升。1971-1975年,每年以高于30%的速度递增。至1975年,旅客发送量已达246695人,为1970年的8.8倍。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贯彻,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及各种新型客机的引进和国内、国际航线的增加,北京航空旅客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北京民航始发旅客运量为504206人,比1975年增加了104.5%。1990年,北京的航空旅客始发量已达176.1万人,分别为1955年、1960年、1970年和1980年的154倍、64.5倍、62.5倍和3.5倍,占当年北京市全部旅客发送量4036万人的4.4%。

1994-2005年北京航空旅客运输方面的统计数据见表152。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6)》,第277-27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说明:数据统计范围为各航空公司从事国内运输、港澳台运输、国际运输的定期航班航线条数及里程、运输量等。不包括在京运输飞行的外国航空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新华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二、货邮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航运输工作的侧重点在客运,北京民航长期以来没有设立独立的货运机构。1980年,随着航空货运的发展,民航北京管理局成立了货运处。与此同时,市内也单独成立货运营业机构,临时租赁农业展览馆部分房屋营业。1955-1979年,北京民航对货运设备投入很少,只有少量卡车和叉车,货物装卸大多依靠手推车和人力搬运,劳动强度较大。此后,由于业务需要,民航北京管理局购置了必要的装卸设备和集装箱、集装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的航空货运主要是为首都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国家的对外贸易服务。随着北京工业生产的发展,航空货物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报纸、影片、机要文件为主,60年代主要是体积大、重量轻、具有怕碰怕压等特点的物品。自80年代以后,国际、地区航空货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其中纺织品、服装约占80%,其他一般为鲜活货物及动物、工艺品及展品、蔬菜等。

自1959年始,北京航空货运迅速发展,当年货物发运量达4155吨,比上年增长76%。

1960年,北京航空货物发运量为4595吨。1964-1973年,北京的航空货运缓慢发展,发运量仅由1964年的3414吨增加到1973年的6314吨,只增加了84%,平均每天的发送量为15吨。1974年,北京到东京、巴黎等国际航线开辟后,对外贸易逐渐活跃。同时,国内各主要干线开始改用大型的波音飞机。于是,从北京始发的航空货运量增长较快,当年完成的货物发送量为8216吨,为1971年的139%。1975年,北京货物发运量达到11482吨,第一次突破了万吨大关。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北京航空货物运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1979年货物发运量为17377吨,比1974年增加了9161吨,5年来增加111.5%。1979年以后,对外贸易商品利用航空运往国外及港澳地区的数量迅速增加,国际货物占北京全部货物发运量的比重逐渐增大。1990年,北京的国际航空货物发运量为17286吨,地区航空货物发运量为1627吨,共18913吨,占全货物发运量的33639吨的56%;国内航空货物发运量则为14726吨,占全部货物发运量的44%,国际和地区货运已占北京航空货运的主导地位。

北京的航空邮件运输是和航空运输同时开始的。1950年10月10日,军委民航局开始办理航空邮件业务,1951年7月1日起办理航空邮包业务。军委民航局与邮电部密切配合,双方规定加强联系和预留航空邮件吨位制度,积极开展航空邮运业务。1952-1958年,邮电部数次调整航空邮资,北京市邮电局还在市内主要街道设立航空邮件赶班信箱,突出了航空邮件的快速特点。

1955-1960年,北京的航空邮运业务发展较快,邮件发运量从1955年的113.6吨增加到1960年的874吨,6年内增长了6.6倍。此后,邮运业务的发展速度减缓。1990年,北京的航空邮件发运量为2565吨,30年内仅增加了1.9倍,远远低于航空客运和航空货运的发展速度。

1994-2005年北京航空货物运输方面的统计数据见表153。

(第四节)组织机构

北京的民航管理机构是由军事机构转变而来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彻底转变为“民营”。

一、从北京航空站到民航北京管理处

1949年3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航空局,下设作战教育处、航空工业处、民航处。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同年12月间,军委民航局在北京西郊机场组建了北京航空站。

1952年4月,军委民航局改属空军建制,各项工作均由空军领导。同年7月17日,军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民用航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98.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6)》,第277-27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说明:数据统计范围为各航空公司从事国内运输、港澳台运输、国际运输的定期航班航线条数及里程、运输量等。

不包括在京运输飞行的外国航空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新华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委民航局直属的北京航空站和北京营业处改属中国人民航空公司。1953年6月9日,中国人民航空公司撤销,北京航空站和北京营业处又改属军委民航局。1954年11月10日,军委民航局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并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

1955年1月1日,民航北京管理处在北京西郊机场正式成立。该处直属中国民航局领导,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既行使政府职能,又直接经营民用航空业务,下辖西安、开封、太原、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天津等航空站。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民航局划归交通部领导,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

二、民航北京管理局的变迁

1959年1月1日,民航北京管理处扩编为民航北京管理局,并在天津、太原、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等航空站基础上先后组建了民航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管理局(处),实行地方交通厅和民航北京管理局双重领导且以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

1960年11月1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1962年4月15日,民航总局由交通部部属局改为国务院直属局。民航重大问题,由空军司令部审定后以民航名义分别报中共中央、国务院解决。据此,民航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管理局改属民航北京管理局领导。1964年11月11日,民航吉林、辽宁、黑龙江省等管理局划归新成立的民航沈阳管理局领导,与北京局脱离关系。

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并转发了中共民航总局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民航体制和制度的请示》,将中国民航总局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作为空军的组成部分,执行军队的有关制度,但中国民航总局和各地原管理局、省(区)局对外名称不变。民航北京管理局执行以中国民航总局为主和北京空军为辅的双重领导机制,组织机构按照部队组织形式建立了指挥部、政治部、后勤部,基层建立了大队、中队。

1975年9月10日,国务院决定中国民航总局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建制改为由空军代管。1980年3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民航总局不再由空军代管的通知》,决定中国民航总局从1980年3月15日起不再归空军代管,民航的工作,除航行管制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规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领导全国的飞行管制”

执行外,其他工作均向国务院请示报告。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民航北京管理局实行民航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

1987年1月,中国民航总局将中国民航驻纽约、伦敦等17个办事处的经营管理权下放给民航北京管理局。

1988年3月26日,民航北京管理局实行政企分开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在民航北京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民航华北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并于7月1日宣告正式成立。

三、民航华北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