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52

第52章 航空交通(3)

1988年7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华北管理局正式成立。该局是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机关、航行、通信、气象等部门的基础上组建的,为中国民航局派遣机构,主要职能是在中国民航局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法律、法令和民航法规及发展方针,对管辖区内的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实施行业管理;对飞行安全、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局机关设15个职能部门,管辖民航天津市局、河北省局、内蒙古区局。1990年11月30日,组建民航华北管理局航务管理中心。

民航华北管理局作为中国民航局的派出机构,为一级行政管理部门,代表中国民航局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政府职能,对天津市、河北省和内蒙古等航空局实行领导,对北京和华北地区的航空公司实行行业管理,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实行归口管理。

四、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1988年3月26日,在原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飞行、机务、商务、运输等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基地设在首都机场,该公司以经营国际航线为主,兼营国内、地区航线和通用航空等业务,下设有天津、内蒙古公司和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大连、青岛营业部,在通航的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运输飞行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2005年完成59.70万飞行小时,是1991年的6.93倍;运输总周转量完成74.5亿吨公里,是1991年的6.43倍;旅客运输量完成2769万人次,是1991年的9.6倍;货邮运输量完成73.3万吨,是1991年的6.15倍。

1991-2005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各年经济指标如表154所示。

(第五节)民用飞机

北京民用航空事业从1919年拥有汉德利·佩季(HandleyPage)商用飞机起,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使用的飞机机型达22种。20世纪30年代以前,使用的多为单发动机、双机翼、低空、低速、短距离、设备简陋的小马力活塞螺旋桨式飞机,最多载客10余人;40~50年代,飞机吨位增大,航速提高,载量增加,多为双发动机、单机翼、全金属结构,有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多公里,航程3000余公里,载客40人;60年代,开始装配新型涡轮螺旋桨式飞机,有的机种发动机增加到4台,总马力达到1.6万匹,每小时最大航速可达500多公里,飞行高度1万米,安装有雷达等电子航行设备,航程6000多公里,可载客70多人;70年代,引进涡轮风扇式飞机,发动机推力增大,起飞全重可达156吨,载客160多人,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达800公里,航程1万多公里;80年代后,开始使用宽体大型客机,安装有高涵道比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作洲际飞行,起飞全重达300余吨,载客300多人。进入21世纪,北京继续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机型,使民航飞机与国际水平持平。

一、活塞螺旋桨式飞机

活塞螺旋桨式飞机是北京民航使用长达50年的主要机型。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宣布起义,12架起义飞机从香港飞到北京和天津。机长潘国定驾驶的CV240型(又称“空中行宫”)XT610号飞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该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民航拥有的第一架飞机,于1950年7月27日被中央军委民航局命名为“北京”号(见图151),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为该机题写“北京”二字,并在西郊机场举行命名典礼。

图151开航后抵达汉口机场的“北京”号客机(机身漆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两个大红字)CV240型美制飞机装有2台2400马力气冷式发动机,飞机全重19228公斤,载重4195公斤,航速每小时378公里,最大航程3360公里,载客40人。

该型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民航最早投入运输飞行的飞机。

1956年5月25日-5月29日,该型机“北京号”承担试航北京-成都-拉萨航线飞行任务,安全降落在海拔4230米的拉萨当雄机场,突破了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空中禁区”,为以后开辟内地通往西南边疆拉萨航线奠定了基础。

该机于1958年退役。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民用航空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5.

1950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在北京成立后,配置苏制里2型客机和货机(见图152),最多时达到10架。该型机安装1000匹马力活塞式发动机2台,最大起飞重量10700公斤~11000公斤,时速240公里~250公里,最大航程2600公里,升限5600米,客机最大商务载量1500公斤,可载客14~21人,货机最大商务载量1700公斤。

1955年1月1日,民航北京管理处成立后,中国民航局调入美制C46型飞机2架(编号202、212)和C47型飞机3架(编号112、113、114)、革新型飞机6架(编号102、103、104、105、107、109)、捷克制爱罗45型飞机3架,另中苏民航公司移交苏制里2型飞机9架,并陆续购进伊尔12、伊尔14等型飞机,至年底飞机总数达到32架。

C46型飞机(见图153)安装1600马力发动机2台,最大起飞全重210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量3640公斤,时速275公里,最大航程2880公里,旅客座位35个。该型飞机因缺少发动机于1955年报废。

C47型飞机(见图154)安装1050马力发动机2台,起飞全重120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量1820公斤,时速255公里,最大航程2400公里,旅客座位27个,用于航线飞行。

“革新号”飞机原为C47和DC3型飞机。1954年,这两种型号飞机的发动机均已超过使用寿命,又无新发动机可更换,面临全部停飞的局面。经北京飞机维修厂研究试验用苏制里2型飞机的阿什62иP发动机予以代替,飞行性能达到原机水平,安全可靠,被命名为“TC62革新型飞机”,继续使用,后因机体超龄,于1958年前分批报废。

1955年4月,从空军调入4架苏制伊尔12型飞机,分别编号为502、503、504、505。该型机安装1900匹马力发动机2台,机身长22.31米,翼展31.7米,最大起飞全重175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量3550公斤,巡航速度为每小时320公里,旅客座位22~26个。1958年调出北京民航。

1955年7月,从前苏联购进伊尔14型飞机(见图155)4架,分别编号为602、604、606、608。该型机安装1900马力发动机2台,机身长21.31米,翼展31.7米,最大起飞全重16500~180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量3000公斤,巡航速度每小时320公里,旅客座位24~26个,经改装可乘坐旅客32人,主要用于干线客货运输飞行,是50年代北京民航使用的主要型号飞机。1956年4月11日,使用该型606号机成功地开辟了由中国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国际航线。1956年购进第2批8架该型飞机。1957年7月,前苏联政府赠送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架伊尔14型飞机,编号为600(后改为678号),由北京民航管理处执管和维修,主要用于专机飞行,退役后停放在山西武宿机场。1971年后,民航北京管理局已不再使用伊尔14型飞机。

1958年,原驻天津的中国民航局航测大队和专业中队移驻北京,随迁运5型飞机19架,爱罗45型飞机10架。

运5型飞机(见图156),原为苏制飞机,称安2型,中国自行生产后定名为运5型,属多种用途的双翼轻型飞机,安装1000匹马力发动机1台,最大起飞全重5250公斤,作业飞行速度每小时160公里,可在土跑道和草地上起降,用于飞播造林、种草、施肥、灭虫、探矿、护林防火以及客货运输,是60年代北京民航通用航空使用的主要机型。

爱罗45型飞机,属非全金属轻型机。安装105匹马力发动机2台,机身长7.55米,翼展12.3米,最大起飞全重1400公斤,最大商务载量555公斤,最大时速240公里,用于护林和短途运输飞行。

二、涡轮螺旋桨式飞机

涡轮螺旋桨式飞机由涡轮发动机带动螺旋桨,使用航空煤油作燃料,功率大、性能好,较里2、伊尔14等型活塞螺旋桨式飞机航速快、航程远,设备先进,乘坐舒适。